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青藏高原走向東南
地史記載的最早人類落腳地
自古都說《山海經》是一部奇書。《山海經》中的奇異動植物及異域風情,或以世界之大,無奇不有,少見多怪解釋之。
讀《山海經》傳說中的華夏古史,有一個古今不解之謎:凡是傳說中三皇時代的史跡,基本記錄在《西山經》西次三經,也有個別記錄或重複記錄在與“西”“北”地望有關的各經。至於堯、舜、禹、夏史跡,基本記錄在與“東”“南”“中”地望有關的各經。從《山海經》的記載看出,三皇時代的史跡,基本發生在華夏西北地區,堯、舜、禹、夏時代的史跡,基本發生在華夏中原及東南地區。於是,一個赫赫有名的古老神話使人揮之不去:《淮南子·天文訓》載:“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共工與顓頊,史載實有其人,他們變為神是後世的傳說。地不滿東南,水潦塵埃歸焉,即說東南地區都是汪洋大海。既然如此,共工與顓頊及其先民居住在哪裏?他們又在哪裏爭帝?神話中的天傾西北,地不滿東南是否是塵世間自然地理變遷及人類生存環境變化的折光?這就不能不讀點地史專家的科普知識。
自然環境是早期人類起源與發展的根基所在。不管是陸地動物,還是靈長類的猴子、類人猿、猿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現代人,當他們來到這個世界上時,首先要有一塊落腳之地。億萬年至千百萬年前,在中華這片大地上,哪裏是最早人類的最早落腳地呢?
為尋找中華大地上最早人類的最早落腳地,地質學家、人類學家、考古學家踏遍千山萬水,挖掘著各種埋藏,奉獻著他們的精神財富。讀著他們的大作,從中做些簡要摘錄,就可以看出原始人類最早落腳青藏高原,走出青藏高原的簡明路線。
青藏高原的劇烈隆升是陸地動植物、靈長類動物和人類最早的落腳地,也是華夏文明的最早起源地。
根據板塊運動理論,青藏高原的隆升是印度板塊向北漂移,同歐亞板塊碰撞並俯衝於後者之下的結果。同時可能還受北方剛性的塔裏木地塊向南楔入青藏地塊的動力作用的影響。4、5 億年前的奧陶紀前後,青藏地區各部分曾有過不同次數的地殼升降,或為海水淹沒, 或為陸地。到 2 億 8 千萬年前的早二疊紀,除阿爾金山地以外,青藏絕大部分地區是波濤洶湧的遼闊海洋,與北非、南歐、西亞和東南亞的海域溝通, 稱為“特提斯海”,或者叫“古地中海”。
從早二疊世晚期開始,青藏地區的地殼運動變得逐漸頻繁而強烈,陸地範圍日益擴大,特提斯海麵積逐漸縮小。根據同位素測定年齡的資料,青藏地區近東西向排列的幾條大山脈,即阿爾金山、昆侖山、唐古拉山、岡底斯山與喜馬拉雅山的軸部侵入岩體的形成時代,依次為344~554百萬年、240~280百萬年、107~210百萬年、30~79百萬年、10~20百萬年。也就是說,青藏地區陸地擴大是從北麵開始,逐漸向南發展的。大概從晚二疊世開始, 青藏地區已有一部分地方隨著海洋的退縮而變為陸地。經過晚古生代的海西運動,高原北部的昆侖山和祁連山褶皺成山,露出海麵成陸地,海侵的範圍南撤到馬爾蓋茶卡-金沙江斷裂帶一線以南,揭開了青藏高原形成的序幕。直到距今約 3000萬年的始新世中期以後,特提斯海最後撤出、宣告消亡,大海變成了陸地, 青藏地區全部露出海麵,成為完整的陸地而開始了共同的地貌發育過程(鄭度等:《中國的青藏高原》)。
上新世末(距今530萬年~180萬年),青藏高原原始高原麵的海拔僅約千米,更新世後的喜馬拉雅運動使高原地區整體大幅度急劇隆升,上升幅度累計達3000~4000米,遂成地球之巔。距今一萬年前,高原抬升速度更快,以平均每年7厘米速度上升,使之成為當今地球上的“世界屋脊”。地勢總趨勢是西北高,東南低。
