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1 / 3)

第三輯-流寓與歸宿(760—770)(一)

卜居(1)

浣花溪水水西頭,主人為卜林塘幽。

已知出郭少塵事,更有澄江銷客憂(2)。

無數蜻蜓齊上下,一雙鸂鶒對沉浮(3)。

東行萬裏堪乘興,須向山陰上小舟(4)。

【注釋】

(1)乾元二年(759)年底, 杜甫到達成都,寓居西郊草堂寺。次年,即上元元年(760)春,始築室於浣花溪,即著名的杜甫草堂。卜居,選擇居處。(2)郭,城的外圍加築的一道牆,即外城。(3),水鳥名,又叫紫鴛鴦。齊上下,寫蜻蜓之飛入神。對沉浮,寫物情,更寫出詩人與物俱適之情。(4)尾聯化用二典故。《華陽國誌》:蜀使費諱聘吳,孔明送之,諱歎曰:“萬裏之行,始於此矣。”草堂在萬裏橋西,故雲。又,《世說新語》載,王子猷居山陰,雪夜乘舟訪戴安道,造門而返。人問其故,曰:“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黃生雲:“因居近萬裏橋,故即所見以寓興,堪可也。言有時乘興便可東行萬裏,直上小舟而向山陰矣。”從中透露出杜甫雖居蜀而終將東遊的素誌。

【點評】

上篇寫出杜甫艱難備嚐始得一安身之處的適意,末句又從萬裏橋生情,一瀉萬裏,境界為之一寬。

王十五司馬弟出郭相訪遺營草堂貲(1)

客裏何遷次,江邊正寂寥(2)。

肯來尋一老,愁破是今朝(3)。

憂我營茅棟,攜錢過野橋(4)。

他鄉唯表弟,還往莫辭勞(5)。

【注釋】

(1)此詩當在上元元年(760)初營草堂時作。杜甫建浣花溪西草堂,全賴親友資助。杜甫不但以詩記其事,且以詩為書劄向各處尋求樹秧、瓷碗之類,使詩成為其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貲,同資,錢財。(2)遷次,移居。此句意為:在客中還要往哪裏移居呢?就往那幽寂的江邊。(3)一老,杜甫自指。(4)《杜臆》:“大抵貴官人,未肯過野橋訪客,此見其用情之厚也。”(5)末聯意為:在這外地他鄉,隻有表弟你這位親人了,望今後不辭辛勞,常來常往啊!

【點評】

《杜詩鏡銓》引蔣雲:“且訴且謝且祝,隻如白話自妙。”杜甫草堂時期的詩歌創作的確開辟了詩歌的新疆土,以日常生活瑣事入詩,娓娓道來,親切有味。對這一新視角,浦注表示不理解,曰:“詩似太樸。”

為農

錦裏煙塵外,江村八九家(1)。

圓荷浮小葉,細麥落輕花。

卜宅從茲老,為農去國賒(2)。

遠慚勾漏令,不得問丹砂(3)。

【注釋】

(1)錦裏,成都古稱“錦官城”,錦裏即指成都。煙塵外,戰火之外。《杜臆》:“此避地得所,而‘煙塵外’三字為一詩之骨。”久曆戰亂之苦的杜甫,在成都的確找到一個暫時的避難所,大大地鬆了一口氣,乃至有終焉之誌。但頸聯“去國賒”還是透露出未能忘懷故國之思。(2)卜宅,選擇居所。賒,遙遠,此聯意為:從此以草堂為家,在遠離故國的地方務農終老。(3)勾漏令,《晉書-葛洪傳》載葛洪煉丹求仙,聞交趾出丹砂,因求為勾漏令。為農並非求仙,故曰“慚”,隱含不得已之意。

【點評】

輕鬆中仍透出憂鬱。

蜀相(1)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2)。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3)。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4)。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5)。

