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滴水可以穿石(1 / 1)

1890年3月,竺可楨出生在浙江紹興東門外的東關鎮。父親竺嘉祥見兒子長得又白又胖,非常高興,親自給他起了一個名兒叫兆熊,小名阿熊。可又一想,覺得孩子還應該有一個學名才好,於是請來鎮上的私塾先生,決定用“可楨”作為孩子的學名。

小可楨從小就很愛學習。他5歲進學堂,跟私塾先生學《三字經》、《百家姓》及“四書五經”等。7歲又開始寫作文。有一天晚上,為了寫好一篇作文,小可楨寫了一遍又一遍,直到自己滿意了才停筆。待他們上床休息時,已經雞叫了。

小可楨不僅喜歡學習,還喜歡動腦筋。有一次,天正下著連陰雨,他蹲在門口聚精會神數著從房簷上滴下的雨滴,數著數著,他突然發現了一奇怪的現象,一下子怔住了。原來,他看見門口的石板上,有一排小小的坑窩,水滴落下來的時候正好落在小坑窩裏。這是為什麼呢?他歪著小腦瓜想了半天,也沒有弄明白這是怎麼一回事,便跑到母親那裏請教。

他的母親顧氏,是一位既賢良又識文斷字的婦女,對子女的要求非常嚴格。她聽了兒子的問話,便坐下來,耐心地給他解釋道:“小熊呀,你問得好。有句古語叫‘水滴石穿’,指的就是這件事;也就是說,那一個個小坑是被雨水滴成的。你別看一滴水沒有什麼厲害的,既沒有棱角,也沒有針刺,滴在人手上一點感覺也沒有。可日久天長,它卻能把石板滴出一個小坑來。”看到可楨入神的麵孔,母親把話鋒一轉,進一步誘導說:“兒子,你知道你的學名為什麼叫‘可楨’嗎?”可楨搖搖頭。母親說:“那是爸爸和私塾先生一起給你起的。‘楨’有兩種意思,一種是堅實的木頭,一種是古代築土牆時用的木柱子,稱做‘楨幹’。‘可楨’的寓意就是希望你將來成為國家的棟梁。要想成才,就要從小事做起,天天不斷地努力。不管讀書還是辦事情,隻有持之以恒,堅持下去就才能有所成就。就像雨點,隻要長年不斷地滴落下去,就不愁石板上滴不出小坑來。”

小可楨向母親點了點頭,牢牢地記住了母親的話。從此,“水滴石穿”這一格言成了竺可楨的座右銘,伴隨著他從紹興家鄉小鎮走向了全國,走向了世界。

竺可楨小學畢業時,他的才學和求知精神,在同齡人中都是一流的。然而,他的個子和體重卻比同齡人要差得很多,顯得又瘦又小,好像沒發育過似的。

為了使孩子掌握更多的知識,成為國家的有用之才,小學畢業的竺可楨便被送到了上海去讀書。來到這大都市後,小可楨依然像在家鄉時一樣勤奮而好學,然而,他的那副單薄瘦弱的身子骨卻成了同學們冷嘲熱諷的對象。

一天,在教室的走廊裏,迎麵走過來幾個同學,在經過竺可楨身邊的時候,幾個人嘻嘻哈哈、擠眉弄眼,其中一個人大聲挖苦道:

“就他這副小身材,一陣風準能吹上天。”

另一個接著說道:“好一個寒酸的小矮子,我敢打賭,他能活20歲就創下了奇跡。”

聽到這些話風涼話,竺可楨十分氣惱,真想走上前去狠狠地回敬他們幾句。但是,他轉念一想:也難怪人家譏笑我,誰讓自己長得這樣單薄呢?既然我立誌將來成為一個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沒有一個好身體怎麼能行呢?眼下之計,必須戰勝自己病弱的身體。

想到這裏,竺可楨重新鼓起了勇氣,立即製定了一套詳細的鍛煉身體的計劃,還手寫了一條“水滴石穿、天久必成”的格言,作為警句貼在宿舍裏最明顯的地方,時時地提醒自己堅持下去。

從那以後,竺可楨便聞雞起舞,每天天一亮就從床上爬起來,到校園裏跑步、舞劍、做操。即使遇到大雨天,也從不間斷。堅持了一段時間,體質明顯地有了一些好轉,以前請病假是很常見的事,自從鍛煉身體後再也沒有請過一次病假。

智慧小課堂:

竺可楨憑著自己的勤奮與好學,憑著自己的意誌與精神,堅持不懈地在知識的海洋中奮力跋涉,終於取得了成就,為國家的氣象事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在讀書學習上,我們要秉持前人的這種精神,持之以恒地把學習堅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