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沒有陽光也能燦爛
做獨一無二的女人世間事物都具有兩麵性,成功和失敗就像一塊銅板的兩麵,個性女人,總能將象征成功的一麵永遠朝上。
偉大劇作家莎士比亞曾說過:“你是獨一無二的,這是最大的讚美。”但是,這卻是事實。
這是一個不為我們所習慣的說法,但卻符合事實。作為女人,盲目從眾已無法在當今的社會中立足,認識自己的獨特性已經同每個人的生存質量緊密相連。競爭的年代,不僅是才能的競爭,更是個性的競爭。你不清楚自己的獨到之處,不了解自己潛在的優勢,就很難憑真本事去競爭,就很難在擇優的環境中顯出實力,那麼你的願望就隻能是願望。要想施展自我,要想不被別人牽著走,隻有認真地剖析自我,確認自我,勇敢地摔打自我,盡力開發自我價值,使自己真正成為自己。
1888年,法國巴黎科學院收到的征文中有一篇被一致認為科學價值最高。這篇論文附有這樣一句話:“說自己知道的話,幹自己應幹的事,做自己想做的人!”這是在婦女備受歧視和奴役的19世紀,走入巴黎科學院大門的第一個女性,也是數學史上第一個女教授——38歲的俄國女數學家蘇菲·柯瓦列夫斯卡婭的傑作。在眾多的競爭對手麵前,首先要突破的就是我們自身存有的舊觀念:“走自己的路,讓人家去說吧!”這句至理名言鼓舞了多少敢向自己挑戰的人,實現了自己的願望,成為敢為人先的真正勇士。
香港灣仔水餃皇後臧健和就是一個張揚其獨一無二個性的典範。
臧健和,原是地地道道的山東人,是青島一家工廠的保健護士,她曾經有一個和睦的家庭,丈夫是醫生,是泰國歸來的華僑,有兩個聰明可愛的女兒,兩人雖沒有轟轟烈烈的愛情,卻也和睦恩愛,然而遠在泰國的婆婆的一次回國探親卻打破了臧健和平靜的生活,婆婆不忍心兒子在大陸繼續受苦,便把兒子接到泰國定居,母親心疼兒子本無可厚非,臧健和隻好和兩個女兒苦苦地等待,終於,丈夫走後三年,也召喚母女三人前往,見麵的地點不斷南移,青島、上海、廣州、香港。臧健和帶著女兒及家當告別老母親,千裏迢迢到了廣州,一心希望能合家團聚,讓孩子們領受父愛。這就是臧健和對感情專一的個性,為了家庭,她不惜勞苦奔波於中國的各大城市。
1977年11月,臧健和拖著個大箱子在深圳羅湖橋邊實在走不動了,兩個不到10歲的小女孩一個使出全身的力氣幫媽媽抬著箱子,一個緊緊地牽著媽媽的衣襟,她們在羅湖橋頭翹首等待著,卻不見有人來接。也許是對這番情景見得太多,羅湖站的一位好心的工作人員把她送到關口,語重心長地對她說:“我隻能送你到這裏了,再跨一步就是人家的地盤了,你一切小心。”
過了羅湖橋,臧健和終於看到了丈夫,他在車站的盡頭等著,一家人團圓了,臧健和打心眼裏感到高興,然而一見麵,丈夫就讓臧健和在登記表關係一欄填上分居,說這樣便於移民,臧健和一聽心裏疙疙瘩瘩的,然而更嚴酷的事實卻在後麵:婆家瞧不上這個生了兩個女兒的大陸兒媳婦,丈夫生性軟弱,沒有主見,在大陸時聽妻子的,回到了泰國,就聽母親的,一夫多妻的製度下婆婆已為丈夫另外娶妻,並借口家中缺錢,暫不能替她和女兒們辦理手續前往泰國,吩咐一家人在香港暫住。婆家為她安排的路很明顯:接受事實,安分守己。如果忍氣吞聲,在這樣一個泰國有名的絲綢商賈家,衣食是不愁的。沒有人會顧及一向好強的臧健和所受的打擊,可是作為一個母親臧健和卻不得不為兩個女兒考慮,在這樣一個極度重男輕女的環境中,女孩子初中畢業後就要等著嫁人,兩個女兒會受到什麼樣的教育可想而知,軟弱的丈夫在威嚴的母親麵前不敢為母女仨說話,她們的未來隻能聽從他人的擺布。想到這兒,臧健和真想大哭一場,卻全啞在了嗓子裏,欲哭無淚,心底裏刻骨地思念著老家和親人,思慮再三,她再也不能容忍這種對尊嚴的踐踏和蹂躪,終於做出了一個自己都從未想過的選擇:離開丈夫,憑借自己的能力去創業!這就是臧健和的個性,絕不屈服於生活和生活中的任何一個人。
她把決定告訴丈夫,丈夫的態度令她心寒,麵對妻子的選擇,丈夫甚至連一句挽留的話都沒有說,更讓臧健和覺得,原來一個男人要改變的時候,可以如此不負責任。
在車來車往的香港,臧健和舉目無親,身無分文,既不會英文,又不懂粵語,找工作屢屢碰壁,兩個女兒有時餓壞了就一個勁兒地啃手指頭,臧健和看在眼裏,疼在心裏。她想到了回老家青島,可是就這樣失魂落魄地回到那個對海外關係還比較敏感的故鄉,豈不是加重親人們的負擔,個性倔強的她堅決地告訴自己,自己釀的苦果隻能由自己來嚐,絕不能讓婆家再一次把自己當成可憐蟲,她決定留在香港。她清楚地知道除了一種永不低頭的精神,她一無所有!這就是臧健和堅強的獨特個性。
