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療法是古代中國人的天才發明。幾千年過去了,針灸療法以其獨特的風格與現代西醫並存,隨著時間的推移愈發顯示出其方法的優越性,並逐漸在全世界範圍內引起人們的重視。
早在原始社會,我們的祖先通過烤火取暖,知道把燒熱的石頭用植物的葉或動物的毛皮包起來,放在身體的某些部位,能消除或減輕某些因受風寒而引起的疼痛,這就是最早的熱熨法。後來,他們又懂得把幹草點燃,進行局部固定的溫熱刺激,能醫治更多的疾病,這是灸法的開始。古人用尖利如針的石頭,針刺身體某些部位,使疾病得以治愈,這是針刺。東漢的《說文解字》中說:“砭,以石刺病也。”就是對針刺的描述。針刺和灸法常常配合使用,就叫做針灸療法。大約從青銅器時代開始,針刺的工具由使用砭石而逐漸改用金屬製品,九針的創製就是這一時期的產物。
我國在2 000多年以前,已有記載針灸療法的書籍。如1973年在長沙馬王堆西漢墓中發現了《足臂十一脈灸經》和《陰陽十一脈灸經》。兩書記載了在經脈循行路線上的疼痛、麻木等症狀,以及一些疾病的灸法治療。在戰國時的一部重要醫學著作《黃帝內經》中提出了經絡學說,為針灸的發展提供了理論的說明。經絡是人體氣血運行的道路,在經絡循環的路徑上有穴位,也稱為“經穴”。髒腑發生變化,往往通過經絡反映到經穴上,反過來,針灸有關經穴,可以通過經絡的傳遞治愈髒腑的疾病。這些都顯示出了中醫對人體的整體觀。
戰國時有一個精通針灸的名醫扁鵲。有一天,扁鵲在虢國正好遇到虢太子昏厥而死,宮內侍從正要備棺裝殮。扁鵲聽說太子的病情後,認為太子沒有真正死去,他獲準為太子治病。扁鵲進宮後,察看了太子的氣色,為太子切了脈,他認為太子隻是休克而已。扁鵲拿出針具,給太子紮了8個穴位。過了一會,太子睜開了眼睛,清醒過來了。扁鵲救活了太子的消息迅速傳遍各地,人們稱讚他醫術高明,能夠起死回生。
針灸學在魏晉年間由皇甫謐做了係統的總結。他參考前人關於針灸的資料,結合自己的行醫經驗,寫出了《針灸甲乙經》一書。這部書是我國最早的針灸學專著。皇甫謐糾正了以前經穴混亂的現象,統一了各穴的名稱和部位。他製定了單穴49個、雙穴300個,闡明了針刺深度、留針時間和艾灸時間,並說明了每個穴位的主治病症範圍和禁忌證等。
唐朝時孫思邈繪製了3幅大型彩色針灸掛圖,把人體正麵、背麵和側麵的12經脈用5色繪出,把奇經八脈用綠色繪出,使針灸學著作更加豐富多彩。孫思邈曾給一個腿痛病患者治療,他按照醫書上的穴位給病人針灸,半個月過去了,病人的腿痛卻沒有一點好轉。後來他忽然想到除了醫書上說的那些穴位以外,病人身上也許會有新的穴位。於是他耐心尋找病人腿上的痛點,然後將針迅速沿痛點紮進去,病人立即產生一種麻酥酥的感覺。一會兒,病人的疼痛減輕了。第二天孫思邈繼續在這個穴位上紮針時,卻沒有療效。他又像昨日一樣尋找新的痛點,又將針沿痛點紮入。幾天以後,病人的腿痛治好了。從那以後,孫思邈創造了一套新的紮針方法,哪裏有痛,就往哪裏紮針,從而擴大了傳統的穴位範圍。他想起第一次紮這種穴位時,病人喊叫過:“啊!是,是……”於是靈機一動,給這種穴位取了一個絕妙貼切的名字叫“阿是穴”。這種紮阿是穴的針法流傳至今。有一次孫思邈為一個因難產而瀕臨死亡的婦女進行治療時,隻紮了兩針,嬰兒便呱呱墜地,救了母嬰兩條性命。孫思邈醫術高明,被老百姓尊稱為“藥王爺”。
1026年,宋朝醫生王惟一著《銅人腧穴針灸圖經》,統一了各家對經穴的不同說法,選定周身經穴651個,對全國統一經穴有重大作用。他設計和監製了最早的兩具針灸銅人,使針灸圖像具有立體感和真實感,在針灸學的教學中起了很大的作用。考核針灸醫師時,先將銅人外麵塗蠟,再幫其穿上衣服,體內注水。如針入穴位則水出,否則針不能刺入。銅人構造精巧,造型逼真,是珍貴的針灸教學模型。《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和針灸銅人受到了醫家的廣泛重視,一直為後世所沿用。
針灸作為中國醫藥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漫長的曆史發展過程中,經過不斷積累臨床經驗,充實理論知識,也傳播到世界各地,為人類保健和醫藥科學發展作出了很大貢獻。
人痘接種法的發明