?葛利普 (1870~1946年)是美國著名的古生物學家、 地質學家。曾當選為紐約科學院院士。他是“古生態學”的創始人之一。他對青藏高原的地質史、古生物史是有深入研究和獨到見解的。他認為:距今幾千多萬年來喜馬拉雅山山脈的間歇性抬升使青藏高原和它北麵的中亞氣候逐漸變涼變幹,森林逐漸收縮而草原不斷擴大。環境急劇變化迫使原先生活在森林裏的古猿改變習性,下地行走並逐步適應開闊地帶生活。它們終於變成人類。喜馬拉雅山以南地區氣候環境則沒有發生類似變化,那裏的猿類仍可在森林裏生活而不必改變原有習性。他強調指出:當時世界上沒有哪一個地區具有上述青藏高原那種獨特的生態條件。他進而明確地說:西藏就是人類的搖籃(《我們生活的地球》(THE?WORD?WE?LIVE?IN),葛利普遺作,1961年於台灣出版)。
?中科院研究員黃慰文認為,西藏高原舊石器文化遺物的發現,它預示了西藏高原地區完全有可能成為人類的起源地之一。目前,在西藏高原周圍地區都已發現古猿化石和古人類化石。我國已知最早的古猿化石和古人類化石均發現於西藏高原東部邊緣的雲南,其中祿豐臘瑪古猿化石屬早上新世,距今約800萬年。元謀縣的“元謀人”化石距今約170萬年,屬更新世早期。同樣,西藏高原西部邊緣的印度和巴基斯坦也發現了臘瑪古猿化石。根據這些跡象,目前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國內外人類學家推斷西藏高原地區是人類始祖的發祥地,德國人類學家阿瑪鬥?格列布(Amadon Graban)說:“第三紀晚期喜馬拉雅山脈隆起,蒙藏地區森林消滅,迫使人類的遠祖—古猿從森林轉入地麵生活,逐漸演變成為現代的人類。”我國著名古人類學者賈蘭坡說:“當上新世的時候,喜馬拉雅山的高度約在一千米左右,氣候屏障作用不明顯,南北坡都受到印度洋暖濕季風所滋潤……這就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發,正當從猿轉變到人期間,青藏高原地區仍然是適合人類演化的舞台,到那裏尋找從猿到人的缺環也是有希望的。”考古學者童恩正指出:“中國的西南部,特別是西藏高原及其鄰近地區,有可能是從猿到人進化的搖籃……西藏就可能具有從上新世後期至更新世的古人類遺跡,包括化石材料和石器在內。”青藏高原考古發現證實,早在舊石器時代晚期,青藏高原就有了古代人類活動。考古學家在唐古拉山區的沱沱河、可可西裏、柴達木盆地的小柴旦湖邊采集到一大批人工打製的石製品,有石核、石刀、砍砸器、刮削器、尖狀器等。考古學家們推測,至遲在3萬年以前,人類就已經生活在這裏。令人注意的是,目前西藏發現舊石器的地點分布極廣,各地點之間距離遙遠。
在漫長的地質年代,由於地殼的劇烈運動,使中國大陸形成了梯級布局,青藏高原、黃土高原、華北平原,從西至東依次排列。在地質年代,現代黃河尚未形成,太行山以東就是大海。在這種特定的地理環境中,華夏大地上最早的原始人類不能生活在大海中,他們隻能繁衍生息在青藏高原上。青藏高原舊石器化石材料和石器的發現就是明證。隨著海浸由西北向東南逐步消退,原始人類由西北向東南逐步遷徙。《山海經·西次三經》的記載就是這一遷徙路線的證明。
《山海經》記載的人類遷徙路線
《山海經·西次三經》記載的崇吾之山以西至玉門關的10座大山(包括沙山)、10條水道與今河西走廊的山川地貌極其相似,尤其是西次三經記載的丹水、觀水、桃水與今河西走廊的山丹河、觀山河、討賴河在水係發源、分布、流向上一致,在地理名稱上有淵源關係。由此可證,《山海經·西次三經》記載的古代山河應是今河西走廊的山川地貌(以下所及《西次三經》各山地望均見“絲路河山”欄目相關考證)。
