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腰椎和椎間盤的解剖和生理(三)(2 / 3)

七、髂腰韌帶

髂腰韌帶係連接腰4~5和髂骨的韌帶,通常可分為上、下兩束。上束起自第4橫突尖,其韌帶纖維斜向外下方,向後側止於髂骨脊,形成較薄層筋膜;下束較肥厚的堅韌韌帶,起自第5腰椎橫突,纖維斜向下外方,呈弓形,止於髂脊內唇。

八、骶髂韌帶

骶髂韌帶分為骶髂前韌帶、骶髂後短韌帶和骶髂骨間韌帶。

(一)骶髂前韌帶

韌帶纖維束寬闊而薄,起自骶骨骨盆麵,側麵抵於髂骨關節溝,其位置在骶髂關節前麵。

(二)骶髂後短韌帶

位於骶髂關節的盆麵。起自髂骨粗隆,髂骨耳狀關節麵和髂後上棘,斜向髂內,止於骶外側和骶關節脊。其淺層纖維為骶髂後長韌帶,起於髂後上棘,抵於骶2~4關節突。外側與骶結節韌帶相連,內側與腰背筋膜相連。

(三)骶髂骨間韌帶

該韌帶是被骶髂後韌帶覆蓋的堅韌纖維束。連結髂骨粗隆與骶骨粗隆之間,纖維較短,其間相互交錯。

九、骶尾部韌帶

由骶尾前韌帶、後深、淺韌帶和骶尾側韌帶組成。骶尾前韌帶為前縱韌帶向下方延伸部,骶後深韌帶為後縱韌帶的延伸部,骶尾後淺韌帶為棘上韌帶延伸部。

第四節 腰椎椎管

腰椎椎管是由各椎節的椎孔連接縱貫整個脊柱的管狀通道,在前麵已經作過初步描述。腰椎管在不同節段水平橫截麵上,形態明顯不同。腰1~2節段水平呈卵圓形,腰3~4為三角形,腰4~5或腰5為三葉形,這些不同形態取決於各椎節椎孔所特有的形態。

一、椎管界限解剖構造

前部為椎體、椎間盤纖維環後部及後縱韌帶;後部為椎板、棘突基底及椎板間的黃韌帶;兩側為椎弓根,外後方為兩側的關節突關節。

二、椎管的徑線

通常將椎管劃為矢狀徑和橫徑。矢狀徑即指正中矢狀徑,又稱前後徑,解剖參照標誌為自椎體後緣中點至棘突基底點。在X線片上測量需要高清晰度的標準側位片,取椎體後緣中點至棘突基底與上下關節突的連線交點。由於多種骨影重疊,在X線片準確地測量有一定難度。正常條件下,腰椎管矢狀徑平均值為13~20mm。橫徑是指椎管橫向距,因兩側由椎弓根構成,故橫徑又稱椎弓根間距。兩側椎弓內麵連線距離的正常範圍為20~30mm。腰椎各椎節的椎管矢狀徑和橫徑變化相一致,但第5腰椎橫徑大於矢狀徑。

腰椎椎管的大小取決於椎管矢狀徑和橫徑,而矢狀徑比橫徑更為重要,直接影響椎管截麵積。近年對椎管解剖學研究中,有人將腰椎管分成若幹區,以便於臨床診斷和治療椎管內某些病變。

(一)中央區

椎管中央部分,係硬膜囊所在部位。

(二)側區

位於椎管兩側對稱區,在整個腰椎都存在,下腰椎更為明顯。該區相當於椎管內側隱窩。側區前界為椎體和椎間盤的後外線,後部為關節突關節和黃韌帶,外側為椎弓根,內側為硬膜囊外側。

(三)後區

即椎管的後部,呈三角形,前為硬膜囊,兩側為椎板和黃韌帶,其間充盈脂肪和靜脈叢。

腰椎椎管的任何解剖結構發育異常、退行性變或其他炎性改變,引起椎管形態、容積的變化都可能造成臨床發病。

第五節 腰椎的血供

腰椎的血供係統分為腰椎動脈和靜脈兩部分。

一、腰椎的動脈係統

腰椎血供主要來自腰椎的動脈。腰1~4由腰動脈供血,腰5由髂腰動脈的腰支或骶中動脈供血。由腹主動脈後壁發出,沿椎體中部,分別向後外側走行,並不斷發出垂直小支進入椎體。共5對腰動脈,其中4對腰動脈來自腹主動脈,最下一對腰動脈來自骶正中動脈。腰動脈行至椎間孔處先後再發出脊椎前支、橫突支和背側支共3組分支,逐漸形成椎管內外血管網。

椎管外血管網包括前組和後組。前組由橫突前支即橫突前動脈形成,血管較粗大,還可發出較多分支,有些交通支與相鄰橫突前動脈吻合;椎管外血管網的後組,由背側支的關節間動脈及上下關節動脈組成,關節間動脈繞過椎弓根峽部向後方延伸,於椎板和肌筋膜之間,再向中線行走,並不斷發出許多小分支至肌肉,最後分布於椎板間韌帶及棘突。

