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2章:進攻印度(1 / 3)

這年夏天,玉米也成熟了。

北方各省因為養殖規模的增加,玉米種植麵積也大幅度增加,很多都是把玉米當撐飼料來種植的農業公司。這年頭玉米產量不是太高,這東西嘉靖年間就傳入了大明,在大明的種植麵積範圍已經非常大了,幾乎各省都有。

試驗田中的玉米經過收割之後,畝產達到了630公斤,產量再度逆天,雖然相比後世的最高產量低了一半。

農業技術的進步,讓此時的朱由校,有了大規模發展工業的底氣。這些新的農業技術,已經緊鑼密鼓的開始進入普及階段。

鐵路修建工人在天啟十二年夏天已經突破了一百萬人,並且參與建設的工人每個月都在以二三十萬人的規模網上增加。

為了修建這些鐵路,抽調了很多人力物力。大量的鐵軌和枕木被運送到了工地,工人們鋪設好路基之後,便將這些枕木和鐵軌鋪設了上去。

整個鐵路幹線,被迅速修建起來。

秋收之前,鐵路就能修到東北黑龍江,而遼東夏收的糧食,已經開始用鐵路往京城運了。

修往張家口的鐵路也快要竣工了,這段鐵路修建難度算是當前修建的鐵路線當中最大的,不過在新式炸藥的威力之下,成功的戰勝了自然地形,硬生生將鐵路修到了張家口。

通往張家口的鐵路,還將修道草原明統區。隻要鐵路修到哪裏,哪裏就是大明能夠牢牢掌控的疆土。

明統區的蒙古人即便是想要造反,也沒有機會了。這幾年下來,明統區的蒙古人小日子倒是過得不錯,有付出勞動,也有得到收獲,蒙古人願意過這樣的小日子,朝廷自然也樂意看到。

草原能穩定,能產出草原經濟原材料,草場不被過度開發退化,隻要能保障這幾點就成功了。他們想要造反的話,朝廷隨時能夠通過鐵路把兵力快速調過去鎮壓。而且現在這些蒙古牧民一個個有自己的草場和蒙古包、牛羊,腦子被驢踢了才去造反。

雪災依舊是草原上的一大問題,不過有了鐵路,朝廷救災也比較容易,鐵路是能夠在雪地裏運行的,除非是雪太大。

至於蒙古人是否占據草原,這一點並不重要。蒙古人在日後注定是打醬油的民族,隻要被納入大明的統治,就不可能分裂出去了。

這條修往草原的鐵路,也將是朱由校發動對蒙戰爭的重要交通線。

而修往西域的鐵路幹線,估計則要天啟十三年開春後才能修通,這樣的進度已經讓朱由校非常滿意了。

關內的鐵路幹線則修建速度很快,因為關內不缺工人,鐵路幹線已經在天啟十二年夏季就鋪設到了山東、山西、河南,都與北京連接在了一起。

接下來就是要將這些鐵路繼續連接起來,形成一個密集的鐵路網絡。在這個沒有汽車的年代,陸地上的運輸效率要提高,那麼隻能靠鐵路。

支線鐵路測量、動工的活動正在緊鑼密鼓的展開,鐵路為工廠主和農場主們都帶去了很大的利益,受益最大的還是工廠主,這意味著他們的商品可以銷售到更遠的市場。

大量的鐵路建設活動,倒是讓天啟十二年北方經濟沒有那麼冷淡,但是經濟確實已經開始冷卻、降溫,浮躁的社會風氣已經開始慢慢的沉澱。

相比之下,南方各省經濟則更加蕭條了,大量百姓開始選擇移民或者前往本土新政地區謀生。

冶金業幾乎全麵完蛋,而紡織業方麵,民間紡織業基本上也已經完蛋了。不過在天啟十二年,鬆江府地區建成了第一座國有紡織廠,隨後國有紡織廠開始迅速在鬆江府遍地開花的建設起來。

盡管南方各省沒有開始改革,但是國有資本財團已經開始將輕工業往南方一些地區轉移。

首先南方各省比較適合發展輕工業,同時隨著國企商品大量湧入南方市場,也有了將產業向南轉移的底氣。

一些紡織女工重新上崗,不過紡織廠並不能提供太多的就業崗位,沒有徹底改革之前,朝廷不可能在南方各省大規模展開建設,這錢砸進去,很容易被那些大資本商人圈走,資金循環的鏈條很容易斷裂。

工廠向南轉移,還是不能改變南方市場蕭條的局麵。

特別是長江流域人口密集的地區,農村自然經濟在商品化經濟的衝擊下,開始大範圍的崩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