【注釋】

(1)此詩為上元元年(760)春遊武侯祠所作。蜀相,即三國時蜀漢劉備的丞相諸葛亮。《唐宋詩醇》雲:“此為謁祠之作,前半用筆甚淡,五、六寫出孔明身份,七、八轉折而下,當時後世,悲感並到,正意注重後半。”(2)丞相祠堂,即武侯祠,在成都南郊,晉人所建。現存殿宇為清代重建,並於劉備昭烈廟。錦官城,故址在成都市南,蜀漢時管理織錦之官駐此,後以錦官城稱成都。《唐詩貫珠》:“‘森森’二字有精神。”(3)此聯寫祠內實景,但“自”、“空”二字有意味。《杜詩解》:“碧草春色,黃鸝好音,入一‘自’字、‘空’字,便淒清之極。”春光花鳥依舊,而英雄已矣,寄托無限感愴之意。(4)三顧,諸葛亮《出師表》:“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兩朝開濟,指孔明佐劉備(先主)開基創業,又佐劉禪(後主)濟美守成。《唐詩別裁》:“隱括武侯生平,激昂痛快。”(5)上句指諸葛亮多次出師伐魏,病死軍中,匡複漢室之誌終未實現。杜甫身當亂世,報國無門,故於此有強烈的感應。《杜詩解》稱:“當日有未了之事,在今日長留一未了之計,未了之心。”下聯“長使”二字正寫出這種曆史的感應。如《宋史-宗澤傳》載,抗金名將宗澤病危吟此聯,三呼“過河”而薨。即詩人孤忿之深,其詩感染力之強可見。此詩押“侵”韻,筆者曾親聆黃典誠教授以閩南方言吟誦,森、音、心、襟皆閉口音,更覺潛氣內轉,蕩氣回腸。

【點評】

此詩之所以渾化,就在於雖句句貼切蜀相,卻又意不在記敘蜀相,而在諸葛亮與劉備之間“君臣相得”的人才環境,頸聯為全詩血脈所在。我們解讀此詩境的過程中,也“解讀”了詩人。

堂成(1)

背郭堂成蔭白茅,緣江路熟俯青郊(2)。

榿林礙日吟風葉,籠竹和煙滴露梢(3)。

暫止飛烏將數子,頻來語燕定新巢(4)。

旁人錯比揚雄宅,懶惰無心作解嘲(5)。

【注釋】

(1)堂成,草堂落成,在上元元年(760)暮春。(2)蔭,覆蓋。青郊,郊野。(3)林葉礙日吟風,竹梢和煙滴露,用倒裝句求變化。(4)《鶴林玉露》:“‘暫止飛烏將數子,頻來語燕定新巢。’蓋因烏飛燕語,而喜己之攜雛卜居,共樂與之相似;此比也,亦興也。”(5)揚雄,蜀人,其“草玄堂”在成都。杜甫草堂雖然亦在成都,但無心學揚雄作《解嘲》,故曰“錯比”,其中寓有甘於寂寥的意思。

【點評】

《聞鶴軒初盛唐近體讀本》評曰:“寫堂成不作正說,隻將‘烏止’‘燕來’借襯形容,更是徑別。”

田舍

田舍清江曲,柴門古道旁。

草深迷市井,地僻懶衣裳(1)。

楊柳枝枝弱,枇杷對對香。

鸕鶿西日照,曬翅滿漁梁(2)。

【注釋】

(1)迷市井,仇注引《風俗通》雲:“古者二十五畝為一井,因為市交易,故稱市井。”唐時有一些散見於渡口村側、城郭近郊的非正式集市,稱草市,圩市。詩中“市井”當屬此類。因在郊野鄉村,草木叢生,市井掩映其間,故曰“迷”。(2)鸕鶿,即魚鷹。漁梁,用以捕魚的堤堰,莫礪鋒《杜甫評傳》稱:“尾聯是唐代田園詩中少見的佳句”,王、孟諸人從未寫過這種“充滿泥土氣息的詩句”。

【點評】

陳貽焮《杜甫評傳》稱:“這首詩的好處在於捕捉住了一個個鮮明的感官印象,而情趣即在其中了。”

江村(1)

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2):

自去自來堂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3);

