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不按規矩來你就死定了(2)(1 / 2)

別急啊,上有政策,咱下有對策嘛。宮規也不是那麼不講情麵,它還為廣大思念家人的妃嬪提供了另外一種方法,“每遇年節或家中偶有事故,太監、宮女首領可奉主命前往外家探慰”,這就是說啊,逢年過節或是遇到家裏有事兒了,你可以派你的大太監、大宮女出宮探望家人,讓太監宮女幫你看看父母身體如何,兄弟孝順與否。不過,你還得謹慎,因為規定還說了,“嚴禁宣傳內外一切事情”,啥意思?你可千萬別讓太監宮女傳話,說萬歲爺怎麼怎麼啦,太後娘娘又怎麼怎麼啦,這宮廷裏的事兒,一旦傳出去,那就得從重治罪,全家受罰啊。

看到這兒你鬆了口氣:“幸好我沒說萬歲爺,我就隻想問問老爸升官了沒有。我們家那個世仇是不是已經被幹掉了。”唉,別呀,這話一問,也犯忌諱啦!後妃不得幹政,你問那麼多,是幾個意思?避嫌,避嫌最重要啊。你可能隻是關心家人,但皇帝卻可能認為你就是想借機會吹枕頭風,好幹涉朝廷大事,那不是找虐嘛。進了宮,就得謹言慎行,不作死就不會死啊。

什麼?你還想見見父母以外的其他人。唉,或許有緣還能夢裏相見吧!

不如印個宣傳冊,每個宮裏發幾本 | 宮規典製

俗話說得好,“無規矩不成方圓”。現代管理學認為,任何時候用製度來管人都是最科學高效的。作為一個國家的最高管理者,清朝皇帝對後宮內院的管理也自有一套規範。這偌大的紫禁城裏,生活著數千人,除了皇帝本人,還有妃嬪、先帝妃嬪、皇子皇女和他們的宮女、太監、保姆等等。如果沒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規範,很容易發生一些皇帝本人不願意見到的事情。

在清朝建立之初,作為遊牧民族的滿族還沒有一套比較係統的管理規定。很多宮廷規章製度都隻是依照皇帝的命令和先代的習慣,換句話說,這時候的宮廷規範那就是皇帝說了算和老祖宗的規矩說了算。如果你不幸穿越到乾隆當政之前的時候,那就隻好夾著尾巴做人,自個兒摸著石頭過河吧,皇帝自己還找不到一個規章製度來給你解釋呢。一切都隻能靠自己摸索,虛心向所有年長的太後、太妃、宮女、嬤嬤請教,小心察言觀色才能避免犯錯受處罰。

這沒個製度就是讓人感覺不踏實,要是遇到皇帝不想管或是老祖宗也沒遇到的事兒,就難免讓人犯難。為了解決管理上的問題,提高統治水平,有錢有閑還愛管事兒的乾隆皇帝就出台了《欽定宮中現行則例》,專門為紫禁城的管理確定了規範。上至皇太後,下至小太監,都必須得按照規定辦事。如果你穿越到了乾隆皇帝這本宮規出台以後,那就是大大的好運啦,至少能明確的知道什麼是能做的,什麼是萬萬不能做的了。

這本宮規唯一的例外仍然是皇帝本人,他就算做了出格的事兒,大家也得特事特辦。誰讓你身處這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封建時代呢?謙遜點說,那就是天老大,皇帝排第二,皇權集中到頂峰,誰敢去給皇帝定規矩啊?所以,乾隆皇帝出台政策,可不單單隻是為了管理後宮而已,他這還是為了維護他的皇權。這特權階級就是讓人不平衡啊!

想要在後宮裏混得好,熟讀《則例》是前提,咱們一起來深入學習一下吧。簡單來說,這本書分為名號、玉牒、禮儀、宴儀、冊寶、典故、服色、宮規、宮分、鋪宮、遇喜、安設、進春、謝恩、錢糧、歲修、處分、太監共十八大類,一一規定了後宮妃嬪、太監宮女的衣食住行的安置、宮廷宴會的禮儀、賞罰製度等等。具體到內容上,這十八類也可以簡單整合成四種規定:

一是規定後宮妃嬪、宮女太監待遇的。比如《則例》中明確規定,皇太後、太皇太後居住在慈寧宮、寧壽宮,而太妃就陪她們住在這兩大宮殿群裏麵。冊立皇後和妃嬪的時候,由內務府頒發金寶、金冊,如果你有幸做了皇後,單有皇帝的旨意還不夠,還得拿到刻著“皇後之寶”的金寶,以及寫明你身份和美德,任命你做皇後的金冊,這些其實沒什麼用處,但就相當於你在皇室的身份證,意思就是你能持證上崗了。

看著手中的“皇後之寶”,你心裏美極了,覺得自己能在後宮翻雲覆雨了。但是且慢,雖然《則例》裏麵說了,皇後主管內治,妃嬪輔助皇後內治,貴人以下修內職,但並沒有內治和內職的具體內容。這就等同於一個空頭支票。皇帝說,皇後,我的後宮都歸你管。但實際上,他一句讓你怎麼管的話都沒說。

真正管理內宮事務的另有其人,一個是管理皇族事務的,就是大名鼎鼎的內務府,上到皇帝的小金庫,皇帝、皇子、公主結婚的禮儀,下到為皇室養貓養狗養寵物的機構,都歸它管。內務府的一切人員都專門為皇室服務,一切以皇帝個人生活需要為中心,足足有五十多個分支機構,是六部官吏人數的兩倍之多,由此可見皇帝生活的奢華。另一個是專門管理後宮事務的,叫作敬事房。上到皇帝晚上跟哪個妃子睡覺,下到太監宮女的分配處罰,都是人家敬事房的事兒。

看著這規定,你沒被鬱悶到吧?既然都做到皇後的位置上了,你不妨看開一點,這些小事,誰愛管誰管去,你呢,好好地端坐在寶座上,逢年過節接受妃嬪們的朝賀就行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