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文盛武衰之兩宋風雲(3)(1 / 3)

抗戰派和投降派激烈爭論的另外一個問題,是還都東京抗金,還是放棄中原繼續南逃?高宗采納黃、汪的意見,準備南逃,但是遭到了李綱的強烈反對。李綱說天下精兵皆在西北,主張暫遷襄、鄧,等兩河之地稍穩,則回東京。宗澤到東京,整頓城市,穩定秩序,“物價市肆,漸同平時”,便上書請高宗“勿聽奸邪”,請高宗回東京。但黃、汪等力勸高宗南逃,說“汴都蹂踐之餘,不可複處”,“東南財力富盛,足以待敵”。李綱前去麵見高宗,說君子小人不可並立。高宗一麵安慰李綱,一麵卻升任黃潛善為右相,與李綱並列相位。這就意味著,投降派占了上風,高宗已經決定罷李用黃。

不久,李綱被高宗罷黜,他的抗金措施也全部被廢除。高宗和黃、汪等投降派控製了軍政大權,作放棄中原逃往東南的準備。

3.不做亡國奴

北宋滅亡後,金朝未能有效地控製河北之地,河北、河東人民紛紛起兵抗金。一些北宋官員、將領也組織力量進行反抗,以圖恢複宋朝的統治。

其中,王彥領導的八字軍是河北抗金的主要力量。王彥受東京留守宗澤的派遣,到河北聯絡各支抗金武裝。一些北宋末年反宋的農民起義軍隨即加入到抗金的隊伍中來。而在金上京,被俘的宋人幾乎占總人數的一半,他們“銜冤負屈,皆有叛亡之心”。散處河北、河東的各支抗金武裝勢力互通消息,彼此聲援,並曾多次遣人至南宋朝廷“投表乞師”。

當時金兵往來真定、懷衛之間,正欲舉兵進攻南宋,隻有宗澤與北方義軍奮戰在抗金前線,阻止其南下,而朝廷“將相恬不為慮,不修武備”。甚至當各地義軍力量壯大時,宋高宗竟以清剿盜賊為名,不準各地“勤王”,這也就無異於置義軍於絕地。

宗澤悲憤而道:“自靖康後,兩河州郡外無救援,內絕糧儲。”及黃潛善、汪伯彥掌政,“方決策奉帝如東南,無複經製兩河之意”。由於得不到高宗的支持,老將宗澤苦心經營的抗金力量及北方義軍的抗金活動也無法繼續維持。不久,宗澤含恨而死,北方義軍也隨之散去。“金人聞宗澤死,決計用兵”,兩河一帶失去了抵抗的力量,金軍終於大舉南下。

偏安一隅的小王朝

1.逃跑皇帝

1127年十月,高宗開始南逃,南宋小朝廷全部逃到揚州。這個逃跑的行動給了金人這樣一個暗示:南宋王朝已決意放棄中原。

金朝得到高宗南逃的消息,遂於同年十二月再次南侵,向中原大舉進兵。公元1129年(建炎三年)九月,金軍渡江,宋高宗即率臣僚倉皇出逃。十月到越州(今浙江紹興),隨後又逃到明州(今浙江寧波),再自明州到定海(今浙江鎮海),後漂泊海上,逃到溫州(今屬浙江)。直至建炎四年夏,金軍北撤後,高宗才又回到紹興府(今浙江紹興)、臨安府(今浙江杭州)等地。

早在1129年七月,高宗就已把杭州升為臨安府,作建都的打算。金兵退後,高宗否定了張浚“權都建康,漸圖恢複”的建議,遂將臨安定為南宋的都城。至此,東起淮水、西至秦嶺的金宋戰線,逐漸穩定下來。南宋王朝在臨安建立起自己的統治,控製著半壁江山。

2.秦檜歸來——金國的陰謀

高宗定都臨安後,為形勢所逼,不得不任用嶽飛、韓世忠等主戰派將領抗金。但是,高宗後卻又任用投降派秦檜為宰相,對金以求和為主,一味地屈膝妥協。

在靖康之難時,秦檜也被金軍擄去,那他是如何返回南宋的呢?

有兩套說辭,一套說辭是秦檜自己說的,意思就是他曆經重重險阻,千裏亡命跑回來的。另一種說法是秦檜已被金國收買為漢奸,此次回南宋就是促成和議。

第一種說法顯然不成立,秦檜歸宋路程有三千裏之遙,他怎麼能逾河越海而又不被金人覺察呢?秦檜自稱是乘金人不備而逃回來的,那他怎麼能做到攜帶家小及“囊橐”之財而逃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