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4)。

但有故人供祿米,微軀此外更何求(5)。

【注釋】

(1)此詩寫出草堂落成後杜甫的一段輕鬆心情,誠如仇注所雲:“蓋多年匍匐,至此始得少休也。”(2)“事事幽”為下麵四句張本。《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引周敬曰:“最愛其不琢不磨,自由自在,隨景布詞。遂成《江村》一幅妙畫。”(3)燕則來去自在,鷗則與人相近無猜,襯出主人的直率無機心。(4)此聯誠為蕭閑即事之筆,頗見生趣。但此聯也招來不少非議,斥為“瑣碎近俗”,是“千家詩聲口”,“杜詩之極劣者”。開“由雅入俗”的宋詩風是真,“極劣”則不然。《小清華園詩談》雲:“昔人謂獅子搏象用全力,搏兔亦用全力。餘以為杜詩亦然。故有時似淺而實不淺,似淡而實不淡,似粗而實不粗,似易而實不易,此境最難,然其秘訣隻在‘深入淺出’四字耳。”此詩之妙,正在能將生活瑣碎之事詩意化。(5)祿米,相當於現在的“薪水”、“工資”。杜甫在草堂時常接受一些有祿米的當官朋友的接濟,這裏也隱隱透出一點憂慮,可與“厚祿故人書斷絕”同參。微軀,賤軀,杜甫自稱。此句意為:我隻須些少生活必需品,此外別無所求。注意,這裏指的是物質需求,至於濟世活民、比興風雅的理想追求,杜甫畢其一生是無窮盡的。

【點評】

景融於情,故不覺其瑣碎。

賓至(1)

幽棲地僻經過少,老病人扶再拜難。

豈有文章驚海內?漫勞車馬駐江幹(2)!

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糲腐儒餐(3)。

不嫌野外無供給,乘興還來看藥欄(4)。

【注釋】

(1)題一作“有客”。蕭先生說:“這位‘不速之客’,大概是杜甫所不樂見的‘俗物’,所以詩題不寫出他的尊姓大名,詩的語氣也很傲岸,帶嘲諷。”(2)《唐詩別裁》:“自謙實自任也。”漫勞,徒勞。江幹,江邊。(3)仇注:“此詩五、六失粘。”也就是說,此聯平仄與頷聯平仄雷同。竟日,整天。淹留,長久逗留。這裏已露出對這位久坐不去的“佳客”的厭煩情緒。下句言以窮書生長年食用的粗糙食物請客。(4)藥欄,花藥之欄。既然“語不投機半句多”,那就請尊客看花吧!

【點評】

《唐詩歸》引鍾雲:“少陵有言:‘畏人嫌我真’,讀此可。”

客至(1)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2)。

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3)。

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隻舊醅(4)。

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5)。

【注釋】

(1)杜甫自注:“喜崔明府相過。”唐人稱縣令“明府”。仇注引張綖曰:“前有《賓至》詩,而此雲客至。前有敬之之意,此有親之之意。”(2)《唐詩摘抄》:“經時無客過,日日有鷗來。語中雖見寂寞,意內愈形高曠。前半見空穀足音之喜,後半見貧家真率之趣。”(3)二句流水對。黃生雲:“花徑不曾緣客掃,今始緣君掃;蓬門不曾為客開,今始為君開。上下兩意交互成對。”佳客不至今日至,喜意溢乎紙上。(4)兼味,指兩種以上的菜肴。飧,熟食。醅,酒之未漉者。唐人好新酒,以舊醅待客,故示歉意。(5)肯,這裏是征求的語氣,即:尊客(縣令)您肯與田父野老同飲一杯嗎?

【點評】

《初白庵詩評》:“自始至末,蟬聯不斷,七律得此,有掉臂遊行之樂。”情景的渾融的確使人忘記了形式與技巧的存在。

狂夫

萬裏橋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滄浪(1)。

風含翠筱娟娟淨,雨裛紅蕖冉冉香(2)。

厚祿故人書斷絕,恒饑稚子色淒涼(3)。

欲填溝壑惟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4)。

【注釋】

(1)百花潭,即浣花溪。滄浪,就是隱居處。《楚辭-漁父》中,漁父歌《滄浪歌》勸屈原歸隱自全,後以“滄浪”指歸隱處。(2)筱,竹子。娟娟,美好貌。浥,沾濕。蕖,荷花。《鶴林玉露》:“上句風中有雨,下句雨中有風,謂之互體。”(3)蕭先生認為此聯每句各有四層意。上句:既是故人,又作大官,卻連信也沒有,則新交可知;下句:饑而曰恒,乃及幼子,至於形於顏色,則全家可知。(4)填溝壑,指死亡。杜甫以疏放對抗逆境,難怪《杜詩鏡銓》要說:“讀末二句,見此老倔強猶昔!”

