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6章 《五藏山經》(1 / 1)

地理環境是人類生存活動的基地,中國的先民們從遠古開始,就逐步積累了一定程度的地理知識。為了對積累起來的地理資料進行初步的綜合整理,以服務於生產和政治、軍事的需要,春秋戰國時期先後出現了中國最古老的地理著作《禹貢》和《山海經》中的《五藏山經》等。

《山海經》是一部內容豐富、風貌獨特的古代著作,包含曆史、地理、民族、神話、宗教、生物、水利、礦產、醫學等諸方麵。《山海經》的今傳本為18卷39篇,由《山經》、《海經》和《大荒經》三部分組成。其中《山經》5卷,包括《南山經》、《北山經》、《東山經》、《中山經》,共2.1萬字,占全書的2/3.《海內經》、《海外經》8卷,4200字。《大荒經》及《大荒海內經》5卷,5300字。

《山經》書成

《山經》大約是戰國後期寫成的,包括五篇,在結尾處有“天下名山經五千三百七十山,……居地也,言其五藏”的文字,所以又被稱為《五藏山經》。所謂五藏,可能兼有地分五區,書分五篇的意思。《五藏山經》以山為綱,把中國的山地分為中、南、西、北、東五個走向係統,每個係統中的許多山又被分為若幹行列,即若幹次經,依次分別敘述它們的起首、走向、相距裏數和結尾。雖然當時還隻有把山隔成行列的概念,而缺乏山勢連綿的意義,但在敘述每列山嶽時記述山的位置、高度、走向、陡峭程度、形狀、穀穴及其麵積大小,並注意兩山之間的相互關聯,有的還涉及植被覆蓋密度、雨雪情況等,顯然已具備了山脈的初步概念,堪稱中國最早的山嶽地理書。《五藏山經》中的有些山名現在還在使用,但由於原著對五大係統中各個山列的方位、距離的說明不夠準確,加上一些虛構、誇張的內容,造成後人的許多誤解和爭論。內容扼要《五藏山經》敘述的地理範圍從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一直延伸到長江流域。其中《東山經》的範圍包括今山東及蘇皖北境,東到大海。包括46座山,分為四次經,大致都呈南北走向。《北山經》西起今內蒙、寧夏騰格裏沙漠賀蘭山,東抵河北太行山東麓,北至內蒙陰山以北。有山87座,由東而西分成三次經,其中不少山名至今可考,不過誇大了各山之間的距離。《南山經》東起浙江舟山群島,西抵湖南西部,南抵廣東南海,包括今浙、贛、閩、粵、湘5省。有山40座,從北到南分為三次經,都是東西走向。《西山經》東起山、陝間黃河,南起秦嶺山脈,北抵寧夏鹽池西北,西北達新疆阿爾金山。有77座山,由南而北分為4次經,大致分布在今山西、陝西兩省之間的黃河大峽穀以西。

《中山經》論述的範圍大致在巴、蜀和東部的湘、鄂、豫部分地區。包括97座山,分為十二次經,基本都是東西走向。這一部分敘述得最為詳細,大概是作者最熟悉的地方。

《山經》中還有關於河流的內容,敘述其發源與流向,還注意到河流的支流或流進支流的水係,包括某些水流的伏流和潛流的情況以及鹽池、湖泊、井泉的記載。它一共記述了358條河流和湖泊,粗略勾劃出了北至黃河流域,南至長江中下遊的水係分布情況。關於黃河源頭,《北山經》說:“敦薨之水出焉,而西流注於澤,出於昆侖之東北隅,實惟河源。”又稱:“積石之山,其下有石門,河水冒以西流。”這似乎是想把黃河之源推向積石山以遠地區,誇大河源遙遠,但由於當時地理考察的局限性,因而把昆侖山以北很遠的羅布泊水係和昆侖山以東的黃河水係不切實際地混連起來,把前者當作黃河的上源。這個錯誤的說法對後世影響頗大。

編入《山海經》

《五藏山經》關於其他自然地理的知識也很豐富。例如《南山經》中有關於潛流或地下暗河的描述,《西山經》有對火山的描寫。《山經》中還記述了許多具有區域自然地理特色的內容。到了秦漢以後,有人將《海經》和《大荒經》與《山經》合並成《山海經》。《山海經》是一部記錄遠古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專著,它記述著中華民族文明與文化的起源和發展。《海經》和《大荒經》記載的內容雖然也有一些地理學方麵的內容,但是大都不準確,包含了眾多的神話傳聞和詭譎荒誕的內容。正因為如此,清在編撰《四庫全書》時把此書列入小說類。到了20世紀,一批學者重新研究《山海經》,取得了重要成果,使人們認識到《山海經》的科學價值。《山海經》尤其是《五藏山經》在地理學上的科學地位,得到進一步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