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啟十四年,春季。
草原上再度草長鶯飛,青草長滿大地。
大明對蒙戰爭在這年春季正式落下帷幕,蒙古反抗力量被大明徹底瓦解,隻剩下少量蒙古人變成馬匪在草原上到處遊蕩,但因為缺乏群眾基礎,這些馬匪的遊擊戰猶如無根之木,注定將在明軍的清繳下迅速枯萎。
整個草原的生產在開春後有條不紊的開始恢複,朝廷抽調了大量物資前往草原,幫助蒙古牧民恢複生產。
這些蒙古牧民在漠北分配到的草場更大,每戶蒙古牧民分配到的草場都在七千畝以上。主要是這些草場質量很多不如漠南的草場,因為維度更高,牧草產量更低一些。同時有些不太好的草場,牧民分配到的草場麵積可能達到上萬畝。
主要是這些蒙古牧民在去年的戰亂中死了不少人,盡管老弱婦孺沒有死多少,但是青壯死太多了。
根據一番統計之後,這場戰爭蒙古草原上的青壯減少了將近四十萬,蒙古青壯幾乎所剩無幾。這四十萬之中有大約三十萬被明軍擊斃,還有將近十萬蒙古騎兵被林丹汗帶往了中亞草原。
結果導致草原上到處都是寡婦和失去父親的孩子。這些老弱婦孺,都不算是一戶,而是被大明安排在集體牧場生活。
這種集體牧場,一切生產所需物資朝廷會負責,也由朝廷進行經營管理,經營所得都用於養活這些孤兒寡母。
同時朝廷首先在這裏普及漢化教育,集體農場之中的孩子可以免費進入學校學習,另外朝廷禮部正在抓緊整備各種關於林丹汗和過去蒙古權貴階級壓迫普通蒙古人民的各種黑材料,準備編入曆史教材之中,同時蒙古地區將特編一本詳細的曆史教材。
漢化教育是肯定要在蒙古草原上推行的,就如同後世的中國,內蒙古很多蒙古族實際上都被漢化了。
隻要不在政策上歧視這些少數民族,認真保障他們的生活穩定,還是可以做到以德服人的。當然,前提是他們接受漢化。要是不接受漢化,朝廷這種以德服人的政策也是沒有什麼實際意義的,隻會養出一群白眼狼。
人和畜生最大的區別就在於,人是萬物之靈,擁有反抗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與意識。而畜生是沒有這個意識的,他們隻會順應自然。順應自然的結果,就是崇尚弱肉強食。人一旦崇尚弱肉強食的法則,與畜生是有共性的。
一個民族的獸性,取決於其文化水平的高低。這個實際上,除了以道家為文化根基的中國之外,其他大部分國家的文化都帶有獸性,有的甚至十分強烈。特別是日本,他們的各種漫畫裏,經常出現衝上弱肉強食的東西。
施行少數民族漢化,也是對少數民族的一種良性改造。血統什麼的,對中國來說曆來都不是很重要。可以說中國也是一個民族大熔爐,隻要接受漢文化,就算是漢人。
但從血統上來說,這種民族大熔爐的特性,注定了中國內部百姓必然也是良莠不齊的。因此以中國的國情來說,不可能走西方人那種高福利政策,內部必然形成一個金字塔統治體係。
反正就是能者上,不能者下,能爬到哪個層次,看自己的競爭力。不管這種競爭力是遺傳的也好,還是後天努力的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