【點評】

欲填溝壑而竟有雅興流連雨荷風竹,此老真鐵骨蘭心。

野老

野老籬邊江岸回,柴門不正逐江開(1)。

漁人網集澄潭下,估客船隨返照來(2)。

長路關心悲劍閣,片雲何意傍琴台(3)

王師未報收東郡,城闕秋生畫角哀(4)。

【注釋】

(1)野老,杜甫自稱。(2)《田舍》雲:“草深迷市井”。草堂前大概是個“草市”之類,是漁人估客的聚散地,是眼前景。“船隨返照”,則倍覺畫麵的光線強烈,色彩鮮明。(3)《讀杜心解》:“臨江晚望而成。始望而得野趣,久望而動愁腸也。”下四句正是晚望勾出的漂泊感。長路,指歸鄉的漫漫長途。劍閣是杜甫來時必經之地,黃生雲:“劍閣乃由蜀入京之道,因盜賊未寧,歸途有梗,故作歇後雲:長路關心,悲劍閣之難越;片雲何意,傍琴台而不歸。”琴台,《玉壘記》載,司馬相如琴台在浣花溪北。(4)東郡,指東京及周圍諸郡,其時尚在叛軍手中。畫角,軍中所用的一種有彩繪的吹奏樂器,如同現在的軍號。《杜臆》:“柴門麵江而開,故漁網商船,時常在目。‘長路關心’,言其思鄉;‘片雲何意’,言非戀蜀。東郡未收,歸鄉無日,故聽畫角而生哀也。”

【點評】

由晚景而生旅情,不覺其入時事。

遣興(1)

幹戈猶未定,弟妹各何之?

試淚沾襟血,梳頭滿麵絲(2)。

地卑荒野大,天遠暮江遲(3);

衰疾那能久?應無見汝期!

【注釋】

(1)杜甫在草堂雖有了個落腳處,但時事仍不容樂觀,戰亂尚無已時。此題為“遣興”,是聊以自遣之意,詩中充滿流寓的感慨。(2)浦注:傷離歎老,一詩之幹。以三、四作轉樞。“沾襟血”申上“弟妹何之”之慘;“滿麵絲”,起下“衰疾那久”之悲。(3)此聯寫遠望時的心理感受:荒野闊大,故以為地勢卑下;暮色蒼茫無邊,故覺江流遲緩。這種審美心理反映了主體寥落悲慨的情緒。故《瀛奎律髓彙評》引許印芳雲:“五、六寫景不著一情思字,而孤危愁苦之意含蓄不盡。”

【點評】

情動於中,發為意象,則無意於工而無不工。

戲題王宰畫山水歌(1)

十日畫一水,五日畫一石。

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跡(2)。

壯哉昆侖方壺圖,掛君高堂之素壁。

巴陵洞庭日本東,赤岸水與銀河通,中有雲氣隨飛龍(3)。

舟人漁子入浦漵,山木盡亞洪濤風(4)。

尤工遠勢古莫比,咫尺應須論萬裏。

焉得並州快剪刀,剪取吳淞半江水(5)。

【注釋】

(1)王宰,《曆代名畫記》載,蜀人,多畫蜀山,玲瓏嵌空,巉嵯巧峭。《唐朝名畫錄》載,朱景玄嚐見其真跡,臨江雙樹,交植屈曲,枝分八麵,妙上品。(2)藝事隻有從容不迫,才能充分體現畫家的主體性。於此見杜甫對藝術規律認識之深刻。(3)昆侖、方壺,傳說神仙所居。山是仙山,水則東接日本,直上銀河。極言王宰之畫山水,咫尺萬裏。(4)浦漵,水邊。亞,低伏。(5)並州,今山西太原。吳淞,黃浦江支流。李賀詩:“欲剪湘中一尺天,吳娥莫道吳刀澀。”韓愈、李賀頗學杜詩奇險的一麵。

【點評】

六朝人題畫,形同詠物。至杜甫始大力創作題畫詩,使之成為別具一格的詩體。此詩化咫尺為萬裏,想象自畫麵飛出。

題壁上韋偃畫馬歌(1)

韋侯別我有所適,知我憐君畫無敵(2)。

戲拈禿筆掃驊騮,翧見麒麟出東壁(3)。

一匹翨草一匹嘶,坐看千裏當霜蹄(4)。

時危安得真致此?與人同生亦同死(5)!

