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紮西會議紀念館
紮西會議紀念館位於雲貴川三省結合部、素有“雞鳴三省”之稱的雲南東北威信縣城紮西鎮東北角,是為紀念1935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紮西鎮境內召開的一係列會議而建立的。2001年6月,紮西會議會址被中宣部評為第二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遵義會議後,1935年2月4日至14日,中央紅軍在向雲南省昭通地區威信縣集結的過程中,中共中央政治局先後在威信縣水田寨花房子、大河灘、紮西鎮等地連續召開了會議,史稱“紮西會議”。會議的主要內容為:一、討論了中央紅軍的進軍方向和部隊縮編問題,作出了“回兵黔北”和“縮編”的決策。二、討論了中央政治局常委的分工。三、討論通過了由張聞天起草的《遵義會議決議》,即《中共中央關於反對敵人五次“圍剿”的總結決議》。四、討論中央和全國其他蘇區與紅軍的戰略方針及組織問題。五、作出成立中共川南特委和組建中國工農紅軍川南遊擊縱隊的決定。紮西會議是長征中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實際上是遵義會議的繼續和最後完成。中央政治局常委的分工和遵義會議決議的正式成文,都是這次會議最後完成的。這次會議為實現長征中的戰略轉變,進行了切實的指導和部署。
紮西會議紀念館於1977年12月落成並正式對外開放,含紮西會議會址主體陳列和紮西陳列館輔助陳列兩個部分。紀念館藏有紅軍留下的槍支彈藥、醫療器械、文獻資料、生活用品等珍貴文物300餘件,較全麵地反映和介紹了紅軍長征集結紮西、紮西會議、紅軍川滇黔邊區遊擊隊和雲南遊擊支隊的革命鬥爭曆史與活動情況。
“二月裏來到紮西,部隊改編好整齊,發展川南遊擊隊,擴大紅軍三千幾……”這是中央紅軍長征到達陝北後,由陸定一、賈拓夫編寫的《長征歌》中的一段。透過歌詞,可見當時中央紅軍在紮西的整編對長征的意義是非常重大的。
1935年2月10日,風雪彌漫,天氣異常寒冷。這一天,張聞天、毛澤東、周恩來等人都很忙碌,有兩件重要的事情等待他們落實:傳達遵義會議精神、精簡整編隊伍。上午9點,張聞天在紮西的江西會館召開營以上幹部會,傳達了根據《遵義會議決議》縮寫成的《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總結粉碎五次“圍剿”戰爭中經驗教訓大綱》,並講解了黨在目前的任務。毛澤東就近在三軍團召開連以上幹部會,傳達了遵義會議精神。各部隊在傳達遵義會議精神的同時,根據中央的要求進行了精簡整編。紅軍留下400多人,與敘永特區遊擊隊合編,成立了川南特委、川南遊擊縱隊。當天上午,周恩來與選調到遊擊隊的100多名幹部開會並宣布命令。
整編後,中央紅軍大幅度精簡機構,由30個團縮編為17個團。對笨重的物資都作了精簡處理,以保證隊伍輕裝前進、便於作戰。部隊中的X光機、造幣機、造彈機,以及沒有炮彈的大炮等都留在地方保存或進行了埋藏處理。隨著敵情的變化,中央和軍委認為在紮西地區伏擊滇軍並不適宜,相繼下達了電令,部署調動部隊,迅速脫離川軍和滇軍側擊,出其不意地回師直取貴州北部,決定爭取機會再渡赤水,準備與薛嶽兵團和貴州軍閥作戰。
中央紅軍分三路縱隊撤出紮西地區,於18至21日分別從太平渡、二郎灘等渡口第二次渡過赤水河,向貴州省北部北桐梓前進,發起桐遵戰役。此後的戰鬥中,紅一、紅三軍團分別與吳奇偉以及王家烈部展開激戰,共殲滅和擊潰兩個師、8個團,繳獲2000多件槍支。這次戰役紅軍士氣大增,使各路軍閥部隊不敢再對紅軍輕舉妄動。
第三節 彝良羅炳輝陳列館
彝良羅炳輝陳列館,又名羅炳輝將軍紀念館,坐落在雲南省彝良縣城洛澤河畔、風光秀麗的將軍山上,1991年建成。館舍共三層,建築麵積500平方米。2005年11月,彝良羅炳輝陳列館被中宣部評為第三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展室分為四個主題:矢誌從戎爭自由、赴湯蹈火建奇功、千裏江淮掃敵頑、血灑疆場炳青史。展室文字資料126幅、圖片資料205幅,彙錄羅炳輝將軍生平事跡的書籍10餘種版本,革命文物33件,羅炳輝半身銅像和騎著戰馬指揮戰鬥的銅像各一尊。館內利用了高科技的電光設備和音響設備,與圖片、沙盤模型相銜接,使參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館內還設立了觀眾電腦點播屏和影視廳,在影視廳裏可觀看由著名表演藝術家楊在葆飾羅炳輝的電影《從奴隸到將軍》以及電視專題片《烏蒙雄魂一代名將——羅炳輝》等影視片。整個展館內容豐富,資料翔實,陳列完整。
上海電影製片廠攝製的影片《從奴隸到將軍》中的主人公羅霄將軍,其原型就是中央軍委確立的36位軍事家之一——羅炳輝。毛澤東曾稱他是一心追求真理的起義將軍;周恩來曾誇他是一個優秀的軍事指揮員。著名的美國記者尼姆·韋爾斯也讚他是“神行太保”、“傳奇式英雄”、“智勇兼全”的人物。紅軍長征時,羅炳輝任紅軍第九軍團軍團長,他率部轉戰到哪裏,其軍威就震懾到哪裏。羅炳輝的名字一時成為了戰鬥精神的化身。
羅炳輝原名羅德富,1897年生於雲南省彝良山寨的一個漢族農民家庭裏,父親靠種少量的薄田養活著一家人。1914年,羅炳輝不堪忍受土豪惡霸欺淩,離開年輕的妻子和幼小的孩子,前往昆明加入滇軍。羅炳輝曾參加過討袁護國戰爭,因作戰勇敢,屢建戰功,從士兵逐級晉升至營長。1926年參加了北伐戰爭,任國民革命軍第3軍營長,在攻克南昌的牛行車站等戰鬥中率部衝鋒陷陣,戰功卓著。但因對舊軍隊中的腐敗現象不滿,又被懷疑是共產黨員,羅炳輝於1928年冬被遣離部隊。
第二年春天,羅炳輝任江西省吉安縣靖衛大隊大隊長,7月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11月率部起義,參加中國工農紅軍。期間,羅炳輝發揮出優秀的軍事才幹,曆任團長、縱隊長、軍長等職,在中央蘇區曆次反“圍剿”和鞏固發展蘇區的作戰中,采取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指揮所部參加了龍岡、中村、蓮塘、良村、南雄水口、建(寧)黎(川)泰(寧)、黃陂、草台崗等戰役戰鬥,接連取得勝利。在完成艱險任務中,他表現得智勇兼備,因為屢立戰功,曾獲中革軍委頒發的二等紅星獎章。第五次反“圍剿”開始時,羅炳輝任新組成的紅9軍團軍團長,率領部隊參加了廣昌保衛戰,並護送北上抗日先遣隊渡過閩江。1934年10月,他率部參加長征,途中屢次擔任重要而艱巨的任務,掩護中共中央、中革軍委和中央紅軍主力北上。紅9軍團也因此被譽為長征中的“戰略輕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