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8章 稀裏糊塗的戰爭就開始了(5)(1 / 2)

琦善接到皇上諭旨,即派遊擊羅應鼇前往大沽口外,探問英方意圖。接觸詳情,史無記載,現在能看到的,僅是琦善那個彙報接觸情況的奏折,內雲:英夷守備馬他侖前來投文,“其詞隻謂疊遭廣東攻擊,負屈之由,無法上達天聽,懇求轉奏”。(《籌辦夷務始末·道光朝》第一冊,中華書局1964年版,第368頁)除此之外,英夷還致琦善字據一份,夷書一本,字據裏要求清方派員前去英船上接遞照會一份,琦善表示自己不太明白,矛盾上交,把文件全部呈皇上,問皇上咋辦。8月14日,琦善接到了皇上的諭旨:“著琦善複員查問接收,一並進呈。”8月15日,琦善派去的代表白含章接過了巴麥尊致中國皇帝欽命宰相書。

此書一遞,得等皇上回話,於是,英艦就分成了六個小分隊,沿海封鎖。值得一提的是,琦善在遞交巴麥尊之信的同時,還向道光上奏,如實彙報了英國的海軍力量:“見到英吉利夷船式樣,長圓共分三種,其至大者,照常使用篷桅,必待風潮而行,船身吃水二丈七八尺,其高出水處,亦計兩丈有餘。艙中分設三層,逐層有炮百餘位……火焰船,……舟中所載皆係鳥槍,船之首尾,均各設有紅衣大炮一尊,與鳥槍均自來火。其後梢兩旁,內外俱有風輪,設火池,上有風鬥,火乘風氣,煙氣上熏,輪盤即激水自轉,無風無潮,順水逆水,皆能飛渡。”(《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鴉片戰爭》第四冊,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5-46頁)

琦善可能數不清英艦的具體炮位數,也看不懂英艦的階別,但英艦的威風,他是大致能看出來的,就像林則徐在澳門看到洋人的樓房很高一樣。遺憾的是,琦善的這種如實彙報在牟安世先生的眼裏,竟成了長敵人威風,滅自己誌氣,並且捎帶著幫英國嚇唬道光呢,中了英國炮艦政策的計謀了。仔細看琦善的奏折,絕對不缺一個天朝大吏的穩重與老練,對英艦的介紹不帶任何感情色彩,比一篇科技說明文還要乏味,所以道光看了這彙報,隻批了一個字:“覽”。蔣廷黻先生據此評價琦善有“知彼”的功夫,竟然也遭遇到了牟先生的譏笑。牟先生認為,英國就是來嚇唬我們的,所以“根本用不著琦善去切實調查”。(牟安世:《鴉片戰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86頁)不知這種民族主義情緒與民族主義憤懣借了哪種佐料,居然可以膨脹到如此程度!

道光在8月19日看到了巴麥尊外相的最後通牒,於8月20日給琦善下諭:“諭以該夷所遞公文,已經代為陳奏。大皇帝統駛寰瀛,薄海內外,無不一視同仁。凡外藩之來中國貿易者,稍有冤抑,立即查明懲辦。上年林則徐等查禁煙土,未能仰體大公至正之意,以致受人欺朦,措置失當。茲所求昭雪之冤,大皇帝早有所聞,必當逐細查明,重治其罪。現已派欽差大臣,馳至廣東,秉公查辦,定能代申冤抑。該統帥懿律等,著即返棹南還,聽候辦理可也。”(《籌辦夷務始末·道光朝》第一冊,中華書局1964年版,第392頁)

看到皇帝的詔書,讓人哭笑不得。他依然自作多情地把自己當作天下共主呢,英夷也是他臣民,頂多是個洋竇娥,來他前麵擊鼓喊冤呢。道光如此自作多情,琦善當然也不例外,他根據道光諭旨,發出了答懿律照會,鸚鵡學舌曰:“欽差大臣林等查禁煙土,未能仰體大皇帝大公至正之意,以致受人欺朦,措置失當,必當逐細查明,重治其罪。惟其中全在廣東,此間無憑辦理,貴統帥應即返棹南還,聽候欽派大臣前往廣東,秉公查辦,定能代申冤抑。”(《籌辦夷務始末·道光朝》第一冊,中華書局1964年版,第387頁)

8月27日,英艦按照原先的約定,回到了白河口,可是琦善這邊沒人迎候,於是它們就作了強行駛入白河口直達內河的準備。就在此時,琦善派人送來了一封信,說了一大堆車軲轆話,中心意思是,欽差大臣上英艦“自來無此體製”,自己沒法上英方之艦,希望英夷上岸相談。英國呢,懿律先是答應親自上岸,後來又怕中方的琦善沒有擁有全權,自己親自跟他談,不對等,有損大英帝國的尊嚴,最後托病不出,讓副全權公使義律代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