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四川省(上)(1 / 3)

四川簡稱“川”、“蜀”,享有“天府之國”的美譽。錦繡天府,有著秀美的自然景觀和悠久的人文曆史,在這片紅色的土地,誕生了名揚天下的“朱毛”紅軍的朱德元帥和中國共產黨第二代領導核心的偉人鄧小平,還記載了一段段中國革命的光輝曆史。

長征是世界軍事史上的奇跡,是蕩氣回腸的英雄史詩。四川是紅軍長征經過地區最廣、時間最長、戰鬥最堅苦卓絕的省份,紅軍三大主力的兩次勝利大會師都發生在四川這塊熱土上;十幾萬巴蜀兒女參加紅軍,為新中國的建立流血犧牲;三大主力紅軍在四川境內多次戰鬥,足跡遍及近七十個縣,留下了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彝海結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的壯舉……

第一節 鄧小平故居

鄧小平故居位於四川省廣安市廣安區協興鎮牌坊村,當地的老人大多親切地稱之為“鄧家老院子”。這是一座坐東朝西的傳統農家三合院,占地800多平方米,共有17間房屋。青瓦粉壁,古樸典雅,庭院綠樹成蔭、翠竹掩映,具有典型的川東民居特色,充滿濃鬱的蜀鄉風情。院落前方,起伏的坡地上梯田層層,夏日清荷嫋嫋,秋季稻花飄香。鄧小平祖上三代人都居住在這裏。1904年8月22日,鄧小平誕生,並在這裏度過了他青少年時期的15個春秋。1997年7月,鄧小平故居被中宣部評為第一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鄧家老院子大門上方懸掛著江澤民1998年2月親筆題寫的“鄧小平同誌故居”的匾額。正堂屋是當年鄧家接待客人的地方,正堂屋左邊的居室是鄧小平祖母戴氏的住房,右邊是鄧小平父母的居室,北轉角是鄧家飯廳,存放著一張普通的方桌和凳子,當年鄧家十幾口人在這裏用餐。東南轉角處是鄧家的作坊屋,很寬大,一分為二,一半是粉坊,一半為酒坊。粉坊內至今還存放著一副石磨。南北廂房造型格局基本相同。南廂房一共三間,兩邊是客廳,中間是過廳。北廂房一共五間,緊挨飯廳的那間房屋是鄧小平當年的起居之所,約20平方米,裏麵存放著雕花木床及衣櫃,一張桌子和一把凳子。桌麵上小平當年讀書習文用過的油燈和紙、筆、硯至今尚存。

鄧小平雖然隻在這裏度過了十幾年的時光,卻對這片養育自己的土地終生難忘,後來他一再囑托“一定要把廣安建設好”。

鄧小平6歲時進入協興鄉的初級小學念書。在念小學的幾年裏,不管是烈日炎炎的盛夏,還是寒風凜冽的隆冬,他除一次因病缺了幾天課之外,從未曠過一天課。從他家到學校是一條三裏遠的土路,一遇雨天道路就泥濘難走,常會跌倒在泥水中。祖母和母親十分心疼,就勸他雨天不要去學堂了,在家中讀書寫字,但他仍堅持上學。放學回家以後,他有時幫母親做一些家務活,有時和小夥伴們玩耍一陣,更多的時間則是溫習功課,晚上還要點上油燈讀書寫字。功夫不負有心人,小學期間的他,全部考試成績除一次考了第二名外,其餘均是第一名。

幼年的鄧小平還有過一次“偷錢”的經曆。那是在他讀小學的時候。一天放學的路上,鄧小平和其他同學正在走著,發現一位同學正哭得傷心。大家忙上前詢問原委,原來是這位同學的妹妹患了重病,高燒不止。這時一位同學說:“那快去請醫生呀!”話音剛落,這位同學便大聲哭起來了。鄧小平立即明白了:不是他們不請醫生,而是因為這位同學家裏太窮,請不起醫生。那怎麼辦呢?鄧小平一路上沉默不語,暗暗思索著。