藏學大家任乃強先生說:《西次三經》有崇吾之山至翼望之山凡二十三山六千七百四十四裏,全在河西徼外。其路線與周穆王西巡至西王母國路線相當。
《山海經·西次三經》共記載了崇吾之山以西的二十三座大山,其中因炎黃古族的先世、炎黃古帝及其後裔在這一帶的活動而名揚後世的神山聖地很多,如:
第一座是崇吾之山(今寧夏中衛香山)。該山是“帝之搏獸之丘”,這裏的“帝”通指炎帝、黃帝,“搏獸”指狩獵。崇吾山是炎帝、黃帝采集和狩獵的神山。炎帝、黃帝並稱為中華始祖,距今6000年~5500年。
第三座是不周之山(今甘肅天祝烏鞘嶺)。該山因共工與顓頊爭帝怒而觸之名揚後世。《山海經·海內經》載:“炎帝之妻,赤水之子,聽沃生炎居,炎居生節並,節並生戲器,戲器生祝融,祝融降處於江水,生共工。”赤水為昆侖所出諸水之一,這裏是炎帝族係的原居地,共工是炎帝後裔。《淮南子·天文訓》載:“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共工、顓頊均屬傳說中的三皇五帝之列。不周之山在河西走廊東端,是共工與顓頊爭帝的戰場,也是共工與顓頊族係的故鄉。
第四座是峚山(今甘肅張掖市祁連山冷龍嶺)。該山盛產珍品奇物,是供應黃帝飲食的寶山,黃帝祭祀天地鬼神的供品也采自此山。峚山“丹水出焉,西流注於稷澤”。 丹水即今流經張掖市的山丹河。 稷澤,郭璞注說:後稷神所憑,因名雲。《海內西經》載:後稷之葬,山水環之。在氐國西。《國語·魯語》載: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殖百穀百蔬。夏之興也,周棄繼之,故祀以為稷。《左傳·昭公二十九年》載:“有烈山氏之子,曰柱,為稷,自夏以上祀之;周棄亦為稷,自商以來祀之。”夏朝之前原始農業的鼻祖名叫“柱”,因其最早掌握了種植糜子(稷)等農作物的技術,被選拔為管理農業的“稷”官。“柱”死後,他被尊為農神“稷”享受祭祀。夏朝之前,祭祀的農神“稷”是烈山氏族係的“柱”。其後,周人先祖“棄”也被選拔為管理農業的“稷”官。“棄”死後,也被尊為農神“稷”享受祭祀。商朝以後,祭祀的農神“稷”是周氏族的先祖“棄”。 烈山氏族係的農神“稷”( “柱”)葬於山丹河尾流注入的湖泊之濱,故此湖泊因人得名叫做“稷澤”,“ 稷澤”即今張掖市西北的古代湖泊。 烈山氏是中華民族的始祖之一,是刀耕火種時期的古族,開創了早期的原始農業。炎帝亦稱赤帝、烈山氏、神農氏。峚山西距昆侖之丘一千六百二十裏,依簡牘換算,約664公裏。昆侖之丘為赤水所出,這應與炎帝又稱赤帝有關;烈山氏族係的農神“稷”(“柱”)葬於今張掖市西北的古代湖泊,這與炎帝稱烈山氏有關;炎帝又稱神農氏,這與烈山氏首創的早期原始農業有關。由此可知,河西走廊是夏朝之前的原始農業發祥地,也是烈山氏、炎帝族係的早期發祥地。
第五座是鍾山(今甘肅肅南縣祁連山)。鍾山是燭龍之子鼓居住的地方。鼓與欽“殺葆江於昆侖之陽”,“帝”乃殺鼓與欽於鍾山之東。袁珂注說,這裏的“帝”指黃帝。由此可知,黃帝族群活動、爭戰於河西走廊。
第七座是槐江之山(嘉峪關祁連山西部)。該山“實惟帝之平圃”,亦即“黃帝之花園”,這裏是黃帝族係的樂園。
第八座是昆侖之丘(敦煌南麵的祁連山)。昆侖之丘“實惟帝之下都”, 袁珂說此處的“帝”即黃帝。《穆天子傳》載:“天子升於昆侖之丘,以觀黃帝之宮。”這就是說,昆侖之丘是黃帝都城的所在地。
