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4章:鋼鐵需求(1 / 3)

天啟十三年夏季,對於很多蒙古貴族來說,簡直比寒冷的冬季還要可怕。明軍的大規模掃蕩,開始席卷整個蒙古。

短促的秋季逐漸來臨了,蒙古的氣溫很快就會降低下去。

蒙古高壓氣候,讓這裏的無霜期很短,隻有四五個月的時間,其他時間夜晚溫度比較低,晝夜溫差較大,冬季則比較漫長。

朱由校算是體驗到這裏的晝夜溫差了,漠北這地方算是西伯利亞寒流形成的區域,心想難怪後世內蒙蒙古族人口六百多萬,外蒙人口才三百萬不到。

確實有點鳥不拉屎的感覺,就是一個寒苦之地。

如果蒙古這樣的地方沒有一定的文明介入,將會變得很落後。如果大明的資本和生產力介入漠北,寒冷並不是太大的問題。

大明可以開采煤炭,可以修建冬季的供暖設施。如此一來,人和牲畜的保暖都有保障。

而這個問題,後世的蒙古國都沒有解決。經常還是有蒙古人的牛羊在冬季被大量凍死,因為那些牧民沒有錢修建保暖設施比較齊全的圈舍。

蒙古草原真正精華的地方,還是漠南草原。

大明的鐵路在這個夏季,已經修到了蒙古人的王城。並且開始向東西方向修建鐵路,秋季過後明軍就會修成一個如同十字形的鐵路幹線。

蒙古東部草原地區已經基本上被掃蕩掉了,被大明納入了通知區域,很多蒙古人被安置在了那裏。

而南部則是戈壁荒漠地帶,那裏不需要明軍掃蕩。而在西部和北部,則是蒙古的山地區域,那裏森林、湖泊、河流較多,實際上漢人在這樣的地形更有優勢。

那些蒙古人在西部和北部山地之中可以躲藏的地方倒是更多,給明軍的掃蕩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不過明軍也不著急,他們隻要把鐵路修過去,然後修好城鎮,以城鎮為中心進行日常掃蕩就行了。

蒙古人隻要無法進行日常生產,自然就要完蛋。

整個夏季在明軍的騷擾之下,蒙古很多部落都沒有好好的進行生產,同時也沒有什麼搶劫的收獲,這個秋季過後,冬季將變得十分艱難。

整個蒙古已經沒有什麼指揮了,林丹汗狼狽的逃往中亞之後,就變成了一盤散沙。有的投降了明軍,有的還在負隅頑抗。

對於那些普通蒙古牧民來說,投降大明自然是符合他們的利益的。但對於那些蒙古貴族來說,簡直就是要他們的命。

蒙古這個國家已經被消滅了,蒙古草原上不會再有蒙古國。大明對蒙古的統治,將在隨後逐步建立。

隨著秋季的到來,朱由校見親征差不多了,也是時候回京師去了。

至於蒙古這邊,基本上不可能出現什麼變數了。

於是在天啟十三年農曆八月,楚陽在禁軍的保護下,坐上了返回京師的火車。當朱由校返回京城的時候,整個火車站到處都是夾道相迎的大明百姓。

皇帝又打了勝仗凱旋歸來,自然是值得慶祝的。

群臣都出城迎接,一番喧囂過後,朱由校回到了紫禁城,在蒙古草原待了將近半年,回到紫禁城的感覺十分不錯。

朱由校回到京城之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宣布蒙古滅亡,讓內閣商討在蒙古的建省章程。

你天啟十三年秋季,大明內閣經過商議之後,正式拿出了一個方案,成立漠南省、漠北兩省。

漠南省基本上也就是後世的內蒙古地界,漠北則是後世蒙古國區域。

翌日,大明宣布蒙古滅亡,並成立漠南、漠北二省。

消息震動整個大明,很多人都沒有意料到,這次皇帝親征蒙古竟然將蒙古給滅了,還把草原給占了。

朱由校在民間的威望頓時又有了巨大的提高,當初那些抹黑朱由校的階級,如今抹黑朱由校的理由也變得越來越蹩腳。

但是窮兵黷武這個抹黑論調卻在江南更加流行起來,很多人對如今大明曆次對外戰爭一知半解,把皇帝的戰績一說,打了這麼多的勝仗,不是窮兵黷武是什麼?

隻不過這個抹黑理由,效果不是很大。

顯然即便是窮兵黷武,老百姓起碼沒有活不下去,皇帝把基本生存權保障得還是比較好的。

實際上這次對蒙開戰,軍費開支並不是很大。

因為蒙古人在明軍麵前已經被碾壓了,並沒有對明軍造成多少人員傷亡,而且戰爭進程也比較早的就結束了,進入了占領階段。

所以軍費上的支出實際上並不大,主要還是修建鐵路和築城方麵的開支。這幾方麵的開支比較大一些,掃蕩蒙古也弄到了大量的牛羊和馬匹,還有不少金銀珠寶之類的戰利品。

實際上的損耗很小,人員沒有損耗幾個,物資也沒有太大的非正常損耗。這場戰爭更像是上百萬人到草原上修工程的。

工程修完,戰爭也就結束了。

所以這次戰爭的軍費得到了控製,就是鐵路修建速度比較快,所以軍費開支看起來比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