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文字魔術師”筆刺三大軍閥
民國四年(1915年)12月12日,中華民國大總統袁世凱冒天下之大不韙,悍然宣布接受帝位,推翻共和,複辟帝製,改中華民國為“中華帝國”,並下令廢除民國紀元,改民國五年(1916年)為“洪憲元年”,史稱“洪憲帝製”。
此倒行逆施激怒了那些誌在民主與共和的仁人誌士,一時間天怒人怨。上海新聞界群情激昂,決定以筆為戈,對袁世凱進行口誅筆伐。然而,由誰來打響對袁稱帝的第一槍呢?大家不約而同地想到了邵飄萍,於是他們電邀邵飄萍火速歸國。邵飄萍當然不會怯陣,更無推辭,他接訊後火速回到上海,鞍馬未解,便揮動如椽巨筆,撰寫了時評《預吊登極》發於報端:“京電傳來,所謂皇帝者,不久又將登極。嗚呼!皇帝而果登極,則國家命運之遭劫,殆亦至是而極矣!但二月雲雲,尚需多少時日,各處反對之聲勢,再接再厲。所謂登極者,安知非置諸極刑之讖語乎!記者是以預吊!”
正文共計82字,“極”字出現了五次,由“登極”到“極刑”,尤其是“所謂登極者,安知非置諸極刑之讖語乎”之語,具有結局判若雲泥的顛覆效果,振聾發聵。遊戲筆墨竟有如此之大的殺傷力,時人大呼解恨,大叫過癮之餘,盛讚邵飄萍為“文字魔術師”。
1886年10月11日,邵飄萍出生於浙江東陽紫溪村,14歲中秀才。1906年秋,他考入浙江省立高等學堂(浙江大學前身)師範科,與後來的國民黨要員陳布雷、邵元衝等人同學。以新聞警世,以新聞救國,以新聞記者終其身,是邵飄萍青年時代懷抱的理想。他結識了革命誌士徐錫麟,與鑒湖女俠秋瑾也有過鴻雁往來,秋瑾殉難前五天還給時年21歲的邵飄萍寫過一封短信。讀書期間,邵飄萍特別敬佩梁啟超、章太炎等文壇巨擘不懼文禍,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的精神,決心效法他們,做一位仗義執言的“無冕之王”。
1911年11月7日,杭州光複,同盟會會員杭辛齋受命籌辦《漢民日報》。他很欣賞邵飄萍采寫的文章,邀請邵飄萍出任《漢民日報》的主筆。杭州光複後僅11天,《漢民日報》即與讀者見麵,該報“以尊崇人道,提倡民權,激勵愛國尚武之精神,建設完全無缺之共和政府為惟一宗旨”。
1912年春,杭辛齋被推選為眾議院議員,《漢民日報》遂由邵飄萍獨力撐持,同時他還是《申報》和《新聞報》的特約通訊員。
邵飄萍具有非凡的新聞敏感,對朝夕變幻的時局洞若觀火。早在1912年1月,邵飄萍即發表時評,戳穿了袁世凱“共和其名,專政其實”的本質:“帝王思想誤盡袁賊一生。
議和、停戰、退位、遷廷,皆袁賊帝王思想之作用耳。清帝退位,袁賊乃以為達操、莽之目的,故南北分立之說,今已隱有所聞矣!……袁賊不死,大亂不止。同胞同胞,豈竟無一殺賊男兒耶?”
袁世凱其後的所作所為,都被邵飄萍言中了。
1913年3月20日晚,宋教仁在上海火車站被退伍兵痞武士英開槍刺殺。邵飄萍第一時間發文認定此案定有幕後主使者:“瓜蔓藤牽,有行凶者,有主使者,更有主使者中之主使者。”元凶藏匿幕後,邵飄萍的矛頭直指袁世凱,袁世凱自然對此惱羞成怒。
1913年8月初,浙江都督朱瑞希承袁世凱的旨意,瘋狂鉗製輿論,一天之內連封四家報館,邵飄萍被捕入獄。這一時期,邵飄萍“被捕三次,下獄九月”。
出獄後不久,邵飄萍前往日本,入東京法政大學,鑽研法律。他仍然十分關心時局,經常為國內的報刊撰寫時評。1915年初,外國通訊社透露日本政府決意向袁世凱攤牌,提出臭名昭著的《二十一條》,邵飄萍很敏銳地意識到事態之嚴重,迅疾給上海的《申報》拍發電文稿以揭露之。
1915年12月,袁世凱宣布稱帝的消息後,邵飄萍應上海新聞界之邀回國,主持《申報》筆政,他的那篇時評《預吊登極》,震驚海內。據《時事新報》不完全統計,從1915年底到1916年6月,短短半年時間內,邵飄萍共發表了反袁的社論36篇、時評134篇,為他贏得了新聞界“頭號角鬥士”的美譽。
袁世凱死後,邵飄萍又與另一個大軍閥段祺瑞幹上了。
1918年10月5日,邵飄萍辭去《申報》駐北京特派記者之職,與潘公弼聯袂,創辦了後來名震全國的《京報》,報館設在前門外三眼井38號。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北洋政府麵臨參戰還是中立的問題,段祺瑞內閣會議匆忙做出決策,但不敢公之於眾。許多中外記者使盡渾身解數也一無所獲,年方21歲的邵飄萍決心“虎穴”采訊。第一次去國務院,被擋駕。第二次,他借得一輛掛有總統府車牌的汽車長驅直入。傳達長拒之於門外,邵當即掏出一遝鈔票,取其一半,遞給傳達長:“段總理接見與否沒關係,隻求稟報一聲,這一半錢您買茶喝;若萬一接見,另一半盡數歸您。”邵飄萍終於被請。他大搖大擺走進去,但段祺瑞卻絕口不談和戰決定。邵飄萍七勸八說,並立下誓言:三天之內如在北京走漏風聲,願受處置,並以全家生命財產為保。此時段才終於披露參加協約國對同盟國作戰的決定,連其中細節也吐露無遺。邵如獲至寶,出來後立即驅車直奔電報局,以密電傳滬。申、新二報立即以號外特大新聞發表,印數十萬,撒布上海灘,熱鬧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