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大英與大清,不是冤家不碰頭(7)(1 / 2)

威爾士親王對嘉慶皇上:最後一輪“秋菠”

英王喬治三世雖然精神病發作了,但是攝政的大兒子,也就是維多利亞他大爺、威爾士親王、未來的喬治四世不願閑著,他也派人出使中國了。時間是1816年,這年道光35歲,正做皇太子呢,大清這時的值班人乃是道光父皇嘉慶帝。

嘉慶1795年做了皇上,1830年駕崩,做皇上的前四年,基本上是個擺設,乾隆雖然退了位,但作為太上皇仍然掌握著實權。這一點,他與威爾士親王正好相反,威爾士親王是因為父王的神經病於1811年第二次發作,他正第二次攝政呢。

據史書記載,嘉慶天性遲鈍。但是這種遲鈍也僅是與其父皇乾隆相比較而言,事實上,嘉慶也不算無能的主。

嘉慶做皇上最得意的一筆是,扳倒了父皇的紅人和珅,和珅家產盡落自己皇帝腰包,典型的黑吃黑。嘉慶另一筆功勞是鎮壓白蓮教大起義。動用十六省的兵力,曆時九年,耗銀2億兩,總算OK了。嘉慶超過父皇的地方,是賣官收入略高。乾隆時,每年賣官收入300萬兩白銀,嘉慶時則達到400萬兩,也算長江後浪推前浪,江山代有人材出吧。

喬治三世呢?神經錯亂到沒法理政的地步,正痛苦呢。這時實際治國的乃是威爾士親王,也就是後來的喬治四世(在位時間1820-1830年)。喬治四世最大的特點就是生活放蕩,縱欲過度。在社會生活方麵最大的貢獻據說是帶頭把靴子分了左右腳。當然,喬治四世與大清關係上最大的貢獻,還是做攝政王時期,搞的這場中英外交。

這次使團,陣容也較豪華,上下600人。漢語水平很高的6人。正使,阿美士德勳爵,英王侍從官;副使小斯當東,當年馬戛爾尼使團副使喬治·斯當東的兒子、《大清律例》的翻譯者——托馬斯·斯當東。

嘉慶還不到夕陽(盡管政府夕陽了,可是春江水冷雞不知啊),缺少些“溫馨又從容”的風度,堅決要求使團叩頭。嘉慶諭令工部尚書蘇楞額、長蘆鹽政廣惠做好接待貢使的工作,禮部也擬定了英使在京活動的日程表。嘉慶重點諭令中方接待大臣,一定要讓阿美士德三跪九叩,最好的辦法,就是在進京前就對他們進行培訓,並且要求接待大臣隨時把英使的學習情況與學習態度奏上來。在天津,阿美士德向蘇楞額表示,他對中國皇帝隻能行脫帽鞠躬禮。實在不行,脫帽三次,鞠躬九次,好歹也算三跪九叩吧。問題是嘉慶沒有通融的餘地,跟他爹乾隆差遠了。側麵說明,皇帝下皇太子,一窩不如一窩。使團抵達通州後,嘉慶派第二輪說客和世泰來了。和世泰勸阿美士德,就像媽咪勸姑娘接客似的,希望阿美士德見皇帝時要恭順、要施禮如儀雲雲。

事實上,使團的正副使曾在叩頭問題上有過討論,政府指示能辦成事不妨叩頭,可中國通小斯當東說叩頭也辦不成事,最後大家都依了他。其實這幫鬼佬,打進天朝門口,就惹大清政府不高興了。英國政府給嘉慶的信,開頭居然是什麼“陛下,我的兄弟”,呸,誰跟你是兄弟啊?政府說了:“嘉慶乃天下之君,世人皆應敬之。”使團呢,根本不明白所謂的天下,就是人家大清。

談判的結果,阿美士德僅同意鞠躬,像英國人那樣單膝下跪也行,但是他拒絕把臉貼地上導致屁股撅得比頭還要高的那種天朝造型,何況這個造型還得重複好幾次,老實說,人家活這麼大,從來還沒這麼丟過人呢。他辯解說,馬戛爾尼見乾隆就沒叩頭嘛。清政府小臉一翻:誰說他沒叩頭來著?官員們發誓說:俺們親眼看見來著。那口氣,好像他們捉奸捉了個現逮似的。嘉慶下的一道詔書上也說:“爾使臣行禮,悉跪叩如儀。”看著堂堂的政府與官員翻著白眼說瞎話,阿氏一行更堅定了不叩頭的決心。西方學者認為,當時為了不讓馬氏不叩頭事件為外國人樹立不好的榜樣,中國官員在記載此事的時候還是寫上馬氏叩頭了。其實對於大清的最高統治者來說,蠻夷代表來了沒叩頭,不隻對外丟人,對內更沒法交待啊。中國皇帝的尊嚴就在於全民的匍伏,讓這些匍伏的無膝子民看見蠻夷乃直立動物,那影響多不好啊,陳康祺的《郎潛紀聞》甚至載,本來乾隆恩準馬氏一行不用叩頭的,但他們一見中國皇上,腿不由自主的就軟了下去,“一至殿廷齊跪地,天威能使萬心降……”簡直意淫到家了,奴隸眼裏,注定是目中無“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