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1 / 3)

第五篇大棋局,未來世界的格局和方向 第十章中國,如何實現“中央突圍”

中國的現實困境——逆全球化悄然臨近

2012年2月9日,著名軍事評論家彭光謙少將在《環球時報》撰文指出,“美國已經毫不忌諱地把中國放到了美國主要戰略對手的位置”,美國戰略東移並不僅僅是一場軍事秀,而已經成為難以改變的事實。美國接連在伊拉克、阿富汗等地用兵,致使美國國力透支,全球霸權受到嚴重的威脅,美國的戰略選擇被迫由全麵進攻轉為重點進攻,這與蔣介石政府抗戰勝利後的戰略轉變如出一轍。

在彭少將看來,美國將著重從六個方麵構建對中國的戰略遏製體係:第一,以中國為主要作戰對象,以西太平洋為主要戰場,以空軍、海軍為主要作戰力量的“空海一體戰”戰役作戰體係;第二,以日本和澳大利亞為南北兩大戰略支點的軍事同盟體係;第三,以西太平洋島鏈為依托的軍事基地體係;第四,以西方價值觀為內核的政治滲透體係;第五,以“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協定”(TPP)為依托,排斥與壓製中國,確立美國經濟主導權的經濟遏製體係;第六,以離間與挑撥中國同周邊國家友好關係為特色的所謂“前沿部署外交”體係。

美國選擇在21世紀第二個10年才對中國采取重點遏製的戰略,顯然不是眼看著中國已經嚴重威脅到美國的霸主地位才如夢初醒。在蘇聯解體後,不論中國怎樣“韜光養晦”,事實上,中國都已經成為美國戰略視野中的主要對手。利用20世紀80年代中國出現政治風波之機,歐美各國便對中國實施了全麵的封鎖與製裁,但利益填平了意識形態的鴻溝,歐美各國的資本主義最終未能抵擋住巨大的中國市場的誘惑,中國與歐美各國的經濟交往在動亂之後迅速恢複。

在20世紀90年代,美國一直未放鬆對中國的遏製政策,最惠國待遇、人權、高科技及武器禁運等一直是美國對中國施壓的重要手段。在克林頓政府時期,接連發生“銀河號事件”、“台海危機”、“轟炸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南海撞機”等惡性事件,不斷擠壓中國的戰略空間,對中國的發展保持著極強的戒備,美國新保守派反華反共的叫囂使得中美關係一度緊張。

但“9·11”恐怖襲擊使美國戰略重心暫時發生了重大轉向,反恐成為美國的頭等大事。雖然美國抓住中亞在全球地緣政治上的空白點,悍然入侵阿富汗,逼近中國的大後方,但中美兩國在反恐上的合作使兩國在某種程度上達成了一定的戰略諒解,大大減少了中美之間的對抗和軍事衝突的可能性。

中國充分利用了21世紀的頭10年難得的和平發展環境。加入WTO之後中國經濟實現了真正的騰飛,2008年北京奧運會成為展示中國綜合國力的最佳舞台。與中國的蒸蒸日上不同,美國卻因阿富汗及伊拉克兩場戰爭深陷戰爭的泥潭,歐美過度依賴消費的發展模式也走到了盡頭,次貸危機充分暴露了歐洲經濟發展中致命的缺陷,資本主義世界又迎來了一次嚴酷的考驗。

歐美資本主義世界與中國的矛盾是固有的,很難憑中國單方麵的意願而達成和解。2005年,歐洲政治就已經開始轉向,之前“親華”的德國總理施羅德黯然退隱,由來自右翼政黨的親美政治家默克爾擔任德國新總理。而法國也進入了領導人交替的時代,希拉克的影響力逐漸下降,親美政治人物尼古拉薩科齊於2007年開始擔任法國總統。

中國與歐洲的政治大局很難因政治家個人的政治立場而發生根本性的轉變,德、法兩國領導人轉向背後的深刻原因主要在於經濟,中國質優價廉的商品極大地改變了全球貿易格局,對歐美的壟斷地位構成了嚴峻的挑戰,搶奪了它們寶貴的工作機會,歐美引以為豪的高福利體係被衝擊得千瘡百孔。中國人的勤勞便成為歐美各國衰落的替罪羊。

歐美各國非常清楚,如果按照目前的發展速度,中國的GDP將在2020年左右與美國相當,對它們來說中國將更難撼動,加強對中國的遏製將逐漸成為歐美資本主義世界的基本國策。

因此,歐美各國正麵臨著一個兩難的選擇。全球化已經成為時代的主題,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任何一個國家必須借助於全球性的分工與協作,這必然要求在全世界進行資源的優化配置。如果繼續推進全球化,繼續承受中國質優價廉商品的衝擊,歐美經濟將不可避免地持續惡化,戰勝債務危機將無從談起;如果斷然實施貿易保護政策,閉關鎖國,歐美經濟將迅速遭受重創,資本家的利益將受到巨大的損害。

對歐美現實的選擇將是慢慢築起的,保住本國工人的工作機會,抵擋住中國質優價廉商品的誘惑將成為歐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必然選擇,高失業率必將動搖歐美各國的根本。因此,它們不斷製造貿易摩擦,加強貿易壁壘。

2012年2月4日,聯合國安理會就敘利亞問題決議草案進行表決,俄羅斯和中國對決議草案投了反對票,否決了由摩洛哥提交的、西方國家及有關阿拉伯國家等國共同起草的涉敘決議草案。這是繼2011年10月4日中俄共同否決涉敘決議草案後,安理會有關敘利亞決議草案再次未能獲得通過。

中俄投了反對票之後,英美等國反響非常強烈,甚至不顧外交禮儀對中俄提出了無端的指責。敘利亞及伊朗問題其實已經都觸及了雙方的底線。中俄與歐美在敘利亞問題上的攤牌使雙方的矛盾進一步升級。

寄希望於美國再給中國20年的和平發展時間可能隻是一種幻想。隨著世界主要大國對抗的加深,逆向全球化似乎將成為21世紀第二個10年的主題。麵對越來越險惡的國際發展環境,中國經濟能否保持健康的發展呢?

高鐵,中國戰勝危機最現實的選擇

投資、出口和消費被視為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其中出口對中國經濟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沿海大量的“三來一補”企業吸納了中國農村巨量的富餘人口,中國就業問題獲得了較好的解決,大量的外彙換回了中國發展必需的先進技術,充實了中國的外彙儲備。2001年中國加入WTO之後,經濟獲得了快速的發展,中國完美地融入到歐美各國建立起來的全球分工協作體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