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5章 秦滅六國(5)(1 / 3)

這樁中國曆史上最著名的刺殺案,最終很遺憾地以失敗而告終。其實刺秦的整個謀劃都相當出色,幾乎滴水不漏。在這個計劃推行過程中,田光死了,樊於期死了,從一開始,就注定會有許多人為此而死,而目的隻有一個:刺秦。但很可惜,計劃沒能成功,臨門關鍵一腳欠佳。後來許多人把荊軻刺秦的失敗,歸結為武藝不精。比如陶淵明在《詠荊軻》一詩中寫道:“惜哉劍術疏,奇功遂不成。”

司馬遷在《史記》中完整地再現了荊軻刺秦王的場麵,這個記載可信度是相當高的。在寫荊軻的傳記時,司馬遷拜訪過兩個先生,一個名叫公孫季功,一個名叫董生,這兩人都是秦宮廷禦醫夏無且的好朋友。在荊軻刺秦的整個過程中,夏無且就是見證人,而且他還用藥囊襲擊荊軻,後來他把整個事件的細節都說給兩位好友聽,而這兩人在年老時,又說給了司馬遷聽。

從荊軻刺秦王的過程可以看出,秦王竟然毫發無損,隻是衣袖被撕去了一角。好,就算荊軻想生擒秦王,也沒有看出他拳腳的功夫,既沒降龍十八掌,連掃膛腿也沒看到。作為一名刺客,這功夫有點蹩腳。等到秦王亮出寶劍後,也沒看他展出空手入白刃的功夫,反而沒兩招就被秦王刺傷了大腿。因此可以斷定,刺秦的失敗,在於荊軻武藝欠佳。

當然,我們必須說,荊軻所展示的勇氣與膽量,是無與倫比的。但他終究不是一個完人,他的問題出在哪裏呢?他過於驕傲與自負,甚至有點目中無人。他喜歡武術,對自己的功夫頗為自得,為此還特地前去拜訪武學名家蓋聶、魯句踐,但似乎隻是嘴巴上交流,而且可能在口頭上挑釁兩位名家,搞得不歡而散。

荊軻刺秦的壯舉傳到魯句踐耳中時,他私下感慨說:“唉,可惜啊,荊軻對劍術還是不夠精通。以前他來拜訪我時,我曾經嗬斥過他,他就一直以為我跟他不是同路人。今天他竟然能有如此壯舉,看來我對他的了解也是不夠的。”

作為與荊軻同時代的武學大師魯句踐,他的評價也證明了一點:荊軻的劍術確實很一般,這也是他最後功敗垂成的原因所在。

在中國曆史上,荊軻是最著名的一位刺客,在之後兩千多年的時間裏,荊軻的大名,屢屢出現在各種文學作品中。對他的評價,有褒有貶,多數人是稱道他的勇氣,他的俠肝義膽;但也有人認為他其實是被捧高的人物,刺秦隻是無意義的冒險,而且刺殺秦王時表現不佳。不管大家怎麼看他,怎麼評價他,發生過的事情終究是發生了,也沒有改變的可能。從事件上說,荊軻刺秦王,沒能改寫曆史;但從文化的意義上說,他把中國的刺客文化推向高峰,也讓後人領略到戰國時代視死如歸的無畏氣概,領略到先秦時代武士身上的血性。在專製的時代裏,荊軻或許還具備了更多的意義,他示範了一種對付暴君的辦法:一把匕首與一顆無畏的心,就像孟子所說的,“刺萬乘之君,若刺褐夫”。

燕太子丹把希望都寄托在荊軻身上,可是沒想到,離成功就隻差那麼一點點。他就是一個狂熱的賭徒一樣,豪擲千金後,才愕然發現已經沒本了。為了刺殺秦王,他賠光了老本,卻一無所獲。不僅一無所獲,暴跳如雷的秦王已經把槍口對準燕國,對準燕太子丹,他要讓燕國為刺殺行動付出最為慘重的代價。

此時韓、趙已亡,燕、魏、楚、齊四國岌岌可危,秦國的戰車隆隆向東,要將所有一切障礙碾得粉碎。

四天下歸一(上)

燕太子丹比誰心裏更清楚,戰爭無可避免了。在那段日子裏,他日夜向上天祈禱,祈禱刺殺行動大獲成功,他每天都想象著秦王被刺死的場景,可那是真實的嗎?不。當準確無誤的消息傳來時,他呆若木雞,兩眼暗淡無光,一連幾天把自己關在房裏,突然憔悴了好多。

秦王嬴政當然知道誰是背後的主使者,童年時代的小玩伴、好朋友,竟然要把自己送往鬼門關。“就憑太子丹,能殺得了我麼?”秦王嬴政一聲冷笑,既然是生死決戰,那麼在一方人頭還沒落地之前,遊戲就不會結束。

此時王翦的秦軍已駐紮在燕國南部邊界線附近,秦王嬴政已經發出指令,要求王翦、辛勝等將領,立即率領大軍向東挺進,進攻燕國。

對燕國來說,唯一的機會,是與代國兵團聯合抗秦,把秦軍阻止於易水以西。這一戰,燕、代最精銳的部隊全部出動,可是要與王翦的數十萬秦軍對抗,仍然顯得捉襟見肘。聯軍被打得大敗,代王趙嘉隻向帶著殘兵敗將北逃,與秦軍打起遊擊戰。而燕國兵團渡過易水,向東撤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