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其他地方政權簡介(1 / 2)

十六國時期共有地方政權20個,其中16個載入北魏史學家崔鴻的《十六國春秋》中,還有代國、冉魏、西燕、吐穀渾4國沒有列入該書之中,現對該4國的情況介紹如下:

(一)代王國(338—376年)

十六國時期,鮮卑拓跋氏在初期建立了政權代。

魏晉時期,鮮卑拓跋部在雲中(今內蒙古托克托東北)一帶以遊牧為生。曹魏甘露三年(258年),拓跋力微率部至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北)居住,並成為部落中的大酋長。後力微死,諸部都背叛了他。晉元康五年(295年)其子祿官統領部眾,將部眾分為中、東、西三部,他親自管理東部。永嘉元年(307年)祿官去世,其弟猗盧總領了中東西三部,共擁有騎士40餘萬。永嘉之亂後,中原混亂不堪,晉並州刺史劉琨上書請求將猗盧封為代公,315年又封為代王。

以後數傳至拓跋什翼犍。因什翼犍曾作為人質在後趙的都城襄國(今河北邢台)生活了多年,所以受漢文化的影響很大。鹹康四年(338年)什翼犍繼承了代王位,置百官,製訂法律,使部落聯盟轉變成了國家形式。代建國三年(340年)將都城定於雲中盛樂宮,後又在故城南4公裏處再築盛樂新城,以發展農業生產。建國三十九年(376年),前秦苻堅領兵攻擊代。什翼犍兵敗奔逃後被殺,代滅亡。

(二)冉魏帝國(350—352年)

冉魏為十六國時期冉閔所建政權,都鄴城。

冉閔(?—352年),字永曾。魏郡內黃人。“五胡亂華”時期後趙(羯族政權,匈奴別支)國主石勒養孫。石勒將冉閔撫養長大,並將他的名字改為石閔。338年,慕容恪將石虎打敗,並使20多萬大軍潰不成形,唯獨冉閔的部隊沒有損傷,這使他開始有了名氣。石虎死後,依靠手中的兵權,冉閔勢力越來越強。

350年,冉閔將後趙皇帝石鑒囚禁,並改回自己的姓名,恢複了自己漢人的裝束。同年冉閔殺死石鑒,在鄴城自立,並將國號改為魏,史稱冉魏。

冉閔建國後,以掃清中原為口號,試圖激化民族矛盾,並揚言要五胡離開中國,否則統統都會被殺,這就是有名的殺胡令。冉閔的種族滅絕政策使得北方各胡都驚恐萬分,各胡族形成空前大團結。麵對眾胡族的聯合軍隊,冉閔數戰數捷。第一次戰鬥,帶領3000騎兵夜襲匈奴營,使對方數名將領被殺,3萬匈奴人被斬首;第二次戰鬥,冉閔又以5000漢騎將胡騎7萬擊敗;第三次又以7萬漢軍和4萬乞活義軍擊敗了眾胡聯軍30餘萬;在第四次戰鬥中反敗為勝斬殺胡人4萬;第五戰以6萬漢軍使羌氐聯軍10餘萬幾乎全軍覆沒;第六戰發生在鄴城,一兩千剛組織的漢騎兵大敗遠至而來的7萬胡軍;七戰中以總共不足萬人的兵力對抗慕容鮮卑鐵騎14萬不退反進。

冉魏後期,長年征戰使手下的漢軍越來越少,並且沒有及時的補充,再加上農業生產歉收,供給士兵的糧食嚴重不足,冉魏政權漸漸衰敗。在北方地區,以慕容氏為代表的鮮卑族發展到了極盛時期。352年,冉閔在與前燕鮮卑人的廉台決戰中,被鮮卑王慕容俊斬殺於遏陘山,後被追諡為武悼天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