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永不消失的“大國夢”:二戰結束以來的法國 一、“法國如果不偉大,就不成其為法國”
多少世紀以來,法國人似乎早已習慣於把自己的國家視為一流強國,而法國在二戰中的潰敗,以及大好河山被納粹德國或直接占領或間接統治,明確地意味著法國已不再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國家,更談不上是一個能在歐洲舉足輕重,並在整個世界具有影響的大國。這一切,無疑極大地刺痛了向來自尊自大、而且好像比世界上的其他民族更強烈地把本國視為世界之“肚臍眼”的法國人的心。在這些痛心疾首的人當中,首屈一指者當推曾反複公開宣稱“法國如果不偉大,就不成其為法國”,並在大戰期間和戰後不懈追求實現法蘭西的偉大與獨立的戴高樂。也正因為如此,恢複法國的大國地位,成了在1944年2月將以他為首的民族解放委員會改稱臨時政府的戴高樂的當務之急。
毋庸置疑,在當時要完成這一任務並非易事。事實上,將民族解放委員會改稱臨時政府的背景之一就充分昭示了這一點:1944年春,美國曾策劃在法國實行軍事占領製度,以便戰後變法國為自己的附庸國。正是為了挫敗美國的這一計劃,戴高樂才在盟軍進行諾曼底登陸前幾天,斷然將全國民族解放委員會改稱臨時政府。與此同時,他堅持派遣“戰鬥法國”的正規軍參加解放巴黎等城市的戰鬥,充分利用內地軍配合盟軍作戰。換言之,他就是想利用“戰鬥法國”的正規軍和國內抵抗組織的武裝力量在解放法國過程中的“斐然”戰績,迫使美國放棄把全國民族解放委員會撇在一邊,在法國另立盟國軍政府的方案。
雖然戴高樂如願以償地迫使美國放棄了在法國建立盟國軍政府的方案,但臨時政府在成立之初,其外交處境卻可謂艱難異常。具體而言,它不僅遲遲得不到盟國法律上的承認(美英蘇三國直到1944年10月23日才最終承認該臨時政府),而且在此期間一係列重要國際會議上屢遭排斥,如1944年8月21日至9月28日,美英蘇撇開法國,在華盛頓近郊的敦巴頓橡樹園舉行會議,草擬戰後國際組織的章程;在1945年2月4日至11日舉行的雅爾塔會議上,人們同樣難覓法國代表的身影,而這又意味著法國在自己的曆史上首次被排斥在事關歐洲重組的國際事務之外。
一直對美國抱有不信任感,且在戰時就與羅斯福等美國領導人關係不甚融洽的戴高樂深知,這一局麵的出現很大程度上是美國從中做梗的結果。為此,當參加雅爾塔會議的美國總統羅斯福希望回國途中在阿爾及爾會見戴高樂時,後者憤然拒絕。為了行之有效地牽製美國,加強法國同美國打交道時的地位,戴高樂早在1944年下半年就千方百計地改善法英、法蘇關係。是年的11月份,戴高樂邀請英國首相丘吉爾訪問巴黎,就法英結盟事宜進行商議。翌月,他又應邀訪蘇,與蘇聯簽訂了為期20年的法蘇同盟互助條約。該條約的簽訂無疑也是戴高樂重振法國國際地位的努力與成果。因為當時的蘇聯無論在軍事,還是政治方麵的影響力均堪與美國比肩,而能夠與這樣一個國家締結同盟條約,顯然有助於提高法國的“身價”。在以戴高樂為首的臨時政府的不懈努力下,法國後來不僅取得了對德國實行占領和參加盟國對德管製委員會的權利,而且還成為聯合國安理會的常任理事國。後者似乎標誌著法國重新回到了世界大國的行列。
在此要指出的是,雖然大國地位觀念早已深深紮根於法國曆史傳統和法國人的心目之中,但一個國家是否能夠以大國身份在國際事務中發揮重要作用,不僅取決於其想充當大國的願望和相關的外交活動,更取決於該國的經濟、軍事實力。從後一角度觀之,法國在戰後初期已經絕對稱不上是一個強國或大國。事實上,法國似乎已重新回到世界大國行列所帶來的精神上的滿足並不能使人忘記法蘭西國力實際上的大衰退。由於納粹德國的長期占領以及對法國的肆意掠奪,再加上大戰後期多次重大軍事行動在法國本土進行,使法國經濟遭受滅頂之災,由此亦導致了其社會經濟秩序陷入混亂不堪的狀態。
據統計,這場戰爭給法國經濟帶來的損失高達近5萬億舊法郎。全國約有100多萬公頃的耕地因戰火而荒蕪,有1/5的房屋成為廢墟,牲畜減少了一半,大批工廠被摧毀。其中交通設施的破壞尤為嚴重,鐵路橋幾乎全部被毀,鐵路線近一半無法使用,與此同時,土倫、勒阿弗爾等重要港口陷於癱瘓。一些法國經濟學家據此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使法國工農業生產下降5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