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第四章 秦漢女性觀的一般闡釋
從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對秦漢時期一般意義上的女性觀做綜合和提升,我們發現它包含兩個方麵的內容:一方麵,正統封建倫理思想日益強化男性對女性的封建控製以及女性對男性的封建依附教育,極力剝奪女性對財產的處理權,強化女性在人生不同階段都要嚴守貞操的觀念意識,嚴厲抨擊女性幹預朝政或女性亂國事件的發生,對女性在婚姻和家庭生活中的角色進行嚴格的定位,製定一係列女性行為規範,嚴禁女性違背社會倫理道德,表現出貶低女性、控製女性的特征。另一方麵,因為各種因素的存在及綜合作用,社會對女性的實際態度又是較為寬鬆的,人們普遍認可女性依然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包括經濟、政治、軍事、外交、文化、教育等許多領域有著不可替代的位置和影響,而且,正是因為女性在這許多領域裏的傑出表現,她們為自己贏得了很多非常寶貴的權利,例如女子可以與除家人以外的男子有一定的接觸和交往,女子可以外出而不用躲避嫌疑,女性可以參加豐富多彩的社會活動,女性在家庭生活中有一定的參與、決定權利。所有這一切都與後世女性那種建立在完全依附於男子基礎上的單純的生活方式迥然不同,表現出較強的尊重女性、重視女性的特征。
秦漢時期尊重女性、重視女性的女性觀傾向,從直接方麵看,是對老子道家貴柔守雌的主陰思想的繼承,從間接方麵看,來源於上古文化對女性生殖能力的崇敬感和神秘感。事實上,對女性生殖能力的崇拜也是老子道家思想的一個主要精神源頭,所以,秦漢時期這一層麵女性觀的內容主要就是老子道家主陰思想的反映。
通常情況下,人們容易注意到事物的正麵、主動、顯露的部分,前進的軌跡和剛強的威力,老子所注重的卻是事物的負麵、被動、深藏的部分,曲折的過程和柔弱的作用,並且認為後者在事物的發展中往往比前者更重要,所以,他提出了一係列貴柔守雌的思想。老子貴柔守雌思想的產生既有它的文化基礎,也有它的實踐基礎。
文化基礎來源於母係氏族社會的風俗習慣。在母係氏族社會裏,人們已經有用雌雄辨別事物的習慣。原始宗教的女性崇拜,又使人們養成尊重女性的陰柔、守雌、好靜、謙下等品質的傳統,貴陰貴柔的道家哲學顯然是對這一傳統的哲學抽象。《老子》書中屢有“母”字,他把“道”稱作“天下母”,又比之為女陰(“玄牝之門”)和女性生殖神(“穀神”),即是女性崇拜的原始宗教遺意。
實踐基礎淵源亦久。女性占人類的一半,與男性相比,女性的心理和生理特征是溫順柔和、謙虛文靜、慈愛多情,同時又堅韌耐勞、生命力頑強。在長期的貧困和備受壓抑的社會生活中,女性養成了儉樸、不爭的性格。中國女性一向勤勞質樸,為了家庭中的男性和下一代做犧牲性的服務,含辛茹苦,承受著社會和家庭的各種不幸,溫暖著親人,陶冶著男性,在無形之中為社會和民族的生存發展起著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但是,在父權製社會,女性的智慧和美德被男性耀眼的光芒所遮蔽,人們習慣於用男性的願望和處事方式作為衡量事物的標準。而漫長的實際生活中又有無數的例子證實男性的智慧有著巨大的缺陷,若不用女性的智慧加以匡正,就會出現許多失誤和災難。因此,盡管社會生活和習見上不能擺脫輕視女性的傳統,但仍有許多思想家或多或少地吸取女性的品格,形成陰陽並重乃至重陰的思想。老子就是自覺意識到男性智慧的弱點和重新發現女性智慧和美德的偉大作用的第一位哲學家。
老子哲學的主陰特點,首先表現在“弱”、“柔弱”概念中。老子說“弱者道之用”,道作為創生萬物的原動力是內在的、持續不斷的,它不強生萬物而萬物自生自成,這便是柔弱。又說“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無論人還是草木,出生的時候都是柔軟的,死的時候都是僵硬幹枯的。在此,柔弱是生命的象征,是生命孕育時的狀態,力量強大。可見,老子說的“柔弱”,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軟弱”,而是“柔韌”,代表著深厚的生命底蘊。老子說的“剛強”,也不是真正的堅強,是指那些生機淺露、鋒芒畢露的事物,這樣的事物最容易招致覆滅。所以“柔弱勝剛強”。