第十座是蠃母之山(新疆羅布泊南阿爾金山)。該山“神長乘司之”。 郝懿行說:“《水經注》雲:‘禹西至洮水之上,見長人受黑玉。’疑即此神。”袁珂說:“黑玉”下當有“書”字。大禹活動於洮水之上,說明洮水流域五帝時代就是大禹族群的活動範圍。
第十二座是玉山(若羌縣東阿爾金山段)。玉山為西王母所居。《大荒西經》載:西海之南,流沙之濱,赤水之後,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侖之丘,有神,人麵虎身,有文有尾,皆白,處之。其下有弱水之淵環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輒然。有人,戴勝,虎齒,有豹尾,穴處,名曰西王母。《山海經?大荒西經》載:“西北海之外,赤水之東,有長脛之國。有西周之國,姬姓,食穀。有人方耕,名曰叔均。帝俊生後稷,稷降以百穀。稷之弟曰台璽,生叔均。叔均是代其父及稷播百穀,始作耕。有赤國妻氏。有雙山。”關於赤水所出,《山海經?西山經》說:“西南四百裏,曰昆侖之丘,……河水出焉,而南流東注於無達。赤水出焉,而東南流注於氾天之水。洋水出焉,而西南流注於醜塗之水。黑水出焉,而四流於大杅。”這就是說,赤水與河水、洋水、黑水同出於昆侖之丘。西周之國在赤水之東,也即在昆侖之丘的毗鄰地區。這就是說,西王母之國與西周之國同在昆侖之丘地區。《今本竹書記年疏證》載:帝舜有虞氏“九年,西王母來朝。”“西王母之來朝,獻白環、玉玦。”《史記·周本紀》載:“穆王十七年,西巡狩,見西王母”。以上記載說明,西王母國、西周之國從五帝至夏商周時代一直活動在昆侖之丘所在的青藏高原地區。
第十三座是軒轅之丘(新疆若羌縣東阿爾金山段)。軒轅之丘是軒轅黃帝的居地。郭璞注說:“黃帝居此丘,娶西陵氏女,因號軒轅丘。”
第十五座是長留之山(若羌縣阿爾金山段)。長留之山是“神白帝少昊居之”。少昊是黃帝長子。《帝王世紀》載:“少昊帝名摯,字青陽,姬姓也。母曰女節。黃帝時有大星如虹,下流華渚。女節夢接意感,生少昊,是為玄囂。”少昊已被尊為“神白帝”享受祭祀,此時活動於青藏高原阿爾金山段的已是黃帝之子少昊族係的後裔了。
第二十座是騩山(新疆民豐縣南麵的阿爾金山)。騩山“神耆童居之”。《山海經·大荒西經》載:大荒之中,有山名日月山,天樞也……顓頊生老童,老童生重及黎,帝令重獻上天,令黎邛下地,下地是生噎,處於西極,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史記·五帝本紀》載:帝顓頊高陽者,黃帝之孫而昌意之子也。郭璞注說:“耆童,老童,顓頊之子。”耆童即老童,顓頊之子。耆童已作為神靈被供奉祭祀,此時此地的供奉者必是黃帝、昌意、顓頊、老童族係的後裔。
第二十一座是天山(新疆和田縣昆侖山段)。天山“有神焉……,渾敦無麵目,是識歌舞,實為帝江也。”畢沅注說:江讀如鴻,春秋傳雲:帝鴻氏有不才子,天下謂之渾沌。此雲帝江,猶言帝江氏子也。袁珂注說:《左傳·文公十八年》杜預注:帝鴻,黃帝。《莊子·應帝王》載:“中央之帝為渾沌。”這正與黃帝在“五方帝”中為中央天帝符,以知此經帝江即帝鴻亦即黃帝也。這裏將黃帝作為“神”供奉,可知此時活動於此地的必為黃帝族係後裔。
從《山海經·西次三經》的記載地域看,《西次三經》凡二十三山,其中有11座大山都留下了炎帝、黃帝及其先祖時代的蹤跡、史事及深遠影響。這11座大山分布在西起今新疆昆侖山脈西段、阿爾金山,中經青海、甘肅祁連山脈,沿河西走廊,東達黃河之濱的寧夏香山,綿延近3000公裏。以上說明,《山海經》中的炎帝、黃帝及其先祖最早活動在青藏高原。
