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完美的財政翻身仗(1 / 3)

皇帝成了資本家,很多問題也迎刃而解。國有資本在天啟九年,則在繼續消化北方市場,如今北方各省都納入了改革範圍,別說是國有資本的商業利益,就是政府財政稅收就在瘋狂的往上竄。

過去免稅的特權階級都交稅了,商人也全麵交稅,盡管北方市場沒有南方市場繁榮,但經過這些年的發展,和經濟刺激等等手段下去,如今北方市場已經要比南方市場繁榮了,商業越發達,稅收越高。

朝廷財政在這樣的改革之下,已經越來越充裕了,而且這些年朱由校花錢也省,朝廷的財政赤字已經完全消除,每年還有盈餘。

“皇上,今年內帑的錢還是沒花出去。”皇後張嫣最近有點發愁,內帑的錢不怎麼該往哪花。

如今宮內話費,朱由校都是交給皇後去打理,內帑有多少錢也不是很了解,問道:“內帑還剩多少錢沒花完?”

“去年就剩下一百多萬,去年年底銀行那邊又分了五百萬過來。”張嫣有些無奈的說道:“這麼多錢花得掉啊!宮內可沒那麼多花錢的地方,各地賑災捐款也花不掉這麼多錢。”

“分紅是有點多,既然花不完,那就拿點錢出來蓋個圖書館、博物館什麼的也好。”朱由校想了想說道,皇家財團國有化之後,皇室還留有5%的股份,去年盈利實際上達到兩千萬元左右,不過其中1500萬繼續用於財團投資,隻有500萬元的分紅。

這是朱由校私人的錢,怎麼花看自己喜好。

“圖書館?博物館?”皇後奇怪的問道:“圖書館是藏書樓嗎?”

“對,就是藏書樓,不過這個藏書樓可以對外開放,隻要是大明百姓都可以免費進去看書,還可以辦理借書證,把圖書帶回去閱讀。最重要的是,現在我們大明也需要建一個比較大的圖書館了,把各種孤本之類的書籍複印幾份備好,免得一些古籍失傳。”朱由校對皇後解釋道,“另外那個博物館就是收藏各種文物、古董,允許百姓買票進入參觀。”

“這些錢還是花不掉的話,那還可以再修一座皇家劇院,或者把錢投到皇家大學去,用來興辦教育。”朱由校說道。

“臣妾明白了。”張嫣大受啟發,頓時知道這錢該怎麼花了。

對於花錢方麵,朱由校還是很謹慎的,個人享受方麵的東西不能鋪張,隻要不寒酸就行。

花不完的錢用來建設圖書館和博物館,以及劇院、學校,都是功在千秋的事。

千萬不能學唐朝的李隆基,給他老子修個陵園就花了國家一半的財政收入,整天沉溺於個人享受,搞個什麼梨園,盡管是發展了藝術,但也發展太過了。結果出了個安祿山,整個國家直接就完蛋了。

如今大明的國家財政和君主個人花費已經是徹底的分家了,已經不是剛登基那會算不清楚的糊塗賬。

國家財政收入都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皇家不能再碰國庫一分錢。

當然皇帝還是要有收入的,否則哪裏受災了,捐個款的錢都拿不出來,那就太寒酸了。

國有資本財團5%的股份的分紅已經十分的恐怖了,這兩年財團資本迅猛發展,收入不斷增加,以至於此時朱由校的內帑錢多得都不知道怎麼花。

不久之後,皇家圖書館和皇家博物館的建設項目就確定了下來,由皇室內帑出資建設,第一年先投個300萬元進去。

皇家圖書館和皇家博物館的建設項目得到了朝臣們的支持,一個個積極得不得了,一個個又捐書又捐文物的。

大明民間的藏書風氣很濃烈,各地到處都有藏書樓,不過因為是私人所有,並不完全對外開放。

實際上這是大明兩百多年的國祚下來,那些有文化的群體嚐到了甜頭,充分意識到文化的重要性,自然是非常注重文化的底蘊與教育。但一個問題也顯現出來,那就是文化壟斷比較嚴重。

特別是中國文化又精英文化,普通寒門子弟所受到的教育與富家子弟是沒辦法相比的。資源的不平衡,導致寒門子弟不容易出頭,除非是很努力,又有一定的天賦。

皇家圖書館則是一個對外開放的圖書館,隻要是大明子民,都可以進入其中看書。首先一個就是地方要大,朱由校直接把圖書館與博物館建在了王恭廠,那裏地盤夠大,正好這些項目把災後重建也給搞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