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6章 冷不丁的,戰爭就擴大了(7)(1 / 3)

乍浦之戰:滿洲兵的頑強和滿洲家屬們的節烈

乍浦位於錢塘江口,是江浙兩省的海防重鎮。該城南臨大海,東南有綿延不絕的小山作為天然屏障。原有旗兵一千八百駐防,戰事吃緊時,增兵到六千(按馬士載,清軍八千,滿旗兵一千七百人)。乍浦最高軍事長官乃是副都統長喜。

1842年5月17日,英艦駛抵乍浦海域,隨即派出火輪船開始了偵察活動。

5月18日,英軍派出軍艦七艘,載陸軍二千二百餘人,開始了進攻。三艘軍艦對乍浦炮台炮轟,四艘小型軍艦掩護陸軍登陸。登陸兵分為三個縱隊,曆時三個鍾頭後,乍浦被拿下。之所以用這麼長時間,原因在於城南天尊廟,由二百名旗兵在他們的佐領隆福的帶領下,展現出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原滿洲鐵騎的作戰雄風。英軍最後抓了五十個俘虜,其餘旗兵全部作戰至死,給英軍以重創。整個乍浦之戰,英軍死亡九人,但死在天尊廟的就有七人。隆福最後自盡身亡。

天尊廟一失陷,整個乍浦的戰鬥就算結束了。長喜也自盡身亡。

乍浦之戰,乃鴉片戰爭中滿洲兵與英兵的第一次遭遇。按馬士載:“滿洲兵的頑強抵抗很使英軍驚訝,這是他們在中國從來沒有看到的。他們對於滿洲兵的那種不是死在敵人手裏,就是自戕的甘心情願的精神也很驚異。當滿洲兵不能再戰鬥時,他們能夠死,瘋狂自戮的事例是十分可怕的。家眷也不能免於殺戮——婦女殺死他們的子女,先把他們溺斃在井裏,然後自己也跳下去。丈夫們勒斃或毒死他們的妻子,然後從容自刎。”(馬士:《中華帝國對外關係史》中譯本第一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年版,第332頁)

天朝官兵這種自殺與手刃親人的精神,英國人是絕對缺少的,見都沒見過,他們當然要震驚了。奧茨特倫尼在他的《中國的戰爭》中如此描述:“我們進攻兵營後目睹的卻是大多數比較高檔的房子裏的悲慘景象:女人及兒童或橫躺在地板上,或吊死在椽子上,有的屍體因中毒而腫脹發黑。排外和優越感成為他們生活和政府的慣例,這種情感驅使乍浦的韃靼即使在戰敗時……也從未想到過舉家撤出城外以逃脫我們的追擊。”對此,這位親曆者的感歎是:“盡管我們斥之為野蠻,但麵對此舉我們仍然肅然起敬。”(約·羅伯茨:《十九世紀西方人眼中的中國》中譯本,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102頁)

據中國方麵記載,清兵死亡近千,據馬士記載,“中國人方麵約有一千二百到一千五百的屍體被他們的敵人掩埋”,不過,落在英軍手裏的天朝傷員和俘虜受到了很好的優待,英方釋放他們時,還給他們每人發銀3元。當然,有些英軍也沒幹好事,據中方記載,英夷在乍浦裏大肆奸淫,且黑白有分工,白夷奸淫年輕漂亮者,黑鬼則奸淫又老又醜者。(姚薇元:《鴉片戰爭史實考》修訂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47頁)

乍浦之戰後,第五任欽差大臣耆英上一個《戰無長策惟有羈縻片》,實話實說:“今乍浦既為所據,敵勢愈驕,我兵愈餒,萬難再與爭持。……此時戰則士氣不振,守則兵數不敷,舍羈縻之外,別無他策,而羈縻又無從措手,……臣劉韻珂憤恨之餘,哭不成聲,訖無良策;臣等亦皆束手,惟有相向而泣。……惟羈縻之策,行之於該逆伏處於寧波之時,較易為力;茲逆勢已張,誠恐難冀馴服,即令馴服,亦必要挾多端,難以理論。”(《籌辦夷務始末·道光朝》第四冊,中華書局1964年版,第1813頁)這話翻譯過來,很簡單:現在打是不能打了——咱實在打不過人家,俺們隻有哭的份兒了;可是撫也沒法撫——英夷原先還好撫來著,可如今正在勢頭上,不好撫啊。總之,這個老滑頭,矛盾上交,把球踢給皇上了,剿還是撫,你老人家自己決定吧,因為這事本就都是您老人家自己定的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