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大國的博弈消耗了吐蕃太多的精力。外麵是四麵楚歌,內部是大權旁落,曾經笑傲江湖的讚普們是否也曾有“既生瑜、何生亮”的困惑?把維係國家強大的希望寄托於佛祖,能為高原帶去靜謐和安詳嗎?唐蕃會盟帶來的蜜月期暫時掩飾了讚普內心的焦躁不安,危機重重的國家究竟會走向何處?
一、寄望佛陀:“南朝四百八十寺”的異地重現
自赤鬆德讚晚年至赤祖德讚繼位前夕,吐蕃長期對外征伐。戰爭的巨大消耗致使國庫空虛,民眾怨聲載道,厭戰情緒高漲。政權內部矛盾重重,王室爭權奪利的鬥爭一直就沒有停息過,而且有日益加劇的趨勢。外交上,大唐積極采取了聯合回紇、大食、南詔以抗衡吐蕃的戰略,孤立了吐蕃,使吐蕃的統治處於更加危機的邊緣。
在意識形態上,吐蕃統治者始終沒有一個統一的思想指導,佛教思想與苯教思想交織,十分混亂。佛教正式傳入吐蕃以前,作為土著宗教的苯教,是吐蕃民眾的思想基礎,苯教的思想體現者——巫師,曾一度參與到吐蕃部落的各項事務中,苯教信仰一直在思想界占據著主導地位。鬆讚幹布時期,佛教傳入吐蕃,吐蕃讚普曾一度將佛教作為思想統治的工具。但是無論對於朝中大臣還是普通民眾,苯教的影響依然無法抹去。
在赤鬆德讚時期,佛教徒和苯教徒之間的鬥爭已十分尖銳,並一直幹擾著王朝的統治思想。
王室之間的鬥爭絲毫不亞於佛、苯勢力的鬥爭,甚至更為激烈,更為赤裸裸。赤德祖讚繼讚普位後,由於年幼暫時無法理政,由祖母赤瑪倫代為監理朝政。705年,都鬆芒布結(讚普異母兄弟)在一部分人的支持下,擅自在泥婆羅建立讚普尊號,事實上是對讚普的合法性提出質疑與挑戰。
赤鬆德讚即位後,吐蕃的曆史進入鼎盛時期,但是內部的爭權鬥爭依然如故,赤鬆德讚認母的故事就是矛盾的集中體現。
據說,一位漢地的高僧在給赤德祖讚講經說法的時候,曾經向其預言:金城公主將要為他生下一位王子,這個小王子是菩薩的化身。日子沒過多久,金城公主果然為讚普生下了一個小王子,他就是赤鬆德讚。當時的正妃那囊氏對外宣稱自己也身懷六甲,並派人將小王子從紅岩宮偷走,又利用藥物使自己乳汁四溢。金城公主整日流淚,思念自己的兒子,讚普和眾大臣真假莫辨。
小王子一歲的時候,讚普大宴群臣,為小王子舉辦周歲喜宴,兩位真假母親也在邀請之列,家人分列兩邊。宴會開始後,赤德祖讚將盛滿美酒的酒杯交給小王子,說:兩位母親都說是自己生下了你這個兒子,你是上天賜予我的禮物,你的身體充滿了機智與聰慧,我把酒杯交給你,希望你將這杯美酒敬獻給你的親舅舅,並根據你的敬獻對象來辨認到底誰是你的親生母親。小王子邁著蹣跚的步伐開始獻酒,那囊氏的家人用鮮花、珠寶、玩具等物品招引小王子,金城公主呼喚著小王子的名字。他對鮮花、珠寶、玩具等物品視而不見,徑直走到金城公主等唐人麵前,將酒杯交給唐人,說:“我是大唐的外甥,那囊家不是我的舅舅家。”金城公主看到這個場麵,喜極而泣,緊緊地將寶貝兒子抱在懷中。
赤鬆德讚篤信佛教,政治生活中的爾虞我詐,使佛經成為撫慰他感情荒漠的唯一綠洲。雖然從妻子和孩子那裏品味到了普通人的天倫之樂,但是他並未真正找到精神寄托。接觸到佛教後,他心靈上的痛苦得到了一些緩解,於是佛教便成了他擺脫世俗煩惱痛苦的工具。這也為他後來出家修行埋下了伏筆。
赤鬆德讚和蔡邦氏梅脫仲共生育了四個孩子,長子牟赤鬆波(夭折)、次子牟尼讚普、三子牟茹讚普、幼子赤德鬆讚。赤鬆德讚出家後,由次子牟尼讚普繼位,他繼續了父親崇佛的嗜好,並下令上至王室下至普通百姓都要向僧侶寺院布施,結果導致原本隱藏於僧俗矛盾背後的權力鬥爭激化了。牟尼讚普被人毒死在雍布拉宮,年僅24歲,僅僅做了21個月的讚普。
牟尼讚普去世後,母後蔡邦氏與權臣之間的鬥爭更加複雜和激烈。牟尼讚普在位時,依靠佛教僧侶的支持,解除了權臣尚結讚的統治。為了緩解內部矛盾,轉移鬥爭的視線,他對於吐蕃軍事貴族對唐朝發動的局部戰爭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由於唐朝邊地防守嚴密,吐蕃的進攻均遭到失敗,特別是貞元年間唐軍大敗前來解維州之圍的吐蕃軍隊,吐蕃因此元氣大傷,以致於803年主動罷兵向唐朝請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