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博物館有豐富的館藏珍品,包括各種類型的史前文化遺物,多種質地和造型的佛、菩薩人物造像,曆代蘸金粉、銀粉、珊瑚粉等手寫的藏文典籍,五彩紛呈的唐卡畫,各種樂器、法器,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的手工藝品,別有風格的陶器等。西藏博物館開館展覽推出了《西藏曆史文化》的基本陳列,即史前文化、不可分割的曆史、文化藝術、民俗文化四個部分組成。
地處雪域高原的西藏有著獨特的自然環境、曆史文化、宗教生活和經濟形態,這裏有著獨特的民俗文化。藏族服飾具有悠久的曆史,又有鮮明的特色,這是由藏民族的起居、行旅、勞動方式等決定的。西藏人民的衣冠服飾是與西藏地域的氣候寒冷及其賴以生存的土壤和藏族文化物質分不開。牧區海拔高,氣候寒冷,人們隻有穿著皮袍、皮帽、皮褲、皮靴等皮裝才能禦寒。農區氣溫相對溫和,幹燥少雨,而且晝夜溫差比較大,所以人們的衣冠服飾多呈現豔麗的色彩。
長期以來,藏族人民在飾品、民居、用具、交通工具、民間工藝、民間競技等方麵都形成了自己獨有的風格和特色,在西藏博物館中漫步,可以領略西藏地區具有特色的民俗風情。
飾品:藏族人民喜愛裝飾,婦女們的頭上多飾有“巴珠”即珠冠,發辮上綴以金銀珠玉,耳戴耳環,頸掛項鏈,胸前佩有佛盒,手腕上戴手鐲,手指上戴戒指,背披長串銀幣。藏族男子多佩刀劍,戴耳飾和手鐲。
民居:西藏農區以土石建築為主,以土石壘牆,用泥抹頂,而牧區的人民以居住粗牛毛織成的帳篷為主,這樣可抵禦風雹雪並易於馱運搬遷。
用具:在用具方麵,農區、牧區均有自己的地域特色。如炊具、餐具、茶具、酒具等飲食用具,在農區適用於食糌粑、麵食等,佐以酥油等飲食習慣,牧區則適用於食用肉類和奶製品。
交通工具:在農區多靠騾幫和驢幫,渡河的時候除了用木船外,多用由數張牛皮縫製而成的牛皮筏;而牧區多在高原深穀之間,除了馬匹之外,這裏的人民主要靠犛牛和馱馬運輸。
民間工藝:最有民族特色的有石鍋、木碗、玉碗、腰刀、金銀器皿、地毯(卡墊)等。
民間競技:賽馬、射箭是身體健碩、勤騎善射的藏族青年最喜愛的競技項目。同時摔跤、抱石、投石比賽也為眾多男子所喜愛。
雙體陶罐是西藏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它是在昌都卡若遺址中發現的。
1977年,水泥工人施工時發現了昌都卡若遺址。1978年夏,遺址被正式發掘。因為距西藏昌都縣加卡區的卡若村僅400米,所以將此遺址命名為“卡若”。卡若遺址位於西藏昌都以南12公裏,在瀾滄江以西卡若附近的三角形二級台地上,海拔高度為3100米。迄今為止,它是中國已發掘的海拔最高、經度最西的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也是西藏自治區發現的第一處原始社會村落遺址。兩次發掘共獲房屋遺址28座,石工具7000多件,骨工具300多件,陶片兩萬餘件,裝飾品50件,以及粟米、動物骨骸等文物。
雙體陶罐是卡若遺址出土的最有特色的陶器,它是卡若文化的代表。兩個罐體像連體嬰兒一樣緊緊依偎在一起,造型優美,構思巧妙。罐上花紋也非常的精美,采用了西藏具有民族特色的吉祥徽圖案。可見當時西藏人民製陶技術的高超,不僅考慮到陶器的實用而且注重到了美觀。雙體陶罐是卡若人智慧的結晶,同時對研究和發展藏族民族工藝提供了寶貴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