第二天一早剛到學校,鄧小平就急忙跑到那位同學跟前,悄悄塞給他五塊銀元囑咐他拿去趕緊給妹妹治病。五塊銀元可不是個小數目,在當時足可以買下500斤稻穀。這筆錢是哪兒來的呢?原來是鄧小平從家裏“偷”著拿出來的。其實當時他家也不是特別寬裕,家裏全靠織布養蠶撐著。丟錢的事很快被父親發現了,他把全家人都叫來問個究竟。不料未等父親逼問,鄧小平就主動承認是自己“偷”的,並遞給盛怒的父親一把竹片領打。父親氣得掄起竹片一頓暴打,鄧小平挨了竹片之後一聲沒吭,含著眼淚走開了。

等父親氣消之後仔細一想,便產生了疑問:這孩子平時節儉得很,怎麼會突然偷拿家裏的錢呢?經過一番查問,父親終於弄明白了事情的真相。母親心疼得一把將鄧小平摟在懷裏,連聲說道:“做得對!做得對!”父親也很感動,問他:“你既然做了好事,那為什麼挨打時卻不說明緣由呢?”鄧小平回答說:“不管什麼原因,隨便拿家裏的錢是不對的,理應受罰。”至於他為什麼哭,那是因為自己不能掙錢去救濟別人而感到羞愧。

父親聽罷,被深深地感動了,從這件事中,他看到了兒子的倔強性格和高尚品德,為自己有這樣的兒子而感到自豪。

第二節 朱德故居暨朱德銅像紀念園

朱德故居位於四川省儀隴縣馬鞍鎮西陲朱家大灣,為土木結構三合院農舍,坐北朝南,朱德青少年時期即在這裏生活,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曆史實物資料。故居大門上,是郭沫若手書的“朱德同誌舊居”匾額。1894年冬,朱德隨家人遷到這裏,並在此生活了整整14年。朱德於1909年離開朱家大灣,走上革命道路。1997年7月,朱德故居暨朱德銅像紀念園被中宣部評為第一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故居內外按1909年朱德離開家時的原貌陳列著朱德及其家人使用過的桌、椅、床、石磨、石碾、水缸、鋤頭。朱德當年的臥室在樓上,那裏有朱德讀書用過的書桌、算盤、硯台和盛書用的背籃等文物。

1982年,為了紀念朱德光榮的一生,在朱德故居不遠處的馬鞍鎮關刀山下修建了朱德故居紀念館。紀念館建築古樸典雅,大門正上方懸掛的是鄧小平親筆題寫的“朱德同誌故居紀念館”館名,整個館區由五個展廳、書畫廳、接待室組成,展廳通過文物、文獻、圖表、照片等反映了朱德的生平事跡。詩書畫陳列室展出當代名人為懷念朱德而作的詩畫,配以寬大的回廊、假山、噴泉以及園林花草點綴,古樸典雅,莊嚴肅穆。

1990年5月21日,中央軍委決定在儀隴建一尊朱德銅像並修建朱德銅像紀念園。紀念園坐落在四川省儀隴縣城中心,園區占地6000平方米,總建築麵積3654平方米。一進門,迎麵是江澤民題寫的“朱德紀念園”園名牆,牆的另一麵為朱德生平簡介。功勳坊高9.5米、寬6.5米,矗立在第二層平台中央,坊頂托著中國人民群眾解放軍軍徽,功勳坊匾額兩麵分別為毛澤東、李先念題寫的“人民的光榮”和“人民之光”。第三層的朱德元帥銅像廣場是紀念園的主體,朱德元帥銅像屹立在黛色的花崗石基座上,廣場的左右樹立著兩道名人題詞牆,壁上刻著黨和國家領導人讚譽朱德的題詞。第四層坐落著建築麵積為570平方米的朱德生平事跡陳列室。厚重的青石屏障、堅固的階梯和陳列室花崗石貼麵,以及金鉑鑲嵌而成的“日月山川”圖,象征著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偉大精神和光輝業績如日月經天、江河行地,社會主義江山堅如磐石。

