西班牙人本身就沒有什麼工業,對原材料本身沒太大需求,特別是這些原材料要運回歐洲的時候,可能就不是那麼劃算了。
如果大明的船隻可以直接開到南美洲來貿易,到時候大明運來的是各種商品,走的時候不可能隻運一些貴金屬回去吧?所以南美地區的原材料可以順帶的運回去,即便南美沒有那麼多的原材料運回本土,大明在北美西海岸生產的原材料也可以運回去。
最主要的是,與西班牙人通商,將使得太平洋航線繁榮起來,有益於促進在北美西海岸的殖民地的發展,到時候甚至可以直接在北美西海岸生產工業產品賣給西班牙人。
大明如今對外殖民製度又和西班牙人與英國人不同,大明的對外殖民將以國有資本為主導地位,限製民資在殖民地的影響力,進而不怕殖民地發展到能夠自給自足的程度。而且在以國有資本為主導地位的模式下,殖民地的一些核心產業是受限製的,必須依賴本土。
例如蒸汽機製造,殖民地的蒸汽機都將從本土出口。
隻要不讓民資在殖民地做大,就沒有獨立的原動力,再加上殖民地的軍隊是從本土派遣,士兵的家人都在本土,不可能被海外殖民地的獨立份子控製,即便出現獨立勢力也可以鎮壓下去。
在這樣的製度下,大明不怕海外殖民地發展,大明在海外殖民地采取的模式,也與西班牙的掠奪模式完全不同,西班牙的殖民地中除了種植園的老財主就是奴隸、土著,所以建立的製度對個人財產沒有保障,而大明的海外殖民地即便有土著,對個人財產也是有保障的。即便是最低級的包身工,也擁有一定的個人財產。
所以西班牙人的殖民地在經濟上根本難以發展,而大明的殖民地的經濟則是可以發展的,而且經濟一旦發展起來,利潤變得很高。因為經濟發展了,各種資源就值錢了。
雙方殖民模式的不同,意味著重新開啟雙方貿易,對雙方都有好處。特別是大明主動前來美洲進行貿易的模式,也是大明遠洋貿易跨出的重要一步。
西班牙駐墨西哥總督隨後親自前往談判,雙方你情我願之下一拍即合,而且西班牙不再對中國商品進行進口限製。
過去西班牙和葡萄牙製定出了一個共識,那就是克製進口中國商品,避免貴金屬大量外流。或者說是隻買到一些沒辦法用於戰爭的輕工業商品和奢侈品,同時避免購買太多造成販運到歐洲的利潤下降。
畢竟歐洲市場就那麼大,太多的中國商品湧入歐洲會造成市場價格下降,進而利潤降低。
如今卻是不同,大明也能出口重工業商品和軍工產品。特別是軍工產品還很優良,深受歐洲人的歡迎,還能大量出口鋼鐵和鋼鐵製品。
在這樣的情況下,西班牙人隻需要向大明進口這些商品就行了,沒必要再去購買更低級的歐洲商品。
至於歐洲其他國家的工業死活,這完全不關西班牙的事,如果其他國家能夠因為工業發展受挫而衰弱,那反倒是西班牙願意看到的,當然這個年代的西班牙人並沒有那麼明確的意識,歐洲人對於新興事物的發展後果預估能力不強,但對於發生過的事情總結能力卻是比較強的。
這個年頭的歐洲人還沒有意識到工業的強大作用,還不知道工業擁有無比強大的潛力,可以不斷的提升一個國家的實力。
畢竟這個年代的工業都很低級,也沒有什麼禁運一說。隻要有錢,什麼買不到?
這對於歐洲各國來說確實是這樣的,在蒸汽戰列艦剛出來的年代,隻要是有錢,不管什麼國家都能買。
不過這樣的規則對於當前的大明來說就不適用了,大明此時對於先進的產品是不對出售的。
當然歐洲人此時也不知道大明有什麼逆天的工業產品,大明很多商品在歐洲人看來都很先進。
雙方將貿易地點定在了中美洲,大明將商品運到中美洲西海岸,然後由西班牙人用騾馬隊運輸到東海岸裝船,最後運回歐洲。
這年頭還沒有開鑿巴拿馬運河,太平洋與大西洋依舊不通航,隻能從南美洲南部的德雷克海峽以及麥哲倫海峽才能往返美洲東西海岸,要繞上一大圈,非常的不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