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戰爭下來,安南鄭氏集團以失敗撤退而暫時告一段落,但是戰爭並沒有結束。鄭氏集團撤軍後做好了徹底反抗的準備,大明這邊也做好了可能要全麵鎮壓鄭氏集團的準備。
雙方的焦點都放在了隨後的談判之上。
大明提出的原則要求就是鄭氏集團徹底放棄軍權,整個安南的軍權都要由大明掌控。而在政治上依舊可以給鄭氏集團保留較大的利益。
放棄軍權就意味著可能要任人宰割,但鄭氏集團卻是沒有什麼更好的選擇了。他們即便負隅頑抗,顯然也抵擋不了擁有重機槍的明軍。明軍此時使用的重機槍,就好似來自科幻世界的玩意一般,讓人感到不可思議。
鄭氏集團對勝利不抱任何希望,能夠爭取到政治利益,已經是最好的結果了,於是選擇了妥協,接受了大明的條件。
大明實際上也是在妥協,畢竟安南人目前還不習慣大明的直接統治,同時如果將鄭氏集團完全消滅掉的話,在安南一時半會找不到合適的代替勢力,分給鄭氏集團一下政治利益也是可以接受的。
在雙方的妥協之下,很快簽訂了一份條約,鄭氏集團接受了大明的各項條件,徹底放棄軍權,同時在政治上接受安南王的政令,而安南國王則是控製在大明手中的傀儡。
這份條約,史稱——《河內條約》,這份條約中重申了大明對安南的宗主國權力,以及對安南軍事的掌控權。另外條約還涉及海關貿易政策等方麵,但並未要求安南賠款。
賠款雖然是放血的重要手段,並且見效速度快,不過畢竟名聲不好,以大明的工商業水平,完全沒必要通過賠款來給安南放血。
安南之變,僅僅半個月不到的時間,就被鎮壓了下來。
最讓人震撼的還是戰場上出現的重機槍,一千明軍麵對十萬安南大軍,屠滅八萬之敵。
消息傳回京城的時候,軍方高層都被驚呆了。他們第一次意識到,皇帝搞出來的這玩意,妥妥的就是黑科技。
這東西能不是黑科技麼!在這個年代,簡直如同科幻世界裏弄來的武器。每分鍾理論射速600發的重機槍,而且有效射程上千米,實際殺傷距離達甚至達到1500米。這些數據在這個時代的軍人麵前,確實非常科幻,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東西。
至於成本問題,這一次戰爭證明了成本不是問題。反而,這些重機槍能夠極大的節約成本。
軍隊裝備了重機槍之後,戰鬥力有飛躍性的提升,而且能夠以少勝多。基本上沒有什麼冷兵器部隊能夠在機槍火力之下戰勝明軍了。朝廷在采取軍事行動的時候,需要調動的兵力就少了。
不用投入那麼多士兵作戰,這對保存國家經濟實力來說是有重大意義的。曆史上那些暴君,盡管在對外擴張上很有建樹,但他們的滅亡通常就是窮兵黷武,脫離了社會生產力的實際承受能力,脫離現實之下,老百姓自然苦不堪言,天下也就大亂了。
朱由校登記以來,大明的版圖卻是有了前所未有的擴張,擴張距離之大,遠超曆代。但朱由校卻沒有窮兵黷武,而是先大力發展經濟和生產力,再進行軍事擴張,常備的野戰軍兵力也不超過三十萬。
說白了,就是走精兵路線,發展專業化軍事。不像很多喜歡對外擴張的帝王那樣,隨手一揮就是百萬大軍浩浩蕩蕩的出征。
真如軍事技術的長足發展,讓大明在軍事開支上反而能夠更加節省了。重機槍在河內戰場上,已經接受了戰爭的檢驗。
不論是武器本身,還是應用戰術,都顯得無懈可擊。不過軍工廠卻是從這場戰爭中獲得了一些改進的地方,那就是機槍的支架問題。
河內大捷的消息,也很快出現在了各大報紙上。
不過報道卻很模糊,隻提到大明官兵以微弱的傷亡殲滅了十萬安南大軍,取得了一場完美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