1886年12月1日,在四川省儀隴縣馬鞍鎮,一個生命降臨了。他就是後來成為黨、國家和軍隊卓越領導人的朱德。那時他的家裏很窮,十幾口人全靠租種地主的田地為生,收成多半給地主交租子了,一家難得糊口,多一個孩子自然就多了一份負擔。朱德6歲那年,該是上學的時候了,但家裏的經濟狀況卻沒有絲毫改善。他要是上學的話,家裏的負擔就更重了。可是,大伯父朱世連是個有遠見的人,他覺得家裏沒有個讀書人,隻能這樣祖祖輩輩受窮,任人欺侮。於是他建議:“我看咱們家裏就是再苦點,也得送孩子去讀書。”就這樣,朱德和兩個哥哥終於有了讀書的機會。

上學的那天,祖母殷切地對他們說:“送你們去讀書,不容易啊。你們可得給咱們窮人爭口氣。到那裏,要聽先生的話,好好學!”尚為年幼的朱德沉重地點了點頭,說:“阿婆,我記下了!”窮人家的孩子上學真是不容易,除了家庭難以供養外,還受著先生的另眼相待。那時候能上學的絕大部分是有錢人家的子弟,他們嬉戲打鬧,先生並不說什麼,而朱家兄弟稍有不慎,就要挨打受罵。那些富人家的少爺們也瞧不起他們,經常找碴戲弄他們。麵對這重重困難和莫大的壓力,朱德並沒有屈服,逆境反而激發了他更加發奮學習的精神。刻苦努力使朱德成為家庭中最優秀的孩子,他終於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秀才。

朱德後來在回憶這段學習生涯時以沉重的心情說道:“那時農民生活非常悲慘,常年汗水不幹,卻交不完地主的地租。有錢人家的孩子都去讀書,為了長大好做官,做了官就不會遭受別人的欺負。我們朱家要想不受剝削,家裏就要有人讀書做官。所以我和兩個哥哥被家裏挑出來讀書,學雜費由全家十多人勞動所得中分攤。到最後大家一年勞動所得的收獲,不能同時承受三個孩子念書的費用,隻好挑出成績最好的孩子繼續讀書。我被挑了出來,由全家人供養念書。所以,我從小就知道發奮,知道我是朱家人含辛茹苦種植的希望。我在19歲時,成為朱家第—個考中秀才的人。”

這種刻苦奮鬥的毅力與精神,成就了朱德的整個人生。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朱德在四五歲時便開始幫助母親幹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兒,在田野裏、在院子裏、在母親高大身軀的背後常常能見到朱德瘦小的身影。隨著年齡的增長,朱德從母親那裏學到了許多勞動知識。1895年除夕之夜,在地主的欺壓之下,朱家十幾口人被迫淪落到兩個地方。臨別時,母親那含淚的教誨、那沉痛的訴說,使幼小的朱德深受觸動,在他的心靈深處埋下了“反抗壓迫追求光明的思想,決心尋找新的生活”的種子。一個普通的勞動婦女,以自己勤勞樸實的品質、寬厚仁慈的性格為中國革命造就出了一個偉大的兒子。