表現在待人處事上,便是居後不爭,去甚去奢去泰,知足知止,無為無執,以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即“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推之於治國用兵,便產生了“曲則全,枉則直”、“將欲取之,必固與之”等等戰略策略思想。推之於修身養性,便形成了“專氣致柔”、“少私寡欲”、“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塞其兌,閉其門”等等處世箴言。與柔弱相聯係的便是“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教導人以靜製動,虛懷若穀,滿招損,謙受益,處變不驚,鎮靜自若,後發製人,厚積薄發。
柔靜之道是女性美德的集中體現,老子將它們升華、歸納,形成獨具特色的哲學係統。從小處說,對於生硬的行為往往不是采取以硬碰硬的態度,而能避其鋒芒,弱其來勢,鎮之以樸,化之以情,委曲求全,以柔克剛。往大處說,能夠開掘生命的深度,培養深沉持重的品格,加強人的韌性和靈活性,以便迎接各種困難險阻的挑戰。
老子哲學的主陰特點,其次可從貫穿全書的“道”的含義上窺其一斑。老子的“道”到底指什麼?不少學者用“物質”、“精神”、“本體”等抽象的哲學名詞來解釋它,但越解釋反而讓人越糊塗。其實,我們隻要充分注意到老子生活在兩千多年以前這樣一個基本事實就可以接近“道”的真諦。
老子的“道”,最初建立在對女性生殖的認知上,然後將這種女性的生殖作用擴大到整個宇宙的創生,就形成了“道”的概念。《老子》一書中常用女性生殖器或母體形容道。如“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緜緜若存,用之不勤。”“玄牝”即女性生殖器;“穀”,空穀,是女性生殖器的形象化的代表物;“穀神”,即女性生殖之神。人人都生於母親。老子認為整個宇宙萬物也是從類似於玄牝之門中生出的,宇宙的玄牝之門生生不息、永無窮盡,“緜緜若存,用之不勤”。《老子》首章說:“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道”,不可言說,不可名相。“道”不具形象,卻能孕育萬物,是萬物之始。“始”的本義是女子懷孕之初,可見,老子這句話的靈感即來源於女性生殖過程。類似之處,在《老子》中俯拾皆是。例如“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衝”,虛空之意。“道衝”,是形容道體虛空,明顯受啟發於女性生殖器中空的特征。再如“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複守其母,沒身不殆”。這又是用女性的生殖原理來說明道與萬物的關係及得道的重要性。
老子哲學主陰的特點,還表現在“德”的內涵中。“德”是什麼?德是萬物稟於道而獲得的一部分生命活力。德與道的關係如何呢?德、道密不可分,一物的本性,從來源上說是得道的結果,從現存形態上說則是成德之性。所謂“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而“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為什麼要貴德呢?因為德是物的含道之性,未受沾染,未加修飾,圓滿無缺,這樣的德又稱為“樸”,具有這種德的人,稱為“玄德”。這樣的德類似嬰兒,剛剛出生,還沒有受到世俗的任何一點侵蝕、改變。老子多次用嬰兒來比喻形容有德之人或有德的精神狀態。如“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含德之厚,比於赤子”。
這些比喻帶有明顯的母係氏族文化的痕跡。母係社會尊重婦女珍愛兒童,這已被考古學所證實。而且兒童與母係社會也有相通之處,兒童是人生的天真時期,母係社會是人類的童年時期,他們在老子的哲學係統中都留下了極其深刻的烙印。正如胡孚琛在《道家、道教的文化淵源和形成過程》一文中提到的,“老子道家之學最初不過是原始社會母係氏族酋長的政治經驗和社會習俗”。
能夠看出,老子哲學帶有明顯的、強烈的尊重女性、重視女性的特征。台灣學者吳怡曾經說:“中國哲學上有兩本運用女性之德的經典之作,一本是《易經》,一本是《老子》。《易經》隻用了一半,而《老子》徹頭徹尾都是女人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