【注釋】

(1)《唐朝名畫錄》:韋偃,京兆(長安)人,寓居於蜀,以善畫山水、竹樹、人物等,思高格逸。居閑嚐以越筆點簇鞍馬人物、山水雲煙,千變萬態。或騰或倚。或翨或飲,其小者或頭一點,或尾一抹,巧妙精奇,韓幹之匹也。畫鬆石、鞍馬等可居妙上品雲。(2)侯,君,對人的尊稱。適,往。有所適就是要到某地去。憐,愛。(3)驊騮,周穆王八駿馬之一,後泛稱駿馬。欻見,忽然看到。麒麟,喻所畫駿馬。(4)翨,咬。坐看,將看到。當,對看,這裏有被踩在腳下的意味。此句意為:我們將看到這些馬奔馳千裏。《莊子-馬蹄》:“馬蹄可以踐霜雪。”故稱馬蹄為霜蹄。(5)見駿馬而思戰鬥,浦注:“結聯,見公本色。”

【點評】

畫者、被畫者、觀者,一氣如虹。

戲為韋偃雙鬆圖歌

天下幾人畫古鬆?畢宏已老韋偃少(1)。

絕筆長風起纖末,滿堂動色嗟神妙。

兩株慘裂苔蘚皮,屈鐵交錯翫高枝。

白摧朽骨龍虎死,黑入太陰雷雨垂(2)。

鬆根胡僧憩寂寞,龐眉皓首無住著(3)。

偏袒右肩露雙腳,葉裏鬆子僧前落(4)。

韋侯韋侯數相見,我有一匹好東絹,重之不減錦繡段。

已令拂試光淩亂,請公放筆為直幹(5)!

【注釋】

(1)畢宏,《封氏聞見記》載,畢宏,天寶中禦史,善畫古鬆。《唐朝名畫錄》稱其鬆石絕妙,置於能品上。又載,韋偃善鬆石山水,山以墨斡,水以手擦,曲盡其妙。(2)太陰,極北為太陰。朱注:皮裂,故幹之剝蝕如龍虎骨朽;枝迴,故葉之陰森如雷雨下垂。這裏恐怕還涉及韋氏的筆墨技巧。《封氏聞見記》稱韋偃樹石擅名於代,樹木改步變古從畢宏始。《唐朝名畫錄》亦載其山以墨斡,水以手擦,曲盡其妙。則韋偃是很大膽地用水墨新法畫鬆石的。白摧,正是形容其用燥筆飛白,筆力勁健;黑入,則言其水墨淋漓,如雷雨並作。(3)龐眉皓首,形容畫中胡僧寬眉毛,白發蒼蒼。無住著,《楞嚴經》:“名無住行,名無著行。”(4)《杜詩鏡銓》引蔣雲:“寫入定僧宛然。”(5)五句一氣讀。東絹,關東出產的綃絹。或雲,即四川鵝溪絹。《杜臆》:“起來二句極寬靜,而忽接以‘絕筆長風起纖末’,何等筆力!至於描寫雙鬆止四句,而冥思玄構,幽事深情,更無剩語。後入‘胡僧’,窅冥靈超,更有神氣。”甚是。但《杜臆》以為東絹長二丈,如何能“放筆為直幹”?是“所以戲之”;此則不然。蓋杜詩有雲:“新鬆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竿。”“放筆為直幹”正是杜甫追求的剛健的審美趣味。也是其正直人格之體現。

【點評】

杜甫反對畫肥馬,於書法倡“瘦硬通神”,畫鬆又要求“放筆為直幹”,其不同流俗如此。

南鄰(1)

錦裏先生烏角巾,園收芋栗不全貧(2)。

慣看賓客兒童喜,得食階除鳥雀馴(3)。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兩三人(4)。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門日色新。

【注釋】

(1)杜甫有《過南鄰朱山人水亭》,則杜甫草堂南麵住的是位姓朱的隱士。詩寫與鄰居串門,竟日淹留,關係融洽。(2)角巾,隱士之冠。因在“錦官城”隱居,故自稱“錦裏先生”。(3)黃生雲:“三見兒童,化其好客。四見鳥雀,與為忘機。三句尤深,蓋富翁好客不難,貧士好客為難,貧士家人不厭客為尤難。非平日喜客之誠,浹入家人心髓,何以有此?”(4)《杜臆》:“‘野航’乃鄉村過渡小船,所謂‘一葦杭之’者,故‘恰受兩三人’;作‘野艇’者非。”此聯疏落而饒意趣,《杜詩鏡銓》引申涵光雲:“今人作七律,堆砌排耦,全無生氣,而矯之者又單弱無體裁。讀杜諸律,可悟不整為整之妙。”

【點評】

老杜筆底,尋常的人際關係也有濃鬱的詩意。

恨別(1)

洛城一別四千裏,胡騎長驅五六年(2)。

草木變衰行劍外,兵戈阻絕老江邊(3)。

思家步月清宵立,憶弟看雲白日眠(4)。

聞道河陽近乘勝,司徒急為破幽燕(5)!