第三節 趙一曼紀念館

在四川南部,有一座美麗的城市——宜賓市,這裏是抗日民族女英雄、英勇的反法西斯戰士趙一曼的故鄉。宜賓市城西有座翠屏山,海拔500多米,因山勢巍峨樹木蒼翠,屏峙江岸而得名。山前有寬闊的石台階,蜿蜒曲折,直達山巔。山上池沼亭榭,錯落有致,風景秀麗,綠樹成蔭,趙一曼紀念館就建在這個地方。紀念館創辦於1959年5月,原名“抗日民族英雄趙一曼烈士事跡陳列室”。紀念館占地3120平方米,建築麵積547平方米。正門懸掛著朱德題寫的“趙一曼紀念館”匾額,館前是一尊漢白玉的趙一曼戎裝全塑像,高高矗立,英姿颯爽。1997年7月,趙一曼紀念館被中宣部評為第一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紀念館內共設有三個展廳和一個宜賓地方黨史陳列室。陳列展出朱德、董必武、宋慶齡、陳毅等人的題詞,趙一曼從事革命活動的文獻資料,以及趙一曼在東北進行抗日武裝鬥爭的事跡。還收藏了有關趙一曼烈士的實物171件,照片706幅,各類文獻資料、題詞等200餘件。介紹了趙一曼從一個大家閨秀成長為一個堅定的共產主義者的過程,及趙一曼在東北組織領導工人運動,參加東北抗日聯軍英勇殺敵的光輝業績及被俘後英勇就義的悲壯情景。

在趙一曼紀念館裏珍藏著一張珍貴的照片,照片上一位端莊清秀的女子坐在椅子上,懷裏抱著一個大約隻有一周歲的可愛的孩子。坐著的女子就是趙一曼,孩子名叫寧兒,是趙一曼唯一的兒子。

趙一曼原名李坤泰,又名李一超,1905年10月出生於四川宜賓徐家鄉白楊嘴一個地主家庭。“五四”時期趙一曼接受了進步思想,反抗封建禮教,謀求婦女解放,衝破封建地主家庭束縛,走上爭取人民解放的道路。

1926年,趙一曼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進入黃埔軍校武漢分校學習。1927年4月,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反革命政變,殘害共產黨員和進步青年,趙一曼被黨組織安排前往莫斯科,進入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期間與同學陳達邦結婚。

一年後,趙一曼奉調回國,參加地下工作。此時,她已經懷有身孕。1929年2月,趙一曼在湖北宜昌擔任地下工作時,生下了一個男孩,她給兒子取名“寧兒”,希望孩子能平安長大。同年冬天,組織上派趙一曼迅速到上海向黨中央彙報情況,以營救因叛徒出賣而被捕的同誌。緊急之下,趙一曼抱起寧兒就出發了。因為匆忙,忘了帶錢。身無分文的她經過苦苦央求才搭上了一條小貨船,到了上海。上岸籌借船費時,因怕暴露接頭地點,給組織帶來危害,趙一曼在寒風中抱著餓得“哇哇”直哭的寧兒等待著。可一個熟人也沒有,趙一曼心如刀絞,萬般無奈的她把寧兒輕輕地放在路邊,用顫抖的手撿起一根草標插在了孩子的身上,一邊忍不住淚流滿麵。來催船費的小夥計見趙一曼賣兒湊錢,心中實在不忍,轉身悄悄走開了。

這次幾乎要失去愛子的遭遇,對一個母親來說打擊之大可想而知。為方便工作,趙一曼決定暫時舍棄骨肉之情,把孩子送到丈夫的親戚家撫養。分別前,她抱著不滿周歲的孩子走進了照相館。留下了他們母子唯一的合影。照片衝洗出來以後,趙一曼把一張留給了孩子,同時給遠在莫斯科的丈夫陳達邦寫了一封信,表達了對他的思念之情,並告訴他將寧兒放在親戚家中寄養的事,並在信封內裝上她和寧兒的另一張合影,一起寄往莫斯科中山大學。

“九一八”事變後,趙一曼主動要求到東北淪陷區戰鬥,她領導當地軍民頑強抵禦日寇,在血與火的洗禮中成長為一名智勇雙全的抗日英勇。群眾都稱讚她是“英姿颯爽,目光炯炯,身披大衣,腰係皮帶,手執匣槍,威嚴如鐵……文武雙全的女指揮。”日偽軍也稱她是“手持雙槍,紅裝白馬的密林之王。”同時,作為一名母親,趙一曼每當想起兒子可愛的笑臉時,把兒子抱在懷裏的那種溫暖感就會縈繞心頭。但日寇的鐵蹄還在踐踏著中華的國土,為了民族的救亡圖存,趙一曼隻能與戰友投入到出生入死的戰鬥之中。

