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法西斯與第三帝國的興亡 六、德波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麵爆發

波蘭在曆史上飽受周邊大國的侵略,曾被普魯士、沙俄、奧地利三次瓜分,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才成為一個完整的擁有獨立主權的國家。波蘭取得獨立後,獲得了一條從維斯瓦河通向波羅的海的“走廊”地帶,以連接港口城市但澤。這條走廊被稱為“波蘭走廊”,它將東普魯士和德國本土分割開。德國統治階級因此耿耿於懷,伺機要把這些地區並於德國。

慕尼黑會議後不久,納粹德國即向波蘭提出了歸還“走廊”和但澤的要求。1938年10月24日,德國外交部長裏賓特洛甫對波蘭駐德國大使利普斯基提出了三項要求:1.波蘭把但澤市歸還給德國;2.由德國修建通過“波蘭走廊”、享有治外法權的一條公路和一條雙軌鐵路;3.波蘭加入反共產國際協定。德國的要求遭到了波蘭政府的拒絕。波蘭外長貝克表示,“但澤問題是決不能談判的。”對於波蘭政府這種不讓步的態度,希特勒十分惱怒。1939年3月23日,德軍占領了根據《凡爾賽和約》割讓給立陶宛的梅梅爾,以進一步對波蘭政府施加壓力。波蘭政府並沒有屈服,它一方麵宣布局部動員,另一方麵向它的盟友英、法求援。

麵對納粹德國得寸進尺的要求,英國政府感到了事態的嚴重性,因為如果喪失波蘭這個英、法在東歐的最後一個盟友,將使英、法失去牽製德國的最後一支力量,而在戰略上陷於被動。於是,張伯倫在3月31日發表了一篇措辭嚴厲的演說,聲稱,“如果一旦發生顯然威脅到波蘭獨立而且波蘭政府認為必須盡全力予以抵抗的行動,英王政府將認為自己有責任立即給予波蘭政府以全力支持。”接著,法國政府也表達了相同的立場。英、法的強硬態度,使希特勒認識到,要靠過去的恐嚇手段無法達到目的。

1939年4月3日,希特勒下達了代號為“白色方案”的入侵波蘭的秘密指令,要求德軍在9月1日前做好一切進攻準備。4月27日,德國借口英國對波蘭提供安全保證,宣布廢除1934年的《德波互不侵犯條約》和1935年的《英德海軍協定》。6月,德國軍隊完成了從兩翼向波蘭發動突然襲擊的準備。7月,德軍分四路向德、波邊境調集結,完成了對波蘭的戰略包圍。與此同時,大批德國軍官偷偷潛入但澤,支援那裏的法西斯分子進行武裝挑釁。波蘭政府針鋒相對,增派海關人員和邊防部隊,加強了對邊境地區的管理。1939年整個夏季,納粹德國都在全力以赴地進行戰備工作,軍火工廠日夜開工,緊張地生產著各種坦克、飛機、大炮、軍艦和槍炮。總參謀部反複研究、完善作戰計劃的細節,被征募的新兵,抓緊時間進行夏季訓練,各軍種按照擬定的作戰計劃,進入了進攻前的最後準備階段。

在軍事上進行準備的同時,納粹德國還施展外交手腕,企圖從外交上孤立波蘭。為達到這一目的,就要爭取波蘭的東方鄰國蘇聯保持中立。為此,納粹德國一改過去對蘇聯的仇視態度,頻頻向蘇聯示好。一方麵在各個公開場合降低了反共反蘇的論調,一方麵積極與蘇聯外交官展開接觸,傳遞希望改善兩國外交關係的信息。5月25日,德國外交部長裏賓特洛甫要求德國駐蘇聯大使舒倫堡告訴蘇聯外交人民委員莫洛托夫,德國並無侵略蘇聯的意圖。8月2日,裏賓特洛甫在會見蘇聯駐德國代辦阿斯塔霍夫時,建議與蘇聯就劃分東歐的勢力範圍達成一項協定,企圖軟化蘇聯。但是,由於蘇聯與英、法在莫斯科的談判尚未破裂,蘇聯沒有理會德國方麵的建議。在與蘇聯進行接觸的同時,德國繼續同英國進行秘密談判,力圖牽製和破壞當時英、法、蘇三國正在莫斯科進行關於締結互助條約的談判。

隨著計劃中“白色方案”實施日期的臨近,蘇聯的立場仍然不可捉摸,希特勒采取了更為迫不及待的步驟。8月14日,裏賓特洛甫緊急電告舒倫堡,要他立即會見莫洛托夫,當麵宣讀一封德國就改善德、蘇關係建議的信函。蘇聯方麵還沒有做出反應,8月16日,裏賓特洛甫又電告舒倫堡,要求他再次會見莫洛托夫,表示德國準備同蘇聯締結一項互不侵犯條約。

就在德國極力拉攏蘇聯之時,由於英、法缺乏誠意,不願意承擔援助蘇聯的義務,英、法、蘇三國在莫斯科的談判開始出現破裂的跡象。在與英、法結盟無望,自身安全得不到保障的情況下,為了免於日本和德國東、西兩線夾擊的窘境,蘇聯不得不考慮德國要求改善兩國關係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