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魏瑪共和國的興起與崩潰 一、“十一月革命”與魏瑪共和國的成立
第一次世界大戰使德國經濟瀕於崩潰。戰爭後期德國工業產量和農業收成僅及戰前的1/2。居民口糧供應減少了一半,生活水平急劇下降。德國人民在戰爭中還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將近200萬人在戰場上喪生,100萬人死於饑饉和瘟疫,還有400萬人受傷。
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極大地鼓舞了德國無產階級的鬥誌。1917年德國的罷工人數達到146萬,比上一年增加了2倍多。1918年1月底,柏林50萬工人舉行了大戰以來最大規模的政治罷工,要求按蘇俄的建議締結不割地不賠款的和約。這次罷工迅速波及到全國各地,人數超過100萬。一月罷工成為十一月革命的前奏。
1918年9月至10月,德軍在前線不斷潰敗,國內政局動蕩。9月30日,德皇威廉二世下詔改革。10月3日,具有自由主義色彩的巴登親王馬克斯擔任宰相,組成了包括中央黨、進步黨和社會民主黨的國會製政府。隨後,新政府向美國表示願意結束戰爭。在政府向協約國求和的同時,堅持戰爭政策的海軍司令部卻在10月底下令遠洋艦隊出海與英國海軍決戰,如果不能取勝就要“光榮的沉沒”。這種讓8萬水兵殉葬的冒險行徑引起了水兵的極大憤慨。威廉港的水兵拒絕起錨出海。海軍司令部下令逮捕鬧事的士兵,並將第三分艦隊調往基爾港。11月1日夜,到達基爾港的水兵集會,要求釋放被捕的同伴。3日,5000餘名水兵齊集練兵場,要求結束戰爭,要求和平、自由與麵包。水兵們紛紛走上街頭。基爾港的工人也加入到示威者的行列。遊行隊伍遭到政府軍警的開槍鎮壓,死傷30餘人。示威者開槍回擊,打響了反對帝國政權的第一槍。
11月4日,起義的水兵和工人迅速解除了反動軍官的武裝,占領了火車站等重要據點。奉命前來鎮壓的士兵也轉到了起義者一邊。到4日晚,整個基爾已經掌握在成立的蘇維埃手中。基爾起義成為德國革命的信號,起義的浪潮迅速席卷德國,漢堡、萊比錫、慕尼黑等重要城市相繼取得革命的勝利。11月9日,在社會民主黨內的左派斯巴達克派以及獨立社會民主黨人的鼓動下,柏林工人和士兵掀起了總罷工和武裝起義,幾十萬工人打著紅旗,湧向市中心。
在柏林,右翼社會民主黨領袖極力將革命引向和平轉讓政權的軌道。艾伯特先是主張德皇讓位給皇太子,實行君主立憲製。11月7日,當他們感到革命無法阻擋時,才發出最後通牒:要求皇帝退位,皇太子放棄繼承權,建立新政府。9日柏林起義爆發,起義者幾乎未遇到抵抗,到中午控製了整個柏林。威廉二世走投無路,宣布退位,隨後逃亡荷蘭。霍亨索倫王朝的反動統治終於被革命洪流所吞噬。11月9日下午2時,為阻止獨立社會民主黨內以李卜克內西為代表的斯巴達克派建立蘇維埃共和國,謝德曼徑自向聚集在廣場上的人群高呼“德意誌共和國萬歲!”力圖將革命限製在資產階級民主的範圍之內。下午4時,李卜克內西宣布德國為自由的社會主義共和國,號召建立工人和士兵政府。
德皇退位後一小時,馬克斯將宰相職位交給艾伯特。艾伯特接任宰相職務後,邀請獨立社會民主黨共商組織政府事宜,還特邀李卜克內西參加政府。斯巴達克團領導人要求全部政權歸蘇維埃,遭到否定後,拒絕進入政府。最後,社會民主黨和獨立社會民主黨達成協議,共同組成聯合政府——人民全權代表委員會,艾伯特與哈拉茲並列為主席。11月10日,柏林工兵代表蘇維埃代表大會在柏林布希馬戲場召開。在右翼社會民主黨人的控製下,大會批準了艾伯特政府。
艾伯特政府成立後,實現了一係列民主改革。它宣布取消戒嚴,保證言論、集會、結社、信仰自由,大赦政治犯,恢複勞動保護法令,實現8小時工作製等。但是,政府並沒有觸動舊的國家機器,沒有清除容克貴族、軍閥勢力和壟斷資本家的經濟政治特權。舊帝國的大臣紛紛參加政府,原有的容克資產階級政黨改頭換麵,又重新活躍在德國政治舞台上。
在德國簽訂停戰協定後,艾伯特政府積極準備召開國民議會,以期結束蘇維埃製度,建立鞏固的資產階級共和國。1918年12月16日至21日,全德蘇維埃第一次代表大會在柏林開幕。到會的488名代表中,社會民主黨人298名,獨立社會民主黨80人,斯巴達克同盟成員僅10人(1918年11月11日由斯巴達克團改組而成)。李卜克內西和盧森堡未能當選為代表。大會召開的第一天,斯巴達克同盟組織25萬工人舉行遊行示威,要求全部政權歸蘇維埃,建立社會主義共和國。但是,大會在社會民主黨的控製下,拒絕了斯巴達克同盟的要求,決定於1919年1月舉行國民會議選舉。在此之前,全部立法和行政權力交由艾伯特政府掌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