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複興
西歐的中世紀是個特別“黑暗的時代”。基督教教會成了當時封建社會的精神支柱,在其嚴格控製下,哲學、文藝和自然科學都變成了神學的附庸,科學和文化的發展受到了嚴重阻礙。
公元14—16世紀,在西歐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的曆史轉折時期,新興的資產階級經過同封建領主的鬥爭,在一些城市取得了自治權。人文主義思想家、藝術家、詩人等,無不熱衷於研究古代希臘、羅馬的文化典籍,發掘和利用其中一切與基督教神學相對立的文化因素作為思想武器。他們主張以人為中心,反對以神為中心,宣揚擺脫教會對人們思想的禁錮,大力提倡複興希臘、羅馬的古文化,因而被稱為“文藝複興”運動。
意大利是文藝複興的發祥地。佛羅倫薩人彼特拉克是最早的人文主義思想家。他廣泛搜集希臘、羅馬的古籍,宣揚以人而不是以神為中心的思想。佛羅倫薩詩人但丁也是意大利文藝複興運動的先驅。他的名著《神曲》描寫作者遊曆天堂、地獄的見聞,把許多僧侶放到了地獄裏受苦,反映了他對中世紀神學的憎惡。另外一位佛羅倫薩人薄伽丘是位小說家,他的名著《十日談》以幽默、尖銳、辛辣的筆觸,揭露了教士的偽善和醜行,鞭撻了教會的禁欲主義。達·芬奇是文藝複興時期文化巨匠的典型,才華橫溢,具有極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他終身勤奮工作,成就顯著,在繪畫、雕刻、數學、力學和建築等方麵都為後世留下了豐厚的財富。
文藝複興運動很快就擴展到了德國、法國、英國等國家。在文學、藝術、政治思想方麵都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意大利出現了“文學三傑”和“藝術三傑”;法國有思想家蒙田;英國有詩人、劇作家莎士比亞和空想社會主義者托馬斯·莫爾;西班牙有文學家塞萬提斯。文藝複興在自然科學上也取得了重大成就,如哥白尼創立了“太陽中心說”,推翻了天主教會認定的地球中心學說。文藝複興使中世紀的文化失去了光彩,極大地推動了社會曆史的進程。文藝複興預示中世紀“黑暗時代”的結束,也表明人類對自由平等的美好社會的永恒追求。
人文主義
人文主義是歐洲文藝複興時期的主要思潮和理論,是在早期資產階級反封建反教會的過程中形成的,發源於14世紀的意大利,後流傳到其他國家。
人文主義提出一切以“人”為本,反對中世紀教會以神為宇宙核心的宗旨。
反對神權,在城市的世俗學校中還開設了“人文學科”,以人和自然為研究的對象,包括對古希臘、羅馬文化的研究,人文主義的名稱也由此而來。
人文主義肯定人的價值,熱情歌頌人的力量,主張個性解放,反對宗教禁欲主義和來世思想,提倡現世的幸福和享受,反對蒙昧主義和經院哲學,提倡理性和知識。
七星詩社
七星詩社是16世紀中期法國的一個文學團體,由龍薩、貝萊、貝羅、巴依夫、狄亞爾、左台爾等人文主義作家和他們的老師希臘語文學者多拉共7人組成。他們大都出身上層社會,主張統一法蘭西民族語言,反對用拉丁語和外國語進行創作,但主張采用希臘、羅馬文學詩體和意大利十四行詩體。藝術上他們提出要創造出可以和希臘、羅馬文學相媲美的民族文學,詩歌風格應自然樸實,韻律響亮而富有變化。但他們蔑視民間文學,摒棄民間詩體,忽略了文學的創造性和反映生活真實的任務。
古典主義
古典主義是指產生於歐洲文藝複興後的一種文藝思潮。由於在文藝理論和創作實踐上都以古希臘、羅馬文藝為典範,因而有“古典主義”之稱。
古典主義在17世紀的法國最為盛行,發展也最為完備。法國古典主義的政治基礎是中央集權的君主專製,哲學基礎是笛卡兒的唯理主義理論。古典主義在創作和理論上強調模仿古代,主張用民族規範語言,按照規定的創作原則即三一律進行創作,追求藝術完美。
作為一種文藝思潮,古典主義在歐洲幾乎流行了兩個世紀,直到19世紀初浪漫主義文藝興起才告結束。它對近代歐洲各國文學藝術,尤其是戲劇的發展影響很大。
百科全書派
百科全書派是法國的啟蒙學者所形成的。
18世紀中葉,由啟蒙思想家、文學家狄德羅和數學家達蘭貝爾應出版商的邀請,主持編纂《百科全書,科學、藝術和工藝詳解詞典》(簡稱《百科全書》)。狄德羅把編纂工作變成了一場反封建統治和君主專製的鬥爭,以致在編纂過程中,曾兩度被勒令“中止”。達蘭貝爾在1759年退出了編纂工作,由狄德羅獨立支撐大局。《百科全書》從l751年開始編纂,1772年才完成。當時編寫條目的是各個領域的知名學者,他們總結了啟蒙運動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方麵的成就,貫穿著一種反對傳統思想、反對權威、反對信仰,提倡科學技術和理性的啟蒙思想。
狂飆突進運動