就這樣母女仨相依為命,生活清苦。此時,有人勸她改嫁,更有人勸:“臧健和你還年輕,憑你的容貌在夜總會找一份工作輕輕鬆鬆幹上一年,就可以開上一間鋪子。”臧健和卻堅決回絕了。社會福利署派人來救濟補助,臧健和又一次拒絕了,“如果這樣的話,我就沒有必要離開丈夫,年紀輕輕靠救濟吃飯,漸漸消磨意誌,這不僅是辜負了自己,也不能給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況且孩子也會因為自己是公援家庭而自卑。”這就是臧健和的個性,在困難的時候也不向困難低頭。後來,有一位朋友對她說:“你包的水餃很好吃,何不賣水餃。”一句話提醒了臧健和。
臧健和咬了咬牙,她也不知從哪兒學來的本事,自己釘了一輛小木頭車子,推著就上路了。
當時的香港還沒有地鐵,灣仔碼頭等待擺渡的人川流不息,各式的小攤一字排開,非常熱鬧,臧健和站在一輛木頭車前,低著頭熟練地包著餃子,卻不敢抬起頭來叫賣,8歲的大女兒蓓蓓一下一下認真地擀著餃子皮,4歲的蓬蓬在旁邊用稚嫩的小手洗碗,洗碗的大木桶幾乎和蓬蓬一樣大,她的小身子探進了大木桶裏,隻留著兩隻小辮一翹一翹的,五個中學生看到了這個新設的“北京水餃”攤,兩個可愛的小孩子在幫媽媽幹活,他們覺得好奇,便要上了一碗。臧健和小心地為他們盛上了一碗,兩個小女兒停下手中的活呆呆地望著小哥哥、小姐姐們。幾個人咬了一口,便叫起來:“真好吃。”臧健和懸著的心落了下來,從他們滿意的表情中她又找回了那份久違的自信。
從此臧健和開始仔細地琢磨香港人的口味,包的餃子越來越好吃,再加上她曾經當過護士非常注重衛生,所以她的“北京水餃”很快便在灣仔碼頭出了名。
臧健和的勤勉在灣仔碼頭很出名,人們都願意關照這家勤奮的單親家庭,8號汽車的司機天天都拐一個彎,把蓓蓓和蓬蓬叫上車,一直把她們送到家門口,每晚9點鍾兩人都依依不舍地告別母親,甜甜喊道:“媽媽你早點回去啊。”可是姐妹倆卻從沒有在睡前享受過媽媽的撫慰。
灣仔碼頭,母女三人靠著這小小的水餃攤子艱難度日。
臧健和的水餃越賣越好,有的時候攤位前排起了長龍,顧客要等一個半小時才能買到。後來碼頭要拆,港口被迫搬遷,臧健和就在附近的木屋區擺檔,又在外麵貼了一張紙讓人知道她的位置,仍有顧客找上門來。再後來木屋區也要拆了,她就在碼頭貼上告示,讓人知道她在家裏做水餃,仍然出售,結果,顧客又根據她的告示,到家裏買。也許因為北京水餃的味美,也因為臧姑娘這份少見的執著,雖然曆經數次搬遷,灣仔“北京水餃”的名頭一直都沒有倒,反而越做越大。
隨著顧客的增多,臧健和索性租了門麵,為自己的水餃起名為“北京灣仔碼頭水餃”,形成了前店後廠的格局,根據顧客的要求,她開始外賣生餃子,並做批發,臧姑娘北京水餃一時流行香港,她被顧客褒獎為“餃子皇後”、“北京水餃大王”。生意做大了,引起了日本大公司的注意,沒有經驗的臧健和又單槍匹馬與日本公司談判,竟成功地說服了精明的日本老板,提高了餃子的價格,開始批量生產手工冷凍水餃,並以自己的品牌進入日本。就這樣,“臧姑娘灣仔北京水餃”進入了日本的八百伴、大丸、百家等著名超市。
隨著大陸的開放,臧健和的餃子事業漸漸地做到了大陸,她馬不停蹄地在香港與內地之間奔波,大女兒黃蓓大學畢業後,回到香港幫助媽媽打理生意,這雖然不是她向往的生活,但是她還是傾心傾力為母親分挑重擔,如今女兒在廣州替母親管理分公司,打理著一億多元的生意,看著女兒用流利的英語和美國人談生意,拎著筆記本電腦滿世界跑,每天工作到深夜才回到家中,倒頭就睡,沒有一句怨言,臧健和真是又心疼又感到無比欣慰。
當時隻為撫養女兒而要自己奮鬥掙錢的臧健和如今已徹底“脫貧”,她已在全國各地擁有了技藝先進的生產工廠,她的家鄉水餃在香港家喻戶曉,她主理的水餃被香港貿發局命名為香港名牌產品,並邀請她在當年的國際美食博覽會上向貴賓表演包水餃。她更被譽為香港婦女精英,她與船王包玉剛的女兒等6人被授予香港傑出女企業家,她又獲選世界傑出女企業家獎。臧健和說,自己的成功是女兒促成的,所以榮耀也要與女兒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