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前言(1 / 1)

三國(公元220~280年)是指中國東漢與西晉之間的一段曆史時期,主要有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這一時代是一個“卷起千層浪,淘盡萬世良”的英雄四起的時代,是一個群雄逐鹿、波瀾壯闊的時代。在這段錯綜複雜的曆史中,傑出人物風起雲湧、事件眾多,因《三國演義》的廣泛影響,許多三國故事早已家喻戶曉。《三國演義》雖以曆史為題材,但它畢竟是一本文學作品而非史書,很多故事與正史有不符之處。《三國誌》則不同,是作者陳壽尊重史實而編寫的一部史學巨著。作者用簡練、優美的語言為我們描繪出一幅幅三國人物肖像圖,人物刻畫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三國誌》與《史記》(司馬遷)、《漢書》(班固)、《後漢書》(範曄、司馬彪)並稱前四史。

《三國誌》最早以《魏誌》、《蜀誌》、《吳誌》三書單獨流傳,直到北宋鹹平六年(公元1003年)三書已合為一書。這是一部記載魏、蜀、吳三國鼎立的紀傳體史書,詳細記載了從魏文帝黃初元年(公元220年)到晉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這六十年間的曆史。《三國誌》全書六十五卷,其中《魏書》三十卷,《蜀書》十五卷,《吳書》二十卷。陳壽是晉朝臣,晉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國誌》尊魏為正統。《三國誌》為曹操寫了本紀,而《蜀書》和《吳書》則記劉備為《先主傳》,記孫權稱《吳主傳》,均隻有傳,沒有紀。陳壽雖然在名義上是尊魏為正統,實際上卻是以魏、蜀、吳三國各自成書,如實地記錄了三國鼎立的局勢,表明了它們各自為政,互不統屬,地位是相同的。就記事的方法來說,《先主傳》和《吳主傳》,也都是年經事緯,與本紀完全相同,隻是不稱紀而已。陳壽這樣處理,是符合當時的實際情況的,這足見他的卓識和創見,也體現了《三國誌》的特點。

《三國誌》不僅是一部史學巨著,更是一部文學巨著。由於善於敘事、文筆簡潔、剪裁得當,所以在當時就受到了很大的讚許。與陳壽同時代的夏侯湛寫作《魏書》,當看到《三國誌》時,認為已沒有另寫新史的必要,就毀棄了自己本來的著作。後人更是推崇備至,認為在記載三國曆史的一些史書中,獨有陳壽的《三國誌》可以同《史記》、《漢書》等相媲美。因此,其他各家的三國史相繼泯滅無聞,隻有《三國誌》還一直流傳到今天。由此,足見該書的巨大價值。

鑒於《三國誌》涉及人物眾多,在此,我們限於篇幅,很難在一本書中收錄《三國誌》的所有文字,也很難事無巨細,麵麵俱到。為此,我們濃縮了其精華內容,分別對每卷中的主要人物作了生動的解析,使讀者能“覽古今於須臾,撫四海於一瞬”。本書各卷由原典、釋譯、人物解讀、世人對其評價四部分組成,願讀者在了解曆史的同時更好地享受文學帶來的美感與啟示。

解譯者

2014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