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瑪讚普被佛教徒賦予了“牛魔王”的惡名,他是忠實的苯波教徒,還是不惜斷腕的佛門弟子?沒有人去想,更沒有人屑於想。反正苯教信徒把他當成中興聖教的最後希望。佞佛的烈火已經澆滅,誰去管喪鍾為誰而鳴?
強勢的郎達瑪身後隻留下了王子們無休止的內亂與廝殺,吐蕃王朝將魂歸何處?
一、外來的和尚好念經:佛、苯之爭的白熱化
815年,赤德鬆讚駕崩。討論王位繼承人選成為吐蕃政事的重中之重。牟尼讚普的長子藏瑪一心向佛,早已皈依佛門,按照按長幼順序繼承王位的傳統,立次子達瑪為讚普是順理成章的事,立幼子赤祖德讚則顯得名不正言不順。但為何不立達瑪轉而立赤祖德讚呢?從娘舅家族的利益而言,達瑪和赤祖德讚都是赤德鬆讚長妃沒盧氏所生,無論是誰為讚普都不會損害沒盧氏家族的利益。但在作為佛教徒的缽闡布看來,達瑪自幼桀驁不馴,絲毫沒有研修佛法的潛質,無論是牟尼讚普還是缽闡布等大臣們都擔心他會有豺狼之心,心存魔障,難以皈依佛法,護理王權。
缽闡布作為先王赤德鬆讚任命的僧相,在王位繼承人選上,有很大的發言權,得不到其垂青的達瑪當然就與王位無緣了。赤祖德讚則剛好相反,虔心信佛,熱衷的程度大有超越其父王之勢,可以繼續繼承和發揚先王的意誌,缽闡布等人也可以繼續保持現有的權勢和地位。出於這幾方麵的考慮,缽闡布等將餡餅遞給了赤祖德讚。
815年,赤祖德讚的時代開始了,這依然是將佛教奉為國教的時代。
赤祖德讚繼位時年僅10歲,又是一個孩子,國家大事完全掌握在已經權傾朝野的輔政大臣缽闡布允丹的手中。
赤祖德讚有一個別名叫熱巴堅,意思是有辮子的人。關於這個名字的來曆,有段有趣的掌故。熱巴堅不喜歡披散著頭發,便將頭發編成發辮。每逢齋僧法會,赤祖德讚把兩條長長的絲帶係在辮子並鋪在地上,讓僧人在上麵就坐,以示對佛教的尊敬。在赤祖德讚君臣的共同努力下,崇佛的風尚進一步走向高潮。
首先,繼續擴大僧人的特權,朝政不論大小,都聽從僧人的建議和安排。製定7人養僧製度,每個僧人由7戶民戶供養,以便使僧人能夠專一修行。出家為僧霎時成為社會的風尚,普通民眾均把成為僧人當作莫大的榮耀。
其次,在提升佛教地位的同時,針對各個時期翻譯的佛經體例不一、語意晦澀難懂的情況,赤祖德讚召集高僧大德以梵文經典為底本,統一翻譯經文,並將之頒賜給各地寺院作為定本。這在無意中規範了藏文拚寫規則以及詞彙的翻譯。赤祖德讚時期產生了第一部佛經目錄——《丹噶目錄》,後來相繼編纂了《青浦目錄》和《龐塘目錄》。這三部目錄後來成為藏文《大藏經》的雛形和源頭。
再次,赤祖德讚在各地大力興建寺院,還從唐朝及尼泊爾招聘請眾多的能工巧匠參與到吐蕃的寺院建設中來。831年,修建了富麗堂皇的伍香多福德無比吉祥增善寺,其中佛殿高達9層,有形似大鵬展翅的大屋頂。同時在漢地五台山修建了寺院,在朗域修建仁布寺,在蘇毗修建勒烏神幻寺、三寶源泉源寺等。據說這一時期,吐蕃在漢地和吐蕃共修建了1008座寺廟,佛塔上萬座。
赤祖德讚對僧人頂禮膜拜已經達到了癡迷的程度,即使對剛出家不久的僧人也行頂足禮,甚至在俗人身上看到一塊黃色的補丁,也要行禮。他還將上等衣服獻給僧人,要求尚倫們對僧人奉獻讚見禮,行21次禮,還把大臣、貴族的土地賜給僧人和寺院,這些都引起了內部反佛情緒的高漲。
針對吐蕃貴族與民眾反對僧侶的行為,赤祖德讚采用了極端的處罰措施——“手指僧人法令”。該法令規定:無論是貴族還是百姓有用手指頭指著僧人者,就要砍斷他的手指;用語言辱罵僧人的,則割掉他的嘴唇;以凶狠目光瞪僧人的,則挖去他的眼睛;盜竊僧人法器的,要以80倍的財物賠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