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1章 冷不丁的,戰爭就擴大了(2)(1 / 2)

璞鼎差到任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向英商們宣布:把國家利益置於商務利益之下的時代已經過去。他表示:他心裏非常想知道各位商人的願望,希望促進他們的繁榮與福利,並且為他們的安全規劃,但是現在,他的責任是,迅速而滿意地結束戰爭。所以,他不希望任何利益和商業上的考慮阻礙他促成一個榮譽且持久的和平。他還警告這些商人,中國各地政府對停戰協定可能失信,不論出於他們自己的意思,還是出於北京方麵的授意,反正大家不要把自己的生命和財產置於中國當局的勢力範圍之內,如果那樣,是很冒險的,他要對中國當局采取強硬措施了。(馬士:《中華帝國對外關係史》中譯本第一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年版,第326頁)

從老璞同誌的通知中,我們可以發現,他與他的前任義律有著迥然不同的作風。如果說,義律與中國的琦善都是各自陣營裏的婉約派的話,那麼老璞與中國陣營裏的林則徐一樣,都屬強硬派。當然,林則徐此時不在崗,但是天朝有林則徐第二,他就是裕謙同誌。此是後話。

老璞同誌到任後的第二件事就是向中方發出公函,通知自己的到崗。他派代表團秘書麻恭少校(Major Malcolm)進城投遞公函,廣東省當局立即派出廣州知府前往澳門表達敬意。老璞在印度呆過,了解中國特色,所以他拒絕接見這位階別比自己低好多的中國官員,簡派麻恭前去接見。

廈門之戰,顏伯燾的花崗岩和怡良的禍水引流計

1841年8月21日,老璞把六艘軍艦、兩艘輪船及1300餘陸軍留在香港,他和海軍司令巴加、陸軍司令郭富率領十艘軍艦、四艘輪船、二十艘運輸船以及陸軍官兵2519人北上,目標是廈門。

此時的廈門,正由主剿派領軍人物之一閩浙總督顏伯燾親自駐守。

顏伯燾(?-1853),廣東人,祖傳幹部家庭。1814年,顏伯燾中進士,入翰林院。從此步步升遷。1840年9月被道光任作閩浙總督,代替了被罷免的鄧廷楨。顏伯燾進京後,三日之內被皇上召見五次,寵幸絕不亞於當時的林則徐。1841年初,顏伯燾離京赴任,途中遇見江蘇巡撫裕謙和浙江巡撫劉韻珂,三個主戰派碰頭的結果,就是顏伯燾會同劉韻珂聯名上奏,建議道光啟用林則徐,會同伊裏布籌辦攻剿事宜,因為他們太看不慣伊裏布的主撫行為了。顏伯燾到任後,發現廈門戰略位置相當重要,於是他親自駐守,把廈門搞成了天朝最堅固的要塞:以花崗岩建石壁;以三點交叉火力網護衛主陣地石壁;整個廈門安置火炮471門,守軍約6000名,水勇壯勇近萬名。但是道光呢,他根據廣東方麵的奏報,得知英軍已從虎門退出,遂以為戰爭已經結束了,於是在1841年7月28日,下令讓沿海督撫將軍酌量裁撤各省官兵。

這個小氣皇上,最擔心的是自己的錢包。而顏伯燾這個人,還真不是個省錢的主戰派。據茅海建先生考證,在顏伯燾到任之前,福建已花去軍費50萬兩白銀,他到任之後,要求清政府拔給他銀兩100萬。這可心疼死道光了,下諭讓老顏同誌省著點花。老顏跟林則徐不一樣,林則徐可以讓廣東行商捐款,給皇上省錢,老顏就沒往這方麵施展拳腳,而且,省錢怎麼能讓自己先富起來呢?後來老顏免職回鄉時,道經張集馨任汀漳龍道的漳城,從初一到初十,每天過扛夫六七百名,初十那天,張集馨迎接老顏,發現隨同他的家屬、仆役、抬夫仍有三千,張集馨不明白,問當地龍溪縣縣令蔣令,蔣令回曰:“帥仆及營弁,包攬客商銀標及各樣貨物,得資運送,皆借驛站夫馬,既無運費,亦無盜劫,商賈何樂而不為,不過驛站受累耳。”一句話,老顏的手下及家屬都在學雷鋒做好事,扶植民間企業呢。當然蔣令認為老顏不知,這是回護。

這麼大的動靜,老顏若不知,簡直是個智障官員了。而且,蔣令單這一次接待老顏,上下酒席就幹了四百餘桌。張集馨跟老顏說,雨後路泥,不妨多住幾天,沒想到老顏真就不走了。後來蔣令偷偷地求張集馨:“老帥沒有走的意思,縣中供應實在不能支持下去了,你想法子促使他動身起行,縣裏也好減負。”問題是張集馨見了老顏後,老顏說:“雖然天晴了,俺老婆的乳房問題也不大了,但是聽說前方又發水了,俺還不能走嗬。”沒有辦法,蔣令又花錢請了一個姓黃的守備,讓他用法術哄得老顏出行了……老顏過境,蔣令花銀萬兩。正好張集馨奉文裁汰鄉勇,知道龍溪縣的一千二百名鄉勇有名無實,所以發文令府中裁撤。沒想到縣裏幹部跑來找張集馨,請他暫緩裁撤,原因就是,老顏過境花銀萬兩,得從雇勇一項中找補啊。張集馨感歎說:“後來我去官離開,不知這根本不存在的鄉勇到底裁撤沒有。”(張集馨:《道鹹宦海見聞錄》,中華書局1981年版,第65-6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