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王死後,其子誦繼位,是為成王。成王年幼,天下初定,周公旦擔心“主少國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於是以叔父的身份攝政當國。管叔、蔡叔(周公旦、管叔與蔡叔都是武王的弟弟,分別排行老四、老三和老五)心有不服,懷疑周公旦有僭越之心,遂聯合殷紂之子武庚,帶領淮夷,發動叛亂。
周公旦毅然率兵東征,平定了叛亂,誅殺了武庚和管叔,放逐了蔡叔,並收伏了殷的餘民。
關於這場叛亂,還有另外一個版本:武王崩,成王年幼,周公旦有僭越之心,遂攝政、稱王。為了坐穩王位,就必須滅了哥哥叔鮮。於是周公旦向成王說殷商之人有兄終弟及的傳統,現在叔鮮、叔度作為監察殷商之民的治理者,想廢掉你來讓叔鮮當天子。於是發兵討伐,最後殺了哥哥叔鮮,流放了弟弟叔度,滅了殷紂王的兒子武庚。
這場爭鬥,究竟誰是誰非,如今已經無法考證。
3.周公安天下
平定三監之後,周公旦還大行封建製度,將王室宗親、開國功臣分封各地,建立藩國,以此作為天子的屏障。他封長子伯禽於曲阜(魯國)、封弟弟康叔於衛(衛國)、封侄兒叔虞於唐(晉國)、封同姓宗親召公於北燕(燕國)、封師尚父於營丘(齊國),並將平定之後三監所轄管的殷商之人分給諸侯,衛得殷民七族、魯得殷民六族。
隨後,尚父、伯禽、召公等人平定了東夷北狄的叛亂,周公則繼續東征,將周王朝的勢力範圍擴大到東海之濱。武王滅商隻是打擊了商王朝的核心部分,周公東征則掃清了其外圍勢力。東征以後,周再也不是西方的“小邦”,而成為東至江海,南至淮河流域,北至遼東的泱泱大國了。
東方廣袤疆域的開拓,要求統治重心的東移,於是周公旦決定營建東都。
在洛水之畔,周公旦為周天子選擇了洛邑(今河南洛陽市東),並派召公前去考察,然後在那裏修建都城,是為東都。
東都洛邑,地勢平坦,土地肥沃,便於耕種,南依龍門北靠邙山,東有虎牢西扼函穀,有山河之險關隘之固,不懼逆賊來犯。洛邑又扼東西交通之咽喉,有洛、伊、湛、澗四河彙流而過,順河而下可直達殷商故地,亦可北上齊魯諸侯之地,東到徐戎淮夷之所,交通甚是便利。
僅僅依靠武力、險關顯然無法使周朝的統治長治久安。除了推行分封製,營建東都洛邑外,周公旦還製禮作樂,推出了一套治理天下的禮法製度。
周公旦以周天子為大宗,以同姓諸侯為小宗,而諸侯在其封國又是大宗,其同姓卿大夫則是小宗,而卿大夫在其家則是大宗,其同姓士民則是小宗。這樣一層一層地下來,天子就處於金字塔的頂層,是最高統治者。
在這種等級森嚴的製度下,若有人違反,即視為僭越非禮,則天子誅之、諸侯討之。
為了維護這種製度(分封製)的穩定性,周公旦又確立了井田製,規定土地統歸國有,田地不許買賣、百姓不許遷移。
至此,“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子的權威得到鞏固,中央王朝對地方的統治也得到了加強。
國人暴動
西周經武王、成王,康王三代的統治,其疆域和人口皆有所擴大,政治、經濟、文化空前繁榮,達到了周朝的鼎盛時期。但到第四代天子周昭王時,卻出現了危機。當時,王道衰微,周昭王貴為天子,在南巡漢水時,竟遭船夫暗算,葬身魚腹。
1.被人民趕下台的君主
周穆王以後,周王室更加衰微,周共王、周懿王、周孝王、周夷王四代,由於受到周圍戎狄的不斷襲擾,周王朝陷入長期的對外戰爭中,國力消耗極大,不得不加重對百姓的剝削,國內矛盾因此日益尖銳。
在這種情況下,周厲王繼位。他不僅不采取安撫民眾的措施,反而變本加厲,殘酷鎮壓百姓。奴隸和平民們的反抗情緒高漲起來。
那時候,住在城外的百姓叫“野人”,住在都城裏的平民稱“國人”。周都鎬京的國人不滿厲王的暴虐統治,怨聲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