【注釋】

(1)詩作於上元元年(760)夏。(2)首二句領起恨別,四千裏言其遠,五六年言其久。(3)劍外,劍門之外,指蜀地。(4)憶弟看雲,陶淵明《停雲》詩序:“停雲,思親友也。”看雲思親成為古人的現成思路,如《野客叢談》:“梁暄不歸,弟璟每望東南白雲,慘然久之。”《杜臆》:“宵立晝眠,起居舛戾(不正常),恨極故然。”同時還寫出其無聊、無奈之情緒。(5)近乘勝,《通鑒》載,上元元年三月,李光弼破安太清於懷州,四月破史思明於河陽西渚。司徒指李光弼。幽燕,叛軍老巢。杜甫力主直搗幽燕,徹底平息叛亂。《唐宋詩醇》稱:“彼其流離漂泊,衣食不暇而關心國事,觸緒輒來,所謂發乎性,止乎忠孝者,尋常詞章之士,豈能望期項背哉!”

【點評】

《唐詩別裁》:“若說如何思,如何憶,情事易盡,步月、看雲,有不言神傷之妙。”也就是蕭先生所說:“通過日常生活細節來表達思家憶弟的深情,極具體,極深刻。”

後遊(1)

寺憶曾遊處,橋憐再渡時。

江山如有待,花柳更無私(2)。

野潤煙光薄,沙暄日色遲(3)。

客愁全為減,舍此複何之?

【注釋】

(1)上元二年(761)春,杜甫曾遊新津縣修覺寺,作《遊修覺寺》詩,此為重遊之作,故題《後遊》。(2)江山花柳,如待人欣賞,細思便得大自然無私的道理,是為“理趣”。(3)暄,溫暖。此聯寫暮色極細膩:原野濕潤,故蒸發出薄薄一層煙嵐;日色遲留,故沙地尚暖。

【點評】

杜甫雲:“賦詩分氣象。”此詩之妙,便在有景、有情、有理,寫出當時氣象。

漫成二首(1)

野日荒荒白,春流泯泯清(2)。

渚蒲隨地有,村徑逐門成。

隻作披衣慣,常從漉酒生(3)。

眼邊無俗物,多病也身輕(4)。

【注釋】

(1)仇注引《杜臆》雲:“二詩格調疏散,非經營結構而成,故雲漫成。”(2)荒荒,黯淡無際的樣子,泯泯,水清的樣子。或雲,泯泯,猶浼浼,水流進貌。(3)陶淵明詩:“相思則披衣,言笑無已時。”《宋書-陶潛傳》:“郡將候潛,值其酒熟,取頭上葛巾漉酒,畢,還複著之。”兩句用陶淵明自況。仇注:“披衣習慣,言疏放已久;漉酒為生,見醉鄉可樂。”(4)俗物,《世說新語》:嵇、阮、山濤在竹林酣飲,王戎後往,阮曰:“俗物已複來敗人意。”

江皋已仲春,花下複清晨(1)。

仰麵貪看鳥,回頭錯應人(2)。

讀書難字過,對酒滿壺頻(3)。

近識峨嵋老,知餘懶是真(4)。

【注釋】

(1)皋,水邊高地。(2)寫出心不在焉的散漫神態。《杜詩鏡銓》引劉須溪雲:“偶然語偶然道之,自見天趣。”(3)上句取陶淵明“讀書不求甚解”之意。(4)峨嵋老,下有原注:“東山隱者”。《杜臆》引趙汸雲:“公詩中屢言懶,非真懶也,平日抱經濟之具,百不一試,而廢棄於岷山旅寓之間,與田夫野老共一日之樂,豈本心哉?況又有俗子溷之,其懶宜矣。”

