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千嶂裏,長煙落日(1 / 1)

——我與長城的那些事(代後記)

大約是從2002年初起,我真正開始迷戀長城。這不是一時的衝動,而是深藏內心深處多年一種願望的迸發,從此一發而不可收。走長城,看長城,寫長城成為我後半生的主要生活內容。

從最初手捧相機在長城沿線東遊西逛,在城牆內外上躥下跳、自娛自樂,到沉靜下來探討長城的建築藝術、美學內涵,思考長城的地理曆史以及它所蘊含的民族演繹問題,再到深入長城沿線各民族老百姓的真實生活當中,在萬裏旅途上,在持續多年的時間裏,我對長城的認知,經曆了一個由感性到理性的蛻變。

暫時停下行走的腳步,靜下心來梳理一下自己的長城心路,是很有必要的。我對長城的感慨與讚美,溢於言表,已全然不顧我個人的能力是否可以駕馭這種表達和寫作。這種狀態和心態,也能夠從我陸續寫出來的文字中反映出來。

《曾經滄海》是我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它嚐試著以長城為背景,刻畫一群現代城市中青年人的生活態度和奮鬥理想。對於一個基本不看小說的人,拿起筆就敢寫小說,而且洋洋灑灑寫了二十萬字的所謂長篇。有人說我瘋了,我也覺得自己瘋了。那是因為初次接觸長城之後所呈現的躁動心態,也是出於對長城初始的熱愛與崇敬,以及對日後將要持續的行走與探索的熱望。盡管很膚淺,它仍然被出版社相中了。

《長城古韻》是我的第二本以長城為題材的圖文遊記散文集。對於已經走過的長城,在驚喜之餘,我迫不及待地要將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與眾人分享,圖文並茂地向人們展示一個古老、原始、滄桑、博大的長城。那時候,我有一種難以抑製、難以言狀的興奮,我希望人們也能和我一樣的興奮,一樣的衝動。

《古牆——中國長城與民族融合》是第三本長城書稿,在這本書稿中,我試著以一種論述文的手法,探討長城與民族發展曆史的關係。因為,長城的建設是因民族矛盾而起,最後也停止在民族戰爭之中。長城見證了中華民族發展曆程中的刀光劍影和血雨腥風,長城的曆史功用衰亡以及它的藝術審美增長的雙向演進結局,顯示了它獨特、持久的生命力,具有濃厚的民族色彩。

到了《帝國長城尋蹤》,我已經對自己的文字充滿了信心與愜意。六年多的間斷行走,行必走長城,言必稱長城,我與長城成了真誠的朋友,對話的範圍多了起來。我從東到西選取了我曾經曆過的萬裏長城中若幹有代表性的城堡與關隘、曆史事件和曆史人物,以曆史地理散文的形式,告訴人們一個真實的長城和有關長城的曆史文化。我欣喜地看到,這本書稿得到了長城愛好者、尤其是西北民眾的喜愛,並因此得以再版。

我不是長城考古專業人士,因此,我沒有像很多長城愛好者那樣,沿著長城的每一個步階探索行走,仿佛要從它的每一寸石縫中摳出千年的曆史沉積;我也不是專業作家,我對長城所有的溢美或責難之詞,隻是出於自身的感悟,反映了我個人的價值取向。終於有一天,我從感性回到了理性,從曆史回到了地理,它也就是長城邊的社會。這是一個最為現實的話題,因為它關乎新時代的社會發展進程,關乎社會的和諧與進步,關乎社會的公平與正義。如果說一部長城的曆史是充滿了戰火硝煙和民族苦難的曆史,那麼,在已經天翻地覆的今天,長城邊的社會不應再有苦難和不公,它也應該與九州大地一樣,享有太平盛世的光景。

然而,現實並不如我們想象的那樣簡單與樂觀。如果不是身臨其境,很多人無法知道長城邊的社會具有一番什麼樣與眾不同的景象。作為一個長城愛好者,我覺得自己有責任站在時代的高處,將手中的鏡頭和筆、將我們的目光,在飽覽長城的雄渾壯觀之餘,轉向長城邊的中國。

誠然,一個真正的長城愛好者,應該關心與熱愛長城的全部,包括它的內涵與外延。除了它的建築美學、曆史文化、民族矛盾、文物保護等大眾話題外,長城邊社會的生存與發展,同樣不能忽略。因為,這是長城曆史和社會的延續,是一個在追求共同富裕時代的進程中不可遺忘的社會群體與地域,它理應屬於長城研究的範疇。

於是,我便再次以自己的圖文告訴人們一個《長城邊的中國》。

2011.12於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