椎管內血管網,包括脊前支和脊後支。脊前支分出小支至神經根後經椎間孔前線入椎管內,即分出升支和降支,並在中央部彙合。相鄰脊前支、降支彼此吻合形成縱形血管網。脊後支呈網狀分布於椎板和黃韌帶的內側,穿入椎板,以細小支穿行於硬膜外脂肪層,與硬膜動脈叢相吻合。

研究表明,腰椎椎體的營養動脈的中央支數目較少,由椎體前外側麵進入者有1~3支,由背側進入為1~2支,為椎體主要營養血管。中央支在椎體中1/3平麵,主幹向椎體中心直行並分些小支,其末端彎曲,呈樹枝狀,伸向椎體上下端。周圍支較短,主要向椎體上下延伸,大部分布於椎體周圍骨質。椎弓的營養血管細而少。

二、腰椎的靜脈係統

腰椎的靜脈係統非常豐富,可分椎管內和椎管外兩個靜脈叢,而這些靜脈叢與其他鄰近結構又有廣泛的交通。椎管內靜脈叢主要由4條縱形靜脈組成。位於硬膜外的前外方對稱2條,稱前縱竇;另外有2條彙於硬膜外後外方,稱椎靜脈網,由細小的編織成網的小靜脈組成。前縱竇緊貼於後縱韌帶和椎間盤,兩個前縱竇之間又有環行橫支吻合。

椎管內靜脈係統缺乏靜脈瓣,或發育不全,但尚能接受盆腔和腹腔血流,最後回流到下腔靜脈或髂總靜脈,因此構成體循環的一部分。

椎管外靜脈叢環繞脊柱周圍,並通過椎間靜脈與椎內靜脈叢相互溝通,並且還與每個椎節的體壁靜脈,如肋間靜脈和腰靜脈等連接。

近年研究表明,椎管內硬膜外靜脈係統除縱向靜脈,還有連接其間的橫向靜脈、前內和前外靜脈,在椎間孔上、下通過短的前部橫靜脈相連。

第六節 腰椎椎管內結構

椎管作為一個整體,容納脊髓及其被膜、被膜間腦脊液,以及其間疏鬆結締組織、脂肪和靜脈叢。腰椎椎管位於椎管的下端,與上端的頸椎和胸椎椎管內容有很大區別。

腰椎椎管內包括脊髓下端、圓錐、馬尾神經根、神經根始部、硬膜、蛛網膜、軟脊膜和腦脊液。椎管的形態和容積,恰好容納其內容物並有一定範圍的活動。

脊髓位於椎管中央部,呈圓錐狀,前後略扁,左右較寬。全脊髓有兩個膨大:自頸3至胸2,相當於頸5~7節段,即頸膨大;胸9至脊髓末端相當於胸11~12節段,為腰膨大。在胚胎發育初期脊柱與脊髓等長,待第4個月後開始,脊柱發育遠快於脊髓,以致發育成熟後脊柱與脊髓關係不相對應。

腰膨大以下脊髓逐漸尖細,形成脊髓圓錐,圓錐下端為一細長的條索狀絲,即終絲。終絲下降至骶管止於第2尾椎體的背麵。

圓錐位於腰1或腰1~2椎間水平,其近端為連接圓錐的脊髓下端。自該處起集中了尚未走出椎間孔的腰、骶和尾神經,在椎管內向下不斷發出,各神經均圍繞著終絲即形成馬尾神經。馬尾神經由包括背根和腹根的有髓鞘神經纖維組成。

脊髓表麵有6條縱溝,以前正中溝最深,約3mm。在脊髓的後外側為後外側溝,是脊神經後根根絲穿入處,前外側為前外側溝,為脊神經前根根絲穿出處。除腰髓外,後正中溝和後外側溝之間尚有一後正中裂,為薄束和楔束間的分界溝。

成年人脊髓的下端終於第1腰椎下緣。為了便於定位,找出脊髓節段和椎節的以下關係:通常頸1~3脊髓節段與椎節相一致,頸4~8減2即椎節節段,胸髓節段減2,腰髓節段相當於第10~12胸椎棘突,第11胸椎節段與第3腰髓對應,5個骶節和1個尾節相當於第11胸椎與第1腰椎棘突之間,第12胸椎棘突與第1骶髓對應。

第七節 腰骶神經根

確切的腰骶神經根概念應是自硬膜囊發出至後根節的一段,又將此段神經根稱為根神經,位於椎間孔部分的脊神經稱為混合性根神經。

一、脊神經根

人體脊神經共有31對,其中頸神經8對,胸神經12對,腰神經5對,骶神經5對和尾神經1對。每一脊神經都由前根(運動)和後根(感覺)所構成。兩根在脊髓同一節段相連,並於椎間孔附近彙成一個幹,即脊神經。

(一)後根

脊神經後根,又稱背側根,以排列成行的根絲附著於脊髓的後外側溝。後根粗大,3倍於前根。後根纖維約100萬餘根。纖維可有鞘,也可無鞘。粗大有鞘纖維為來自肌肉和肌腱內的觸、壓覺感受器傳入纖維;細小的無鞘纖維為冷熱、痛覺感受器傳入纖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