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是這樣一個怪物:它的胚芽最初萌生於我們的潛意識中,在人不知鬼不覺中悄悄生長;然後,它一旦形成了氣候,變成了根深蒂固的習慣行為時,卻又反客為主,牢牢地支配著我們日常行為,左右我們的生活。因此,從習慣的產生來說,我們可能是習慣的主人,但從習慣的作用來講,我們又變成了習慣的仆人。要做事,就要克服不良習慣,以免它影響我們的工作。
有一個人,外號“差不多”。他有一雙眼睛,但看的不很清楚;有兩隻耳朵,但聽的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對於氣味和口味都不很講究;他的腦子也不小,但他的記性卻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細密。他常常說:“凡事隻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小的時候,母親叫他去買紅糖,他買了白糖回來,他媽罵他,他搖搖頭道:“紅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嗎?”他在學堂的時候,先生問他:“直隸省的西邊是哪一省?”他說是陝西。先生說:“錯了。是山西,不是陝西。”他說:“陝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嗎?”
後來他在一個店鋪裏做夥計,他也會寫,也會算,隻是總不精細,十字常常寫成千字,千字常常寫成十字。掌櫃的生氣了,常常罵他,他隻是笑嘻嘻地賠小心道:“千字比十字隻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嗎?”
一天,他為了一件要緊的事,要搭火車到上海去。他從從容容地走到火車站,遲了兩分鍾,火車已開走了。他白瞪著眼,望著遠遠的火車上的煤煙,搖搖頭道:“隻好明天再走了,今天走同明天走,也還差不多。可是火車公司,未免太認真了。8點30分開,同8點32分開,不是差不多嗎?”他一麵說,一麵慢慢地走回家,心裏總不很明白為什麼火車不肯等他兩分鍾。
這一年,他忽然得一急病,趕快叫家人去請東街的汪先生。那家人急急忙忙地跑去,一時尋不著東街汪大夫,卻把西街的牛醫王大夫請來了。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尋錯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裏焦急,等不得了,心裏想到:“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讓他試試看吧。”於是這位牛醫王大夫走近床前,用醫牛的法子給差不多先生治病。不上一點鍾,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嗚呼了。
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時候,一口氣斷斷續續地說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是隻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認真呢?”他說完這句格言,方才絕氣了。
他死後,大家都很稱讚差不多先生樣樣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說他一生不肯認真,不肯算帳,不肯計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於是大家給他取個死後的法號,叫他做圓通大師。
智慧小課堂:
如果人人都像“差不多”一樣,做事不認真,不仔細,不求甚解,隻追求“差不多”,那麼人人都會成一個稀裏糊塗的人,社會也會變成一團糟,人類也將會一步一步退化了。
所以,我們要以他為鑒,做事不能追求差不多,而要本著較真和負責的精神,把一件事都做得圓滿、滴水不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