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龍山文化(約前3000-前2000年)
龍山文化泛指中國黃河中、下遊地區的一類文化遺存,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因1928年首次在山東省章丘縣龍山鎮的城子崖發現而得名。黃河中下遊為其文化中心,東起海濱,南到江蘇、湖北,西至陝西甚至甘肅,北抵遼東半島一帶均有其文化遺址分布。生產工具以發達的磨製石器為主,製作精美,型製規整,主要有斧、锛、鑿、鏟、刀、矛和箭頭等多種,並有可裝木柄的石鐮、蚌鐮。陶器以灰陶為主,黑陶次之,紅陶和白陶極少。此外還普遍發現用牛、豬、羊、鹿等的肩胛骨做的卜骨,表明當時已有占卜風俗。以上也反映出當時農業有了很大發展,並有大量家畜的出現,也證明了由母係氏族社會向父係氏族社會的轉化過程。從發掘的墓葬來看,普遍采用羊人葬,說明以母係氏族為中心的合葬已逐漸被淘汰了,且墓製大小懸殊,隨葬品也多寡不等,說明已經出現私有製萌芽。由母係向父係氏族的過渡,大約是以龍山文化這個時期為轉折點的,並逐漸向高度發展,加速了原始公社的解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