天花是由天花病毒引起的傳染病,曾在世界各地流行。天花起病急,發熱、頭痛、全身不適;繼而全身出皮疹,然後皮疹轉為膿皰。輕型的病死率可達40%,嚴重的出血型的病死率可達98%。幸存者身上的膿皰結痂,病愈後會成為麻麵人。過去提到天花,人們便會不寒而栗,因為這個惡魔不知使多少人喪失了生命,又不知使多少人失去了健康的麵容。
天花大約在漢代就傳入我國。因為是由戰爭中的俘虜傳來的,所以又叫“虜瘡”。在我國公元4世紀初,晉代葛洪著的《肘後方》一書中,對於天花的流行已有記載:近來有一種病很流行,還是在人的頭、麵部長瘡,並延及全身,很快就長滿人的整個身體,病狀如火瘡,瘡上流白水,一邊揩去,一邊又溢出;此病如救治不及時,病情嚴重的大多死亡。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天花臨床記錄。
到了宋朝以後,已有人不滿足於效果不好的消極治療,開始探索預防天花的方法。我國古代的醫生就有了免疫的初步概念,他們提出“以毒攻毒”的治病方法,這就是免疫的應用。例如,人被狂犬咬了以後,便把咬人的那隻狂犬殺掉,把犬腦敷貼在被咬的傷口上,以防治狂犬病。狂犬的腦中含有大量狂犬病病毒,這是被近代醫學家所證實了的。可見,很早以前我國就有利用毒素來增加身體抗病能力的想法。雖然在操作方法上還存在問題,但是就其思想來看,可以說是預防接種的先驅。後來,人們自然也想到用“以毒攻毒”的方法來預防天花。在與天花這種猖獗的疾病作了長期鬥爭後,我國勤勞智慧的人民終於發明了預防天花的方法——人痘接種法。我國種痘術發明於何時,迄今未有定論。有學者提出在1 000年前的宋代,但據確鑿記載,最遲在16世紀中葉,人痘接種法就已發明。這一發明是早期免疫學的重大成就,是人工免疫預防傳染病的先例,為天花的預防開辟了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在世界免疫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明朝隆慶年間(1567~1572),寧國府太縣(今安徽省太平縣)開始種痘,由此推廣到全國。至於種痘的具體方法,自明末開始,醫書上多有記載,歸納起來有痘衣法、痘漿法、旱苗法和水苗法。痘衣法是把天花病患者的襯衣,留給被接種者穿,使之受感染。痘漿法是用蘸有瘡漿的棉花塞入被接種者的鼻孔裏,使之受感染。旱苗法是將光圓紅潤的痘痂陰幹研細,用小管吹入被接種者的鼻孔裏。水苗法是先用水把粉末狀的痘痂調勻後,再把棉花蘸濕塞入被接種者的鼻孔裏。那些被接種的人,多數是兒童。以上的方法都是用人工方法感染天花,有一定的危險性。後來在不斷的實踐過程中,改用經過接種多次的痘痂作疫苗,接種後比較安全。對人痘苗的這種選育方法,完全符合現代製備疫苗的科學原理。如今天用於預防結核病的“卡介苗”的製備就是采用定向減毒選育,使菌株毒性消失,抗原性獨存。“卡介苗”是20世紀初製成的活疫苗,而中國人在16世紀60年代就掌握了製備減毒疫苗的方法。
我國發明人痘接種法之後,很快就傳播到世界各地。首先來我國學習的是俄國醫生,不久又從俄國傳入土耳其。1717年英國駐土耳其大使的夫人蒙塔古在君士坦丁堡學得種痘法,隨即傳入英國和歐洲各地。18世紀中葉,人痘接種法已傳遍歐亞大陸,該法也從我國直接傳到日本。
1796年英國人詹納發明牛痘接種法,1805年由葡萄牙商人傳入我國。因為牛痘法更加安全,我國也逐漸用牛痘法代替了人痘法。
近代解剖學的創立
對人體結構的透徹了解是認識人體的前提,了解人體結構的學科是解剖學。古代人類在捕殺動物和戰爭殺戮中,開始對人體的結構有了簡單的、極不完善的認識。由於宗教的原因,人們在很長時期內被禁止進行人體解剖,所以在16世紀以前,人體解剖學的知識還很貧乏。那時,古羅馬醫生蓋侖(C.Galen,約129~200)關於人體生理結構的學說得到教會的認可。大約1 500年以前,歐洲醫生對於人體結構知識的認識並不是人體本身,而是依據蓋侖的著作。由於古羅馬的習俗禁止解剖人體,當時蓋侖隻得用猴子和豬做解剖對象,他從未解剖過一具人的屍體。蓋侖通過類比和推測來描述人體結構,其中難免有許多錯誤。可悲的是許多醫生和解剖學家因循蓋侖的學說,甚至熱情地接受他著作中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