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章 稀裏糊塗的戰爭就開始了(1)(1 / 2)

戰爭開始了,英夷怕林則徐嗎?

1840年6月,一支龐大的英國艦隊出現在中國海麵。計有:海軍戰艦16艘;東印度公司武裝汽船4艘;運兵船1艘;運輸船27艘;英國陸軍3個團(愛爾蘭皇家陸軍第18團;蘇格蘭步兵第26團;步兵第49團);孟加拉誌願兵若幹。

據茅海建先生統計,陸軍共4000人,加上海軍,總計約六七千人。

1840年6月28日,英國侵華遠征軍總司令兼全權公使懿律對廣州入口所有河道進行封鎖。封鎖之前,英國侵華遠征軍海軍司令官伯麥(J.G.Bremer)發出公告:“現奉英國女王陛下政府命令,本司令特此公告:從本月二十八日起,對廣州入口所有河道港口一律進行封鎖”。伯麥的公告,譯成中文,按中文格式編成說帖,寫在木牌上,插於尖沙嘴一帶的海灘上。

按巴麥尊的要求,雖然不讓他們在廣州開戰,但至少在廣州遞送一份巴麥尊致中國欽命皇帝宰相書的英、中文本。但是義律堅持不宜於讓廣州中國當局最先知道英國的要求是什麼。據茅海建先生推斷,義律不願在廣州投遞,是怕在林則徐的麵前顯得姿態低下。總之,他們沒有執行巴麥尊外相的訓令,懿律與義律堂兄弟倆於6月30日率領大小船艦43艘,離粵北上,僅留下“都魯壹”號、“拉呢”號、“海阿新”號及“哥倫拜恩”號、武裝汽船“進取”號繼續封鎖廣州。

看意思,義律本人與林則徐有些賭氣。因為按他們的遊戲規則,這份致中國皇帝欽命宰相書乃是最後通牒。最後通牒不給林則徐(當然林則徐能不能看懂最後通牒,也是個疑問,因為後來道光看了,就不大能看懂)這讓林則徐特被動,以至於定海都失陷了,林則徐還在上奏,跟道光彙報,英船懼怕廣東戰備的嚴密,駛出老萬山,東風揚帆而去了。等得知定海失陷後,林公又埋怨定海方麵戰備做得不如廣東好。林公的這種認識(甚至可以說是失誤和辯解)影響了一些主剿派,新任閩浙總督顏伯燾和新任浙江巡撫劉韻珂於1841年曾上奏要求道光啟用被革職的林則徐,理由之一就是夷人最怕林公。其實,不是洋人怕林公,而是林公不怕洋人。1840年6月英國封鎖了廣州海口,揚帆北上了,7月3日的林公還在寫帖子安慰他的百姓,中心意思如下:

一、“英夷詭譎,凡事虛張,來兵即極多,亦不過一萬餘人為止。”(林公這一點倒是蒙對了,人家隻來六七千人,但是他隻蒙對了人數,沒有蒙對現代化軍隊的戰鬥力)

二、“彼之數有盡,而內地兵勇用之不盡,不獨以十抵一,以百抵十,直以十千萬萬抵一,又何不能剿滅之有?”(這是典型的冷兵器思維,人多力量大)

三、英人腰腿畢直,一仆不起,建議大家奮勇殺敵,且有物質獎勵。如能奪其炮位,也照炮之大小,分別給賞。(我暈,天朝正規軍都對付不了的現代火器,卻讓百姓去繳炮。這種國難財,不是好發的)

鴉片戰爭之後,有關鴉片戰爭有三部著名的時人著述:《道光洋艘征撫記》、《夷氛聞記》和《中西紀事》,它們的作者魏源、梁廷枏和夏燮皆謂:林則徐在廣東戰備搞得好,英軍才轉而北犯的。他們把廣東戰事的失敗,歸因於林則徐的去職;把其他各地的戰敗,也歸因於當地沒有林則徐。當然,他們在表達這些觀點的時候,表達得很藝術。比如魏源,在書裏借別人之口說出自己的意思,他用了個“或曰”:“或曰:西變以來,惟林公守粵,不調外省一兵一餉,而長城屹然。使江、浙、天津武備亦如閩粵,則廟堂無南顧之憂,島寇有坐困之勢。子何不責江、浙、天津之無備,與粵閩後任之不武,而求全責備於始事之人?且林公於定海陷後,固嚐陳以敵攻敵之策矣,陳固守藩籬之策矣,又奏請以粵餉三百萬造船置炮。苟從其策,何患能發之不能收之矣。”魏源這樣說,在於他先是把林則徐任內的九龍衝突、官湧衝突當作了中英之間的正式戰爭了,後是把英國正式開戰後對廣州的封鎖也當作戰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