【點評】

《唐書》本傳稱杜甫在成都“與田夫野老相狎蕩,無拘檢”,《新唐書》本傳則稱“甫放曠不自檢”,皆道出杜甫疏放的一麵。這兩首詩是其不肯受世俗束縛的自畫像,惟妙惟肖。

春夜喜雨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1)。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2)。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3)。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4)。

【注釋】

(1)發生,《莊子》:“春氣發而百草生。”(2)仇注:“雨驟風狂,亦足損物。曰潛、曰細,寫得脈脈綿綿,於造化發生之機,最為密切。”(3)“火獨明”更襯出“雲俱黑”,寫雨意之濃入神。(4)此句又是借花襯雨。細雨濕花,故重。

【點評】

《讀杜心解》:“喜意都從罅縫裏迸透!”

江亭

坦腹江亭暖,長吟野望時(1)。

水流心不競,雲在意俱遲(2)。

寂寂春將晚,欣欣物自私(3)。

故林歸未得,排悶強裁詩(4)。

【注釋】

(1)坦腹,露腹,無拘束狀。(2)此聯曆來稱為“理趣”名句。二句相反相成:心,則不隨流水以競發;意,卻同浮雲而遲回。主體與客體是不即不離的感應關係。《杜工部草堂詩話》引張子韶《心傳錄》曰:“陶淵明辭雲:‘雲無心而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杜子美雲:‘水流心不競,雲在意俱遲。’若淵明與子美相易其語,則識者往往以謂子美不及淵明矣。觀其雲‘雲無心’,‘鳥倦飛’,則可知其本意;至於水流而心不競,雲在而意俱遲,則與物初無間斷,氣更渾淪,難輕議也。”(3)物自私,仇注:“按此章雲‘欣欣物自私’,有物各得所之意,前詩雲‘花柳更無私’,有與物同春之意。”(4)《瀛奎律髓彙評》引紀昀雲:“春已寂寂,則有歲時遲暮之慨;物各欣欣,即有我獨失所之悲,所以感念滋深,裁詩排悶耳。”從玄言式的超拔中回歸現實,是杜甫之所以為杜甫的特質。

【點評】

後三聯都處於矛盾狀態,以此抒發詩人內心的憂鬱。

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1)

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2)!

老去詩篇渾漫與,春來花鳥莫深愁(3)。

新添水檻供垂釣,故著浮槎替入舟(4)。

焉得思如陶謝手,令渠述作與同遊(5)!

【注釋】

(1)《讀杜心解》:“吳論雲:水如海勢,見此奇景,偶無奇句,不能長吟,聊為短述,題意在下三字。愚按:此論得旨,通篇隻述詩思之拙,水勢隻帶過。”(2)《杜詩鏡銓》引邵雲:“首二句見此老苦心。今人輕易作詩,何也?”(3)渾漫與,都是隨意付與。《百家注》引趙曰:“耽佳句而語驚人,言其平昔如此。今老矣,所為詩則‘漫與’而已,無複有意於驚人也,故寄語花鳥無用深愁耳。”仇注雲:“趙注將‘愁’字屬花鳥說,蓋詩人形容刻露,花鳥亦應愁怕。”蕭先生舉韓愈詩“孟郊死葬北邙山,從此風雲得暫閑”、薑白石贈楊萬裏詩“年年花月無閑處,處處江山怕見君”雲:“可以互參。”(4)故,因也,與“新”字對,是借對。此聯意為:新添的水檻隻能供垂釣之用,(值如此水勢)便用木筏子代替出入的小船。(5)陶謝,陶淵明與謝靈運,都是南朝的大詩人。渠,他們。意為讓陶謝來作詩,我則陪同遊覽。蕭先生雲:“語謙而有趣。”

【點評】

紀昀以為“此詩究不稱題”,杜甫正是因無佳句與題相稱,故在“短述”中乘興寫出自己的創作態度,自然無論文氣。

春水生二絕(錄一)

一夜水高二尺強,數日不可更禁當(1)。

南市津頭有船賣,無錢即買係籬旁(2)!