從《山海經·西次三經》的記載內容看,炎帝、黃帝及其先祖史跡,基本集中在《西次三經》,其中以黃帝史跡最多。《帝王世紀》將 “伏羲、神農、黃帝”列為三皇 。此外,還有一些內容反映在《大荒西經》及《北山經》。《大荒西經》說“女媧之腸”化為十神,處栗廣之野。《春秋世譜》說“華胥生男子為伏羲,生女子為女媧”。《北山經》記載“炎帝”少女溺而不返事,炎帝即神農氏。《春秋緯運鬥樞》將“伏羲、女媧、神農”列為三皇 。以上記載亦說明,伏羲、女媧、炎帝、黃帝及其先祖的早期活動集中在青藏高原。
在《北山經·北次三經》首山太行山分支發鳩之山的史跡中,記載了炎帝之少女“女娃遊於東海,溺而不返”的故事,這可能印證著太行山以東就是大海的那段地史地貌。隨著東南地區海浸海退的結束,炎黃族係後裔中的一部分陸續走出青藏高原,沿江河穀地逐步遷徙到華夏東南大陸,這些史跡基本反映在除《西山經·西次三經》以外的其他各經中,在時間上基本屬於堯、舜、禹及夏、商、周時代。
綜上所述,早期人類的繁衍生息及其文化的發源,都出現在最早露出海麵且適宜人類生存的青藏高原。青藏高原就是華夏人類先祖繁衍生息的最早落腳處,也是炎黃文化的最早發祥地。
《山海經》記載的後稷與帝堯葬所
三皇五帝時代是指以三皇五帝為代表的那個漫長的原始社會,不是單指後世流傳的燧人、伏羲、神農、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之類互相接替的若幹古帝王。三皇五帝的遺跡,即便是同一個族群的帝王,同名號的帝王遺跡各地多有。帝王名號雖同,人卻非一,或是先祖遺跡,或是後裔遺跡,或是祭祀遺跡。以帝嚳為例,《春秋命曆序》載:“帝嚳,即高辛氏,傳10世,400歲。”在高辛氏400年的發展曆史中,其族係活動不會固守於一地,帝嚳也不會隻是10個。所以,自《漢書?地理誌》以來,許多文獻記載的山西平陽、山東鄄城、曹州、河北唐縣、湖南攸縣等地都有堯都、堯塚、堯跡,都有蹤跡可尋,這是正常的,不是僅此一家,別無分店。三皇五帝族係的最早史跡,多見於先秦文獻記載,多發生在西北地區。
《山海經》時代三皇係列的後稷陵墓在河西走廊西部。後稷葬所有道裏記載的見於《西山經》西次三經者有三:第一,後稷葬所在峚山所出的丹水之尾:“又西北四百二十裏,曰峚山……丹水出焉,西流注於稷澤”。 郭璞注說:“後稷神所憑,因名雲”,故稷澤即後稷葬所。峚山東距崇吾之山約447公裏,在今甘肅河西走廊永昌至山丹南麵祁連山冷龍嶺,丹水即今張掖山丹河,屬黑河支流,黑河向北注入內蒙古額濟納旗西居延海。稷澤在古山丹河尾流西注的古代湖泊。第二,在槐江之山可以西望後稷葬所:“又西三百二十裏,曰槐江之山……西望大澤,後稷所潛也”。 大澤即後稷葬所稷澤。 槐江之山東距崇吾之山約824公裏,在嘉峪關市南麵肅南縣祁連山西部,可以西望稷澤。第三,後稷葬所在樂遊之山所出的桃水之尾:“又西三百七十裏,曰樂遊之山。桃水出焉,西流注於稷澤”。 樂遊之山東距崇吾之山約1141公裏,在敦煌南麵的祁連山西段。桃水即今嘉峪關市討賴河,討賴河屬黑河水係,與黑河合而西流注入西居延海。由上可見,後稷葬所一是在丹水尾流西入的稷澤,二是在桃水尾流西入的稷澤,以今水道對應言之,山丹河(丹水)、討賴河(桃水)都是黑河支流,兩河合入黑河後西流注入今額濟納旗西居延海,這與後稷葬所位於丹水、桃水尾流注入的稷澤完全相合。槐江之山即今嘉峪關市南祁連山西段,站在此山西望額濟納旗古居延海稷澤與“西望大澤,後稷所潛也”完全相合。由此可證,《海內經》後稷葬所的都廣之野在今河西走廊額濟納旗,這裏應是最早的原始農業發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