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科技革命,又稱新科技革命,興起於20世紀40、50年代。它以原子能技術、航天技術和電子計算機的應用為代表,另外還包括人工合成材料、生物技術和遺傳工程等高新技術。它極大地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展,這一浪潮至今方興未艾。19世紀末20世紀初,科學理論的重大突破成為新科技革命的理論基礎。愛因斯坦相對論的提出和量子力學的誕生,在物質觀、時空觀、運動觀和方法論方麵,將人類對自然界的認識從宏觀世界引向微觀世界。原子物理學揭開了核裂變的奧秘,使人工利用原子能成為可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由於戰爭的需要,各國都集中物力、財力和人力,研究威力巨大的新式武器。戰後,蘇、美、英等國為了增強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加大科研方麵的投入,大力開發新產品,促使科研水平不斷提高。而戰後初期形成的控製論、信息論和係統論成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理論依據。
第三次科技革命具有不同於先前科技革命的明顯特征。首先,科學技術在推動生產力的發展方麵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科學技術直接轉化為生產力的速度加快。其次,科學和技術密切結合,相互促進,具有科學、技術、生產一體化的趨勢。第三,科學技術各個領域之間相互滲透和分化,在高度分化的基礎上又高度綜合。現代科技發展出現了兩種趨勢:一方麵,學科越來越多,分工越來越細,研究越來越深入;另一方麵,學科之間的聯係越來越緊密,科學研究朝著綜合的方向發展。
無論在廣度上還是在深度上,第三次科技革命對世界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
第一,它極大地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國民財富的增長。據統計,從18世紀以來,世界工業的年增長以1951年到1976年間的速度為最快。如果以1950年各國農業生產指數為100計算,那麼到1977年各主要西方國家的農業生產指數分別是:法國187,日本171,聯邦德國181,意大利170,美國181,日本248。可以說,當代資本主義經濟所取得的成就及其優勢地位,主要是通過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知識創新實現的。在新科技革命下,提高勞動生產率,主要通過生產技術的進步、勞動者素質和技能的不斷提高實現的。而電子計算機控製的自動化技術,使人的勞動從直接參加生產轉變為對生產過程的控製,這就要求勞動者必須具備相應的文化水平和科技水平,否則無法同現代化的生產資料相結合。新科技革命由於采用現代管理與決策理念,使勞動組織的管理日益科學化,對企業管理的“民主參與”也就應運而生。
第二,它促進了社會經濟結構和社會生活結構的變化。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國民經濟中的第三產業的比例上升,超過了第一、第二產業;產業結構中的技術密集型企業,信息產業逐漸興起。
人們的日常生活也發生變革。它所創造的大量新產品改變著人類的生活,甚至影響著人類的思想道德觀念。現代化通訊手段的出現,改變了人們交流信息的傳統方式,也在改變著傳統的人際交流方式。國際互聯網使人們觀察、認識外部世界的方式和方法也發生變化。
第三,它推動了國際經濟格局的調整,拉大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差距。科技在國際經濟競爭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新科技革命加速了生產和資本的國際化、一體化和集團化。隨著各國經濟的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經濟區域化趨勢加強,如以歐共體為中心的歐洲,以美國為中心的北美經濟一體化,以日本為中心的亞太經濟圈。這對發展中國家的地位越來越不利。西方七國1987年的經濟實力占世界的60%,而人口隻占12%。1950年,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國民生產總值相差23倍,1985年擴大為44倍,1990年更擴大為56倍,並且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隨著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發展,知識經濟已經初露端倪。為了增強自己的地位,科技立國、科技興國、科技強國日益成為許多國家的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