“狂飆突進”是指18世紀70年代在德國興起的一場聲勢浩大的文學運動。因作家克林格爾的同名劇本《狂飆突進》而得名,是德國啟蒙運動的繼續和發展。主要思想傾向是強調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實現個性解放,反對阻礙人的發展的一切僵化保守的教條和遵循傳統精神的處世態度。在藝術領域則否定任何因襲的陳規;倡導民族風格,主張從本民族曆史中汲取題材;歌頌自由,擁護盧梭“回到自然”的口號;推崇“天才”,強調“天才”。參加狂飆突進運動的青年作家大都富有狂熱的幻想和奔放的激情,他們的作品往往充滿著浪漫的氣息和感傷的成分。歌德的《少年維特之煩惱》和席勒的《陰謀與愛情》是狂飆突進運動文學的代表作品。
德國浪漫派
德國浪漫派分為早期浪漫派和盛期浪漫派(或稱後期浪漫派)。
早期浪漫派是歐洲第一個浪漫主義團體,盛行於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期,是由施勒格爾兄弟共同提倡並編輯《雅典娜神殿》為開端的,以此為中心形成了耶拿浪漫派。他們主要是作為啟蒙運動的對立麵興起的,堅持整體觀念,推崇藝術,他們的浪漫主義理論帶有濃厚的主觀唯心主義和宗教神秘主義色彩。
德國浪漫派在盛期被稱為海德堡浪漫派,以荷爾德林為代表。他們比較重視創作和整理“國故”,並以民間文學的整理研究工作作為浪漫主義運動的主要標誌之一。
德國古典文學
德國古典文學,是指l8世紀至19世紀初由歌德和席勒共同創造的文學。它是18世紀以來德國文學發展的一個頂峰。古典文學的主要藝術特征是肅穆恬靜,清晰明朗,優雅莊重,和諧完美。它強調藝術的教育功能,認為藝術的最高價值就是培養教育人。歌德和席勒麵向未來,是對人類未來的一種帶有“英雄幻想”的憧憬,希望通過藝術使人類達到完善與和諧。
感傷主義
18世紀後期歐洲資產階級啟蒙運動中產生的一種文藝思潮。發源地在英國,因英國作家斯特恩的小說《在法國和意大利的感傷的旅行》(1768)而得名。這派作家誇大感情的作用,細致地描寫人物的心情和不幸遭遇,以引起讀者的同情和共鳴,表現了對社會現實的不滿和對勞動人民的憐憫之心。著名的感傷主義作家有英國的斯特恩和理查遜、法國的盧梭、德國的歌德等。
憲章運動文學
在憲章運動中,英國產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無產階級文學,即憲章運動文學。
工人們創辦自己的刊物,刊登工人自己創作的詩歌等文藝作品。其中比較著名的詩人有林頓、瓊斯、庫柏、馬西等人。他們的詩短小精悍,帶有明顯的政治鼓動性。其中,較有影響的有瓊斯的《我們的號召》、《人民之歌》、《自由進行曲》、《未來之歌》,還有林頓的組詩《獻給尚未解放的人們的讚歌》、《各民族的挽歌》等。
墓園詩派
墓園詩派是18世紀中期英國出現的一個詩歌派別,屬於英國感傷主義文學的一個分支,得名於當代詩人托馬斯·葛雷(1716—1771)的詩作《墓園哀歌》。這一流派詩人常以死、墳墓為創作題材,格調低沉,充滿悲觀失望的感傷情緒和神秘主義思想,令人窒息。它雖然具有感傷主義文學的基本特征,但更多的隻是反映感傷主義文學的消極麵。墓園詩派的代表作家有愛德華·楊格、托馬斯·葛雷、奧立佛·哥爾斯密等。
湖畔派
湖畔派是18世紀末19世紀初英國消極浪漫主義詩歌流派。詩人華茲華斯(1770—1850)、柯勒律治(1772—1834)和騷塞(1774—1843)曾一度聚居在英國西北部威斯木爾蘭郡的湖區,因而得名“湖畔詩人”。
他們對資本主義文明及人與人之間的現金交易關係極為反感,向往中古時期的封建社會。他們的詩作或謳歌宗法式的農村生活和自然風景,或描寫奇異神秘的故事和異國風光,一般都是遠離社會爭鬥的題材。他們常常通過緬懷中古時代的“淳樸”來否定醜惡的城市文明。
西歐派
西歐派是指19世紀40至50年代俄國農奴製度衰落、資本主義製度發展時期的一個思想派別。該派形成於1841年,活動地點在莫斯科。他們主張俄國走西歐的資本主義道路,其成員具有自由主義傾向。他們抨擊君主專製政體,但隻願通過普及教育和科學等手段進行改革,完全排斥革命。在文學方麵維護現實主義原則和果戈理的創作,成為自然派的主力,在當時具有一定進步意義。
自然主義
自然主義是指文學藝術中的一種傾向。自然主義作為一種創作方法,它著重對現實生活的表麵現象作記錄式的寫照,並企圖以自然規律,特別是生物學規律解釋人與人類社會。
這個文學流派興起於19世紀下半葉至20世紀初,其哲學基礎是實證主義哲學,創始人是孔德。法國自然主義運動高潮是在19世紀50至60年代興起的。代表作是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從19世紀60年代末開始,左拉發表了一係列作品,係統地闡述了自然主義的文學觀點和基本特征,即描繪客觀現實生活、實驗的方法等。此後自然主義在歐洲其他國家又掀起高潮。
巴黎公社文學
巴黎公社文學指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的參與者進行的文學創作。巴黎公社文學的成就是多方麵的,多以這次革命運動為題材。這些作品再現了巴黎公社的鬥爭史實,表現了公社的革命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