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噩夢醒來遲:滅佛狂歡後的共同毀滅(4)(1 / 3)

藏經洞的佛經之所以能留存至今,得益於它的經卷眾多,而這恐怕得歸功於吐蕃讚普赤祖德讚和高僧們。當年為了進一步擴大佛教的影響力,赤祖德讚下令在吐蕃管轄的疆域內展開大規模的抄經事業。822年,河西諸州也響應吐蕃讚普的號召,開始了大規模的抄經工程。826年,赤祖德讚又發起了藏、漢文《大般若經》的抄寫高潮。為了完成這項具有重大意義的事業,吐蕃當局在敦煌設有專門的抄經場所——抄經坊,敦煌著名的大翻譯家法成就是當時吐蕃抄經坊負責人之一。在抄經人員中,漢族工作者占了很大比例,當時敦煌漢族大姓張、索、陰等姓都加入其中。另外,粟特、於闐、吐穀渾等民族的人也參加了藏文佛經的抄寫工作。

為了督促敦煌佛教事業的發展,大翻譯家、吐蕃著名高僧毗盧遮那,親自前往敦煌作為敦煌佛經抄寫的終審官。吐蕃僧相貝吉允丹也曾親自主持敦煌各項事務,同去的還有吐蕃權貴娘定埃增。

吐蕃統治河西幾十年,生活在這一地區的各族人民漸次主動或者被動地接受了吐蕃文化,胡漢之風相互激蕩,譜寫了一曲民族交融友好的讚歌。

四、樹倒猢猻散:離家出走的異族兄弟

吐蕃占領區域內最不穩定的要數敦煌地區了。吐蕃攻打敦煌時,敦煌軍民在周鼎、閻朝等人領導下,誓死抵抗。766年,吐蕃讚普赤鬆德讚親自坐鎮指揮,一舉攻陷甘、肅二州。麵對強大的敵人,敦煌軍民一直堅守著大唐在河隴地區的最後一片領土。他們多次派人前往長安、甘州回鶻求救,但總是杳無音訊。河西節度使周鼎看援兵無望,打算棄城逃跑。但是敦煌都知兵馬使閻朝是敦煌本地人,他深知一旦棄城,敦煌的百姓將流離失所,因此發誓與敦煌共存亡。777年的一個早晨,趁著節度使周鼎外出巡視之際,閻朝派伏兵將周鼎捕殺。隨後,閻朝向敦煌軍民訴說了殺死周鼎的緣由,並號召大家隻要萬眾一心,保衛敦煌城,就一定能打敗吐蕃的進攻。

在敦煌軍民的推舉下,閻朝自任沙州刺史兼河西節度使。在閻朝的帶領下,敦煌軍民堅持抗敵達十餘年之久。

847年,河湟故地光複。唐軍的節節勝利,無疑極大激勵了敦煌軍民。他們在大族張議潮的帶領下,趕走吐蕃官吏,收複瓜、沙二州,逐步消滅了河西的吐蕃軍隊。

在張議潮起義中,粟特人積極參與其中,並湧現了許多可歌可泣的人物,粟特人安景旻就是張議潮驅蕃創建歸義軍政權的重要支持者。敦煌地區是粟特人的一個聚集區,707年,一大批粟特人遷徙至敦煌,他們被安置在敦煌城東地區,這塊地方被命名為從化鄉。吐蕃占領敦煌後,吐蕃打破粟特原來聚族而居的傳統,將他們分散至各個部落中。

張議潮驅蕃,安景旻作為粟特人中的領袖自然成了拉攏對象。而且安景旻和張議潮還有一絲親戚關係(張議潮的母親姓安,有可能是粟特人),因此便率領族人加入到起義軍的隊伍。敦煌光複後,安景旻與張議潮、閻英達三人曾聯名上書唐朝皇帝。歸義軍政權建立後,安景旻擔任了政權的二把手——節度副使。除了安景旻之外,還有康通信、康使君、安懷恩等著名的粟特將領。到五代初期,粟特人曹議金幹脆取代張氏建立了曹氏歸義軍政權,統治敦煌長達120餘年。

嗢末(也稱為溫末、渾末),這個曾經被吐蕃作為奴部驅使的部落,利用吐蕃政權崩潰四處戰亂之際,紛紛脫離原來屬部,相互聯合在一起,聚眾反抗。至於嗢末來源問題,沙州歸義軍節度使張議潮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解釋:嗢末百姓本來是河西、隴右被吐蕃占領後吐蕃統治下的原大唐子民,在吐蕃統治河隴期間,吐蕃對該地之民強製施行了民族同化政策,當地的百姓已經深深的被打上了吐蕃的烙印,變成部落民,無論是語言、風俗還是宗教信仰等無不完全吐蕃化,最終成為吐蕃的一支。嗢末生活比較分散,主要在甘、肅、瓜、沙、河、渭、岷、廓、迭、宕諸地區,這也是吐蕃崩潰之際反抗最為激烈的地區。

嗢末在跟隨吐蕃四處征戰的過程中,表現出了極強的戰鬥力。在被吐蕃統治者奴役及在戰火的洗禮中,嗢末還與其他隨軍的奴隸及其他民族民眾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形成了一種同呼吸、共命運的關係。由於嗢末在戰爭中表現比較突出,因此,嗢末的反抗大旗一舉,立即就有其他的部族積極響應並參與其中,甚至一些較為弱小的吐蕃部族也依附於它,迅速形成了燎原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