【注釋】

(1)禁當,承受。意為:按一夜水漲三尺多的速度,再幾天可就受不了啦。(2)下句意為:可惜沒錢馬上將船買來,係在籬笆旁備用。

【點評】

蕭先生說:“杜甫絕句,多用方言俗語點化入詩,故特覺活潑,此亦一例。”

水檻遣心二首(錄一)(1)

去郭軒楹敞,無村眺望賒(2)。

澄江平少岸,幽樹晚多花。

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3)。

城中十萬戶,此地兩三家(4)。

【注釋】

(1)檻,欄杆。水檻,指草堂水亭的欄杆。言憑欄眺望以自排遣也。(2)去郭,指遠離城郭。軒,堂前之欄。楹,堂前之柱。賒,遠也。此聯意為:因水檻遠離城郭,門戶寬敞,又沒有村莊遮擋,所以可以看得很遠。(3)《石林詩話》:“詩語固忌用巧太過,然緣情體物,自有天然工妙,雖巧而不見刻削之痕。老杜‘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此十字殆無一字虛設。雨細著水麵為漚,魚常上浮而淰,若大雨則伏而不出矣。燕體輕弱,風猛則不能勝,惟微風乃受以為勢,故又有‘輕燕受風斜’之語。”(4)結語尤見清曠。

【點評】

在草堂較為平靜的日子裏,杜甫頗關注些小凡物,如:“仰蜂粘落絮,行蟻上枯梨”“芹泥隨燕嘴,蕊粉上蜂須”,觀察入微,但都不如“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與全詩清曠氣象拍合,故雖小而大。

所思

苦憶荊州醉司馬,謫官樽酒定常開(1)。

九江日落醒何處?一柱觀頭眠幾回(2)

可憐懷抱向人盡,欲問平安無使來(3)。

故憑錦水將雙淚,好過瞿塘灩耈堆(4)!

【注釋】

(1)荊州司馬,原注:崔吏部漪。由吏部貶荊州司馬,故稱“謫官”。仇注:“‘苦憶’二字,直貫通章。”(2)二句寫“醉司馬”顛狂落拓情狀,而“憶”在其中。九江,《尚書-禹貢》:“過九江至於東陵。”注雲:“江分為九道,在荊州。”一柱觀,宋臨川王劉義慶鎮江陵所建,觀甚大而惟一柱,故名。(3)上句言崔滿腹牢騷無知己可訴,而杜欲問崔平安卻無使可托。(4)《杜詩鏡銓》:“瞿塘峽在夔州峽口,有灩耈石,過此則達荊州。二句即太白詩:‘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意。”淚雙點能憑江水而“寄”,想象奇特。

【點評】

是為七律,卻以歌行入律,以散句起,五、六句對仗渾化,不為律所縛,故劉須溪雲:“肆筆縱橫有疏野氣,大家數不可無此。”

絕句漫興九首(錄四)(1)

眼見客愁愁不醒,無賴春色到江亭(2):

即遣花開深造次,便教鶯語太丁寧(3)!

【注釋】

(1)盛唐人擅長七絕,而杜甫則別開異徑。沈祖棻《唐人七絕詩淺釋》:“杜甫七絕如《江南逢李龜年》、《贈花卿》等篇,聲調情韻,和王(昌齡)、李(白)諸家的區別是不大的,可見他並不是沒有能力寫出那樣的作品來,但由於追求藝術上的獨創性,確實在這方麵有意和另外一些詩人立異,而其成績也很可觀。如在題材方麵,他創造了《戲為六絕句》這種論詩的體裁。在篇章結構方麵,他運用古人寫雜詩的方法創作了《漫興》、《解悶》等組詩。在格律方麵,不但時時突破當時已經固定的律化絕句的音節,采用當時民歌的聲調;而且有的時候,還愛押仄韻,故意仿效唐以前的古歌謠。這對宋代著名的江西派詩人黃庭堅等很有影響。”(2)《杜詩解》:“眼,春之眼也。眼見客愁,可應暫避。今全然不顧,客自愁,春自到,毫無半分相為之意,則無賴之至也。”這組詩往往將春天擬人化,而這一句則是詩人的“自我分離”。德國學人莫芝宜佳《〈管錐編〉與杜甫新解》雲:“詩的第一句,詩人與春天調換了位置,為的是用春天的眼睛從外麵審視自己。”又雲:“‘愁不醒’,使人想到‘醉不醒’。”其造語的確有奇趣。(3)造次,倉促,匆忙。太丁寧,厭其煩絮。元曲有雲:“無情杜宇閑淘氣,頭直上耳根底,聲聲聒得人心碎。你怎知、我這裏,愁無際。”可互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