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拿馬運河位於中美洲巴拿馬共和國的中部,橫穿巴拿馬地峽,全長81.3千米,水深13米至15米不等,河寬150米至304米。它是溝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重要航運要道,大大縮短了兩洋之間的航程。巴拿馬運河為世界海運業帶來了極大的便利,目前,通過該運河的貨物占全球貿易運輸量的5%,因此巴拿馬運河與蘇伊士運河一起被認為是最具有世界戰略意義的兩條人工水道。
“世界橋梁”
巴拿馬地處狹窄的南北美洲交界處,東西各臨大西洋和太平洋,陸地最寬之處才有80多千米,巴拿馬地峽是溝通兩大洋的理想之地。特殊的地理位置,也曾使它成為全球殖民帝國西班牙的交通樞紐,因此早在西方殖民時代,巴拿馬就海運繁忙,商業繁榮。1826年,有人提出了開鑿巴拿馬運河的設想,馬上得到了大家的讚同,然而運河的開鑿過程卻是一段不平凡的曆史。
1881年,法國人費迪南德·德萊賽普斯組建的運河公司首先獲得了巴拿馬運河的開鑿權。然而與埃及沙漠地區環境不同,巴拿馬地區屬於熱帶雨林氣候,天氣潮濕悶熱,暴雨驟至,洪水頻發,又有瘧疾、黃熱病等熱帶傳染性疾病肆虐,經常奪去建築工人們的生命,對工程的進展十分不利。殘酷的事實證明,在人跡罕至的熱帶雨林中進行的巴拿馬運河工程比蘇伊士運河困難得多。麵對惡劣的自然條件,法國人被迫於1889年中斷工程。
富有遠見的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認為,運河會對美國有重大的軍事和經濟意義,決心由美國接手運河開發。1903年,美國通過不平等的《海-布諾-瓦裏亞條約》,以一次付給1000萬美元和9年後每年支付25萬美元租金的低廉代價,取得了運河單獨開鑿權和運河的永久租讓權。1904年,美國正式動工開鑿,1914年運河竣工,翌年正式通航。
國中之國
美國是巴拿馬運河的最大受益者。運河的通航極大地縮短了美國東西海岸之間的航程,這對美國的統一、穩定和經濟發展,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對美國來說,巴拿馬運河一直有著極其重要的軍事和政治利益,是這個超級大國發展霸權的重要戰略支撐點,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巴拿馬運河地區作為美國重要的後勤補給基地,為美軍取得太平洋戰爭的勝利提供了保障。
同時,運河還給美國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通過運河79%的船隻都發自美國或以美國為目的地,美國有40%的對外貿易要通過巴拿馬運河運輸,如果沒有巴拿馬運河,每年美國就會損失至少1%的國民收入。而且美國還在管理經營運河的過程中獲取了巨大的經濟利潤。據統計,從1920年運河開放那天算起,截至20世紀80年代末,美國共向通過運河的船隻收取了高達450億美元的過河費。
但對巴拿馬來說,運河的開鑿通航,卻使它喪失了主權和領土完整。據1903年美國和巴拿馬政府簽訂的《巴拿馬運河條約》規定,美國將會把運河及其兩岸16.09千米寬、總麵積1432平方千米的地帶辟為“運河區”。運河鑿通之後,運河區變為名副其實的美國“殖民飛地”,在運河區內,美國人任命有自己的總督,設立有自己的法院和警局,實行美國法律,升美國國旗,並建有14個軍事基地和各種軍事學校,駐軍數萬,設有“美國南方司令部”。巴拿馬人未經許可不得進入運河區。就這樣,運河區儼然成為美國在巴拿馬設立的“國中之國”。
在經濟利益分配上,自巴拿馬運河通航以來,美國就一直控製著運河航行的各個環節,並以非常低廉的代價控製著運河及運河區。從1914年到1977年,美國向巴拿馬支付的年金經過三次調整才達到230萬美元,僅為運河公司每年1.14億美元過境稅收的1/57.
不屈的鬥爭
二戰後,巴拿馬人民的愛國主義情緒不斷高漲,為收回運河主權而展開堅決的鬥爭。1958年5月,巴拿馬愛國學生不顧美國軍警的阻攔,將50麵巴拿馬國旗插在運河區。1959年11月,巴拿馬人民舉行大規模反美示威遊行並兩次進入運河區,襲擊了美國大使館,與美軍發生流血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