1935年11月15日,趙一曼率戰士們在與敵人激戰中,大腿骨不幸被打斷,昏倒後被俘。敵人使用皮鞭、火燒等酷刑,逼趙一曼說出組織的秘密,但她始終不吐一字。半年以後,敵人的幻想破滅了,決定對趙一曼下毒手。

1936年8月2日,趙一曼被押上火車,她知道日軍要將她殺害了。在這最後時刻,她想起了遠在四川久未見麵的兒子。在車上,趙一曼向押解人員要來紙和筆,在短暫的時間內給幼小的兒子寫下了兩封催人淚下的遺書:

寧兒:母親對於你沒有盡到教育的責任,實在是遺憾的事情。母親因為堅決地做了反滿抗日的鬥爭,今天已經到了犧牲的前夕了。母親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沒有再見的機會了。……母親不用千言萬語來教育你,就用實行來教育你。在你長大成人之後,希望不要忘記你的母親是為國犧牲的!

一九三六年八月二日 你的母親趙一曼於車中

另外一封這樣寫道:

親愛的我的可憐孩子啊!……母親死不足惜,……母親死後,我的孩子要替代母親繼續鬥爭,自己壯大成人,來安慰九泉之下的母親!我的孩子自己好好學習,就是母親最後的一線希望。

一九三六年八月二日 在臨死前的你的母親

這字字千鈞的絕筆浸透著中國共產黨人為國家、為民族、為人民甘願獻出一切的共產主義精神。在留下這兩封遺書之後,年僅31歲的趙一曼英勇就義。

1950年,隨著電影《趙一曼》的上映,這位民族英烈可歌可泣的抗日事跡傳遍了大江南北。由於“趙一曼”這個名字是根據當時戰鬥的需要所改的,她的家人和朋友都不得而知。所以,趙一曼的丈夫和兒子沒有想到,銀屏上英雄的原型竟是自己失散多年的親人。直到1952年,趙一曼的真實身份得以確認。在趙一曼留下給兒子的遺書16年後,當年的“寧兒”才知道,感動了無數人的共和國女烈士趙一曼就是自己日夜思念的母親。

第四節 黃繼光紀念館

黃繼光紀念館坐落在四川省中江縣城東,為紀念中國人民誌願軍“特級英雄”黃繼光烈士而建立。1931年1月,黃繼光誕生在四川省中江縣石馬鄉的一個農民家庭,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擔任中國人民誌願軍第45師135團9連的營訊員。1952年10月20日,在朝鮮上甘嶺地區597.9高地的戰鬥中,為了掩護戰友進攻,黃繼光用自己的身軀堵住了敵人正在掃射的機槍射孔,壯烈犧牲。1997年7月,黃繼光紀念館被中宣部評為第一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黃繼光紀念館在1987年10月20日黃繼光犧牲35周年之際落成,由紀念景區、陳列展覽區和辦公區三部分組成。

紀念景區為門廳、中心廣場,前麵是董必武題寫館名的門楣,黃繼光撲向敵人槍眼瞬間的雕像躍立在15米的高層平台上,鄧小平的題字“特級英雄黃繼光”刻在像下,題字下鑲有5幅漢白玉浮雕反映黃繼光生平事跡:送子參軍、請戰、上甘嶺激戰、歡慶勝利、懷念英雄。浮雕左右雙建中朝友誼亭,內懸董必武和郭沫若題寫的對聯。兩個紀念柱和郭沫若題寫的“凱歌百代”照壁立在像後。陳列展覽區由五個陳列室組成,通過500餘件實物、圖片、組畫和模型展出黃繼光烈士的生平、英雄事跡、遺物、朝鮮贈送的禮品、金日成主席的題詞和中國黨政機關及領導同誌的題詞。這些文物介紹了黃繼光從一個貧苦農民的兒子成長為特級英雄的光輝曆程,歌頌了他胸懷全局、奮不顧身的大無畏氣概,展示他高度的愛國主義、國際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