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近代工業化與德意誌帝國的興亡。 二、俾斯麥的大陸政策與歐洲和平
德國的統一和德意誌帝國的建立是歐洲近代國際關係史上的重大事件,它摧毀了歐洲傳統的國際關係格局,以至於英國著名政治家迪斯雷裏稱之為影響大於18世紀末法國大革命的“德國革命”。
德意誌帝國建立後,俾斯麥在外交上推行一套所謂的大陸政策,即從保持歐洲和平中謀求德國在歐洲大陸的霸主地位。俾斯麥推行大陸政策的主要背景在於當時的德國工業發展水平、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尚無法與世界頭號工業強國英國抗衡,且整個歐洲國際關係格局不允許德國將爭霸目光轉向歐洲大陸以外的世界。
大陸政策包括三個方麵的主要內容:一、孤立法國,防止其複仇;二、建立以柏林為中心的德奧俄三皇同盟、德奧意三國同盟和德奧羅三國同盟體係。在這一體係中,一方麵拉攏俄國,防止因法俄接近而使德國兩麵受敵,另一方麵則支持奧匈帝國,以防止法俄可能的聯合給德國帶來的威脅,並遏製俄國向歐洲中部和巴爾幹擴張;三、在殖民地問題上持謹慎態度,一心一意謀求在歐洲大陸的霸權。其中,孤立法國是大陸政策的基點,是俾斯麥時期德國基本的外交路線。
俾斯麥之所以將孤立法國作為大陸政策的基點,根本原因在於德國在1870-1871年戰爭中對法國的掠奪所造成的法德對立格局。俾斯麥深知,法國不會善罷甘休,必然會尋找機會複仇。而要遏製法國的複仇欲望,一是請求德國寬容並忘記國土的丟失;二是徹底擊潰法國,使之不能東山再起;三是把可能成為法國盟友的國家聯合在德國的周圍,孤立法國。隻要法國孤立無援,它僅憑自己的力量就複仇無望。現實狀況最終使俾斯麥選擇了第三條道路。從國內看,德國需要一種和平的國際環境,以便有充裕的時間來消除國內的分離主義,鞏固統一的成果。從國際角度看,法國不可能忘記1870-1871年戰爭中受到的傷害,國際社會也不允許德國進一步打擊法國。奉行均勢政策的英國不允許繼續削弱法國,俄國更不願單獨麵對強大的鄰國。在這種情況下,俾斯麥就選擇了拉攏可能成為法國盟友的國家,孤立法國,使之不能複仇的外交路線。這一政策被一些史學家稱為“保守性的和平政策”。按照俾斯麥的話說,“如果法國不願和我們保持和平,我們就必須阻止她找到盟友。隻要沒有盟友,法國對我們構不成威脅。”而當時俄、英、奧三國在巴爾幹等地區的矛盾有利於俾斯麥推行上述外交路線。
俾斯麥孤立法國的第一個步驟是建立以德奧俄三皇同盟為基礎的大陸同盟體係。俾斯麥認為,德奧俄三國因瓜分波蘭而在波蘭問題上有共同語言,且都是不同於西方的君主製國家,由於英國奉行孤立政策,隻要三國團結一致,法國就不會妄動。而奧、俄兩國對外政策的轉變正好為俾斯麥的聯盟計劃提供了機會。奧地利在被逐出德意誌以後,開始將對外政策重心轉向東方,試圖在巴爾幹地區取得補償。但是它在巴爾幹碰到了比自己更強的對手俄國。由於法國新敗,英國奉行孤立政策,奧地利隻能轉而爭取德國的支持。俾斯麥對奧地利尋求德國的支持很高興,但他不願因此而得罪俄國,而是希望這三國能在君主製的原則上團結起來,孤立共和製的法國。這時的俄國正在中亞與英國爭奪,由於法國新敗待複,德奧的接近就使俄國在歐洲有孤立之虞。因此,俄國也想保持與德國的友好關係。
1872年,奧皇弗蘭茨·約瑟夫訪問柏林,希圖加強奧德關係。沙皇亞曆山大二世得知這一消息後,明確表示想加入這一會晤,以便通過介入德奧接觸來防止可能導致俄國的孤立。1872年9月,德、奧、俄三國皇帝聚會柏林。此後,俾斯麥有意繼續加強三皇之間的關係。1873年5月,俄國提出德俄兩國簽訂一項旨在保障俄國西部邊界安全的協定,以便集中精力與英國在中亞爭奪。對此,俾斯麥卻提出要奧地利參加,否則“協定不會有效”。在此情形下,俄國被迫與奧匈修好。1873年6月,奧、俄兩國皇帝簽訂興布隆協定,規定遇有第三國侵略危險時,兩國互相協商。10月,德皇在訪問維也納時加入該協定。三皇同盟形成。三皇同盟雖然性質含糊,但俾斯麥的目的已經達到。隻要這三國關係緊密,就不存在奧匈和俄國援助法國的危險。
就在俾斯麥為孤立法國的政策順利實施而洋洋自得之際,1875年法德戰爭危機的爆發給這位外交老手沉重一擊。
1875年德法戰爭危機起因於法國重整軍備。戰敗後的法國不甘處於被壓製狀態。它從1872年開始恢複其陸軍。1873年,主張複仇的保皇黨在法國選舉中獲勝,法國南錫城主教甚至發表《牧師教令》,號召教徒為阿爾薩斯-洛林回歸法國而祈禱。1875年,法國議會又通過擴軍法案,加增軍費開支。法國的重整軍備和複仇呼聲,引起俾斯麥的不安。他決定采取恫嚇方式來製止法國的重整軍備。1875年4月9日,柏林《郵報》刊登《戰爭在望?》文章,認為德法“戰爭就在眼前”。文章既出,歐洲為之震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