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北伐戰爭(1)(1 / 2)

在戰爭暴力與弱肉強食的競爭麵前,中國人不再像原來那樣溫順,不再進行田園詩式的文明,不再中庸,不再溫良恭儉讓,而是選擇走暴力,走極端,於是,破壞遠遠大於建設。當所有道路都插著“此路不通”的路標時,人們隻能鋌而走險,用感性代替理性,以暴力對抗壓迫,以革命反擊反動。

辛亥革命後的孫中山

從1912年到1927年,一直是北洋軍閥在朝,國民黨在野,那麼這段時間國民黨創始人孫中山在忙什麼呢?讓我們從辛亥革命結束後說起。

1913年宋教仁遇刺後孫中山發動“二次革命”(詳見前文《八十三天屋裏皇帝袁世凱》),失敗後去了日本。在日本期間,宋慶齡成了孫中山的工作助手,她被孫中山的人格魅力感染,於是二人相戀了。可是宋慶齡的父親宋嘉樹不同意,宋慶齡抗爭,非要嫁給孫中山,宋嘉樹就把宋慶齡軟禁在家。被軟禁在家裏的宋慶齡在女傭的幫助下跳窗而逃,去了東京找孫中山,並於10月25日跟孫中山結婚。宋嘉樹發現女兒逃走後,帶著妻子追到了東京,以女兒“少不更事,未征得雙親同意”為由要求解除婚約,卻遭到了孫中山和宋慶齡的拒絕,氣憤已極的宋嘉樹當即與孫中山絕交,並和宋慶齡斷絕了父女關係。之後,宋嘉樹再不參加孫中山的革命活動,且身體越來越壞,不到三年就離開了人世。宋慶齡晚年回憶這段往事時說:我愛父親,也愛孫文,今天想起來還難過,心中十分沉痛。

1916年袁世凱稱帝,不久,孫中山回國。1917年,由於國務總理段祺瑞拒絕恢複《臨時約法》,孫中山發起“護法運動”,在廣州建立護法軍政府,就任陸海軍大元帥,與段祺瑞政府對峙。1918年,由於受桂係軍閥排擠,孫中山被迫辭去大元帥職務,離開廣州,繼續漂泊。

1920年10月,國民黨黨員陳炯明統一廣東,請孫中山回廣東,孫中山於是結束漂泊生涯,來到廣東。現在一提陳炯明,大家的第一印象就是他背叛了中山先生,背叛了革命。而事實上,陳炯明和那些隻知道擴充自己地盤的軍閥不同,他有自己的政治理想,他是中國最早比較蘇聯社會主義政體和美國聯邦共和政體的政治人物,在當時這兩個國家不像後來那麼強大,而陳炯明卻覺得這兩個國家最有前途,開始了對他們政體的研究,這是相當可貴的。他一方麵推崇社會主義,為俄國十月革命的成功而歡欣鼓舞,甚至給列寧寫信;另一方麵他又堅決反對某一階級專政,他認為按美國的聯邦製來統一中國更符合中國國情,也就是他一直所倡導的“聯省自治”。矛盾嗎?不矛盾,政治本來就是複雜的。

孫中山是典型的理想主義者,在他看來,隻要是正義的事就要做,總覺得正義能戰勝邪惡,因此很少去考慮實力對比問題,所以他多次要求粵軍西征,掃滅當初在護法運動時掣肘的廣西桂係軍閥。陳炯明並沒有聽從孫中山的調遣,弄得孫中山很窩火,卻也無可奈何。

1920年11月10日孫中山在上海的軍政府辦事處下令任命陳炯明為廣東省長,兼粵軍總司令,統一軍政。1921年5月孫中山在廣州就任大總統。

陳炯明主張“聯省自治”,孫中山主張武力統一中國,因為孫中山此前吃夠了沒有武力的虧,因此20年代的孫中山再也不溫和了,而是更喜歡用武力來解決問題。可陳炯明認為:自己就一個廣東,拿什麼去統一中國?兩人的矛盾不可避免地越來越大。

自從1895年投身革命,到現在27年了,革命尚未成功,且連一塊自己的根據地都沒有,孫中山的心理發生了很大變化。由於常年奔波,孫中山的身體也已大不如前,他可能已經預感到上蒼留給他的時間不多了,他迫切希望在有生之年贏得革命成功,於是,就有了許多急進之舉。

麵對孫中山的急進,陳炯明並沒有理智地向孫中山剖析廣東無力北伐的事實,在孫中山因其無法籌措到北伐軍費而將其罷免後,陳炯明選擇了背叛。

1922年5月20日,陳炯明的部下葉舉率領60多營粵軍突然開入省城,陳炯明與孫中山徹底撕破了臉。最終陳炯明的部隊向孫中山所在的粵秀樓發起進攻,有人高呼:“打死孫文!打死孫文!”宋慶齡認為自己若同孫中山一起行動容易拖累孫中山,便主動留下掩護孫中山撤退。孫中山在日後的抗日名將薛嶽的保護下安全撤到永豐艦(日後的中山艦)上,而葉挺則在粵軍即將攻入粵秀樓的時候往地上撒錢,粵軍紛紛撿錢的時候他就保護宋慶齡脫險了。在永豐艦上堅決保護孫中山,與粵軍作戰的正是蔣介石。這一天是1922年6月16日,史稱“六一六兵變”。當然,由於實力懸殊,孫中山被陳炯明打得大敗。

陳炯明背叛孫中山,對孫中山發起進攻,為其人生重大敗筆,抗日名將李宗仁說:“陳氏(陳炯明)最大的錯誤,在於其為人有欠光明磊落,他身為革命黨員,受中山厚托,攬軍政大權於一身,如以中山計劃為不可行,大可剴切陳詞,力辨此計劃的非計。如中山不納,也大可潔身引退,以見一己的坦誠無私。做一個革命黨人,原應以國家民族為重,不能盲從領袖,而陳炯明……到了最後關頭,竟至唆使部曲叛變,不論公誼私交,陳氏都不應出此下策,淪為叛逆,實不可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