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綜合國力:硬實力與軟實力的比較(8)(1 / 2)

早在大清入主中原前後,英國就鬧上了資產階級革命,英國議會軍裏一個叫約翰·李爾本的上校因呼籲民主而住進了監獄。在監獄裏,李爾本也沒閑著,繼續撰文呼籲民主,呼籲平等,呼籲成立共和國,甚至還呼籲出版自由。這種呼籲是有效果的,首先體現在了新聞方麵。1622年,英國出現首家英文報紙《每周消息》;1706年,英國《晨郵報》開始發行;1785年,《泰晤士報》創辦;1802年,英國《愛丁堡評論》創刊,其政治背景乃輝格黨。1809年,托利黨創辦《每季評論》,與《愛丁堡評論》對著幹。兩大雜誌均集中了一大批學者,背後各有一大黨派支持,發展成為當時英國最有影響力的兩家評論雜誌。

有兩黨製,還有辦報自由,日子夠紀曉嵐們眼氣了,但是英國人民並不滿意,他們得寸進尺。1818年,英國浪漫主義詩人雪萊為了鼓動人民造反爭取更大自由,跑意大利寫自己的浪漫詩篇去了。他說:“詩人的力量,不為人所左右,而能左右他人。”所謂的左右,說穿了就是煽動民眾造反,他的偉大與浪漫,就在於此。一年之後,他煽動造反的長篇詩歌——《假麵的暴政遊行》誕生了,他在詩中盡情地忽悠英國民眾:

像睡醒的獅子一樣站起來,

你們的人數多得不可征服,

快擺脫束縛著你們的鎖鏈,

像抖掉沉睡時沾身的霜露,

你們是多數,他們是少數!

自由是什麼?而你們

善於回答的卻是奴役。

因為奴役的名稱本身

已成為你們姓名的回音……

英國這樣一個以保守著稱的民族,其詩人的浪漫主義與中國的浪漫主義是有著本質的不同的。英國的浪漫,要的是民主與自由,乃大浪漫;中國的浪漫,具有宗教氣息,乃小浪漫,僅限於“安能催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表示不再跟政府玩的小家子氣和“大江東去浪淘盡”的宗教般的幻滅感。形象地講,中國整個國家剛被拿破侖喻為睡獅,英國那邊的文人已經正告國民人人皆為睡醒之獅了。這就是大清即將麵對的對手,大清不敗,天意何在?公理何在?

同年,雪萊還寫下了著名的《西風頌》,其中最震撼人心的是結尾:

把我的話語傳給天下所有的人,

就像從未熄的爐中撥放出火花!

讓那預言的號角通過我的嘴唇

向昏沉的大地吹奏!哦,西風喲,

如果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

1820年,雪萊好友、英國另一浪漫詩人拜倫發表的詩歌是:《本國沒有自由可以爭取》。他在詩中呼籲:

本國既沒有自由可爭取,

為鄰國的自由戰鬥!

去關心希臘、羅馬的聲譽,

為這番事業斷頭!

……

為自由而戰吧,在哪兒都可以

飲彈、絞死或受封!

這家夥,一副“不自由勿寧死”的氣概。1822年,這家夥因輪船事故喪生,年僅30歲。天才早逝,令人痛扼。值得欣慰的是,雪萊從8歲就嚐試詩歌創作了,他這一生,一直是在為民主、自由而呼籲。相形之下,天朝文人即使活得有滋有味,也不過是個政治上的小爬蟲、生活中的小跳蚤、禦座前的小倡優,即使活到一百歲,也很沒勁。1836年,倫敦工人協會成立,英國民主運動——憲章運動開始。同年6月27日,英國紐卡斯爾市廣場上有民眾大集會,會上,浩浩蕩蕩的遊行隊伍在軍樂隊的帶領下舉著鮮豔的旗幟列隊行進,旗幟上寫著拜倫的詩句:

自由之神再一次召集大軍,

發抖吧,你們這些暴君!

難道你們還訕笑這是虛張聲勢?

到頭來,你們會流血而非流淚!

拜倫與雪萊,他們的浪漫就這樣滲透到了英國民眾的風骨裏,鑄就了大英帝國的軟實力。問題是,大清那樣的政府,接受不了這種西式風骨,首重的就是中外之大防。康熙英明,大力禁傳天主教。1805年,除了禁教,政府又補充,禁止西方人在中國刻書和設立學校。這是一個非民意政府的本能吧。一句話,它是靠忽悠老百姓維持自己的統治的,所以絕對不能容忍異質文明前來影響這種忽悠!把中國人都忽悠醒了,不就和平演變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