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台灣青年會成立
上海台灣青年會成立上年10月12日,民族主義者蔡惠如在上海南方大學組織上海台灣青年會,以敦睦同學感情,研究東西文化為名,實際目的在於籌劃台灣革命,趕走日本侵略者。會後在閘北寶山路振勝裏設立事務所,到本年初已發展會員50餘人,其會則規定發展會員以在滬台灣男女青年為對象,設立由主任一人和委員七人組成的委員會,開設交換知識,練習演講的修辭會,研究中外語言學的“語學”研究會,主辦種種娛樂活動的同樂會,和為新來同鄉提供保護及方便的鄉友會。本日,該青年會在務本英文專門學校召開成立大會,反對當局拘禁60名議員請願者;推舉謝廉清、陳滿盈等為委員,將該決議附趣旨書寄日本總理大臣及台灣官署,以喚起輿論。
北京政府教育部為組織中小學校課程標準審定會,通令征集中小學各科課程標準。
孫中山與芝加哥報駐東方記者談話
1月13日孫中山與芝加哥報駐東方記者談話希望美國倡議在上海或其他中立區召開和平會議,促成中國的和平統一。
1922年,蘇俄紅軍占領海參崴時,有白黨400餘人竄人中國境內,被中國軍隊解除武裝,後又有若幹俄難民人留長江一帶。本日國際聯盟派格利教士抵上海,商議解決這些難民問題。
1月14日福建農民反抗楊增福勒種煙苗,征收煙苗稅,被軍務幫辦王永彝調兵槍殺上千人。
台灣文化協會聘請<台灣通史)作者連橫舉辦中國學術講座,講授書疏、傳記、史論、文法、字義、韻學等。
孫寶琦內閣成立
1月15日孫寶琦內閣成立孫寶琦,字慕韓,生於1867年,浙江錢塘人。早年曾任職刑部貴州司學習行走,駐德、奧、法等國公使的隨員,山東巡撫等職。民國後相繼任外交總長、代理國務總理、審計院長、財政總長兼鹽務署督辦、稅務處督辦、經濟調查局總裁等。上年曹錕賄選當上總統後,於10月30日提出由孫寶琦組閣案,但因眾議院發生反對吳景濂風潮,遲遲未能付議。
本年初,議員倒高淩霨內閣事件起,導致高代內閣的辭職。本月9日,北京眾議院會議以出席345人,250人投讚成票,通過廠孫寶琦組閣案。12日,曹錕宣布新內閣人員名單:孫寶琦為國務總理,顧維鈞為外交總長,程克為內務總長,王克敏為財政總長,陸錦為陸軍總長,李鼎新為海軍總長,王寵惠為司法總長,範源濂為教育總長,顏惠慶為農商總長,吳毓麟為交通總長,王繼曾為國務院秘書長。
次日,孫寶琦對寰球通訊社記者發表政見,表示:以憲法統一中國,著手內政清明;增加二五關稅,以從事內外債整理;收回領事裁判權,以增進國際地位。
曹錕捧出孫寶琦內閣,意在安插親信,以便於自己操縱。這樣,在用人問題上孫寶琦與曹錕的矛盾便不可避免。曹錕公布的內閣名單除顧維鈞、吳毓麟、範源濂和李鼎新四人是孫所提名外,其餘五人均由曹錕自己決定。孫寶琦對這個名單很不滿意,提出王克敏在國會中有查辦案,擔任財政總長不合適,恐怕為輿論不容。曹錕回答:王能籌款,財政總長非王莫屬。最後:曹不顧孫的主張,自填命令,促孫副署,立即發表。孫感到自己形同傀儡,且原來自己想兼的稅務處督辦一職也被高淩霸占去,所以在發表完政見後,即赴海甸承澤園休養。後經顏惠慶勸說,孫才決定就職。
內閣出現矛盾
14日,內閣出現矛盾王克敏以孫寶琦原擬閣員名單中沒有他,故與王毓芝、李彥青等商量,提出辭財政總長一職,以刁難孫寶琦。閣員及馮玉祥聯名規勸,王才同意任職。15日,孫寶琦內閣正式成立。除教育總長範源濂、財政總長王克敏外,七位閣員均就職。王克敏後經馮玉祥在交通總長吳毓麟宴請眾閣員、要人的席間再次解勸,又經曹錕親自保證負責為其疏通國會彈劾案,才到職視事。但孫內閣在成立之初就出現了諸多矛盾,孫的尷尬地位注定他的內閣除依從曹錕意旨行事外,無所作為。
北京國會眾議院通過查辦王克敏案
1月16日北京國會眾議院通過查辦王克敏案王克敏表示不入內閣,潛行出京,曹錕令人偵尋,表示挽留。
孫中山公布施行以“厲行煙禁,湔除煙毒”為宗旨的禁煙條例。
吉林當局與俄資本家謝吉斯合辦資本600萬元的穆天煤礦公司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