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之前,亞洲國家除了日本以外,其他的國家海上力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在整個世界行列中也根本排不上號。 WwWCOM
但是在整合了全亞洲的海上力量之後,中華帝國的海軍竟然也在短短的幾個月至一年內一躍過了英國海軍,在軍艦數量,艦隊總噸位上過了英國皇家海軍,成為了世界第一。
不過這個世界第一之中包含著很多的水份,其中軍艦的數量依舊不多,勉強的能夠稱之為世界前列,主要還是整合了百噸級別以上的船隻,對於那些其他國家,中國人可就沒那麼好話了,碼頭上所有的百噸級別以上的船隻,通通征收,然後配上中國的指揮,朝鮮、越南的監工,日本等其他國家的苦力,就這樣,中國海軍在短時間內迅的將這些船隻重新的動了起來。
若是單一的一艘船隻擺在哪裏,並不能讓人感覺到什麼,可是當成千上萬艘船彙聚在一起,這個時候,誰也不敢再去忽視中華帝國的海上運輸力量了。
加上日本先前比較重視海軍,海軍工業方麵也還是比較不錯的,況且之前雖然殲滅了數百艘日本運輸船,可那並不是日本的全部,事實上也隻是日本的一半左右。
一個四麵環海的國家,想要跟外界聯絡也隻能依靠運輸艦,加上日本人也曾經數次謀劃侵吞朝鮮,中國的東北等地,然後將那裏的資源運回日本,所以船少了是絕對不行的。
就這樣,日本的船隻直接被納入中國海軍,這是直接沒收,而不是征用。日本的造船廠也早就恢複了生產製造,他們得到了大量從中國運來的鋼鐵原料,造船廠得以全力開工,而日本人在造船方麵也是比較有優勢的。
一方麵拉攏日本船舶業的技術人員,一方麵又對那些不聽話的人狠狠的教訓,甚至是處死。而日本人欺軟怕硬的特性在這個時候也更是完美的表現了出來,所以日本人在製造船隻的度上麵雖然不如中國的造船廠,但是質量也並不算低,而且度也不算太慢。
這還是日本人沒有采用分段建造法的結果,而中國方麵也沒有打算將這種先進的方法教給日本人。
這樣一來,日本原本有九座規模稍大一些的造船廠,其中更是以長崎等地為核心,不過其中有資格建造軍艦的也就隻有四座造船廠,其他的大多數都是負責建造一些民用船隻,或者是大噸位的貨船。
後來中國方麵將這些資源經過整合,最終在日本重新開設了六座造船廠,這六座造船廠並不製造戰艦,而是專門來製造登6艦,再加上本土的海城造船廠,中國在短時間內便擁有了七座專用於製造運輸等軍艦的船廠,而原本運力不足的缺點,也很快的在這六座造船廠開工之後,瞬間消散殆盡。
不僅僅隻是如此,東南亞等國也有一些規模的造船廠,不過因為長期殖民等問題,殖民國對他們的搜刮欺壓,結果導致這些國家的造船業很是落後,最終經過整合,也隻是在越南和新加坡建造了兩個造船工廠,不過這些船都是以軍用運輸,民用船隻為主。
至於軍艦,目前能夠製造軍艦的一共有三座造船廠,位於旅順的造船廠目前已經主攻航母,船廠內現有的船塢也全部完成了改造,一次性可以建造三艘航母以及三艘其他的護衛艦船。
原本屬於旅順造船廠的部分任務,則劃分到了上海造船廠,除此之外,馬尾造船廠也經過修繕之後再次開工,目前正在製造第一批軍艦。除此之外,位於青島的造船廠也正在加緊修建,預計年內就能開工建造。
在前期的大量準備中,人才方麵中國並不擔心,可以在刻意的準備下,每一個地方的每一個崗位,始終都保持著一名老師兩名學徒的編製,而一名學徒出師,就會立即補充一個新人過來。
加上流水線式的作業模式,這也使得人才的培養方麵便捷了許多,像船廠這種大型的重工企業,一般一個學徒隻需要一年的時間就能夠出師,然後第二年跟著部分老師傅參與一艘軍艦的建造,到了第三年的時候,他們就能夠單飛帶徒弟了。
就這還是因為現在流水線模式執行的還不夠透徹,放在後世,一名什麼都不會的學徒進廠以後,老人帶著兩三就能上手了,畢竟從頭到尾就那一個或者幾個步驟,熟悉個幾就沒問題了,充其量就是剛開始效率沒辦法保證,但是一個月之後,保證跟個老手似的那麼熟練。
還是那句話,中國有的是人,根本不需要為工人的事情而愁,除此之外,中國的工資水平也相對較低,這是人口過剩的一個必然結果,而這種方式也能增加更多的工作崗位,很適合目前中國的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