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王如此個性精煉的幾個大字何解呢?
佛曰,人生在世,債即是業,業也是緣。你隨緣就要消業,消業就得還債。
所以壽王是在十分委婉又故作深奧地提醒王將軍,這回我幫你搞定李林甫,你就欠下我的債。欠債還錢天經地義。作為債主,他有追索的權利,何時還要看心情。
比如這回,聽聞嶽家二娘子跟在後頭一同上路,李瑁就覺得自己心情非常不好。
壽王平時是不管這些糟心破事的,閑閑散散當個自在王爺,由著他親媽同李林甫折騰去吧。
可王忠嗣哥哥既然求到他跟前來了,在這件事裏,壽王單方麵認為王將軍純粹是個“求”字。
派人回來傳信,名義上講欲同他聯手壓製李林甫,可你人都貶到千裏之外了,半道被李林甫整得毫無還手之力,還能同我聯什麼手,完全就是靠我單方麵出力嘛!
在李瑁的概念裏,這都不算求,那算什麼?那“求”這個字已經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王將軍卻有不同看法,這麼明顯利益交換,王爺你都不懂嗎?這叫互惠,懂嗎?
別看圍繞在李瑁周邊的那群人搞得風生水起不亦樂乎,麵對這位王爺主子,他們卻誠惶誠恐,從來都摸不透這位的脾性,搞不清他的喜怒哀樂,琢磨不明白他到底在想些什麼。
李瑁留給他們的印象有一個詞可以形容——高深莫測。
其實這真是個誤會。
壽王爺和王將軍不就相處得很好嗎?見麵有說有笑,言談十分投機。
王將軍:……你確定?
王忠嗣給壽王的承諾非常實在,聽上去理所當然,可但凡有膽量答應下來,那都是要排除萬難的。正如夏日裏的冰冬日裏的暖,可望也難及,彌足珍貴。
——那就是在這場奪嫡之中保持中立,甭管日後他二哥三哥也好,無論哪位哥哥繼承大統,都力保他李瑁安然無虞,富貴榮華一生。
從這個要求點出發,李林甫的所作所為完全有違王爺的初衷。他痛下殺手搞死搞殘完全不留退路的做法,真是令壽王爺十分傷腦筋。
人說打狗看主人,狗咬了人,人家不也以為是他這個主人放出去的嗎?
於是,收到了王忠嗣的消息以後,壽王施施然去李中丞的府上晃了一圈。
當下人稟報,壽王大駕光臨之時,李林甫正被他那幾個花團錦簇的姨娘圍在中間,溫香軟玉在懷。一聽大吃一驚,繼而喜不自勝。
人嘛,都有趨利避害的天性,還有一說,無利不起早。
李瑛名正言順的太子之位,無冤無仇,李中丞又何必費神費力,一定要整掉他呢?
還不是因為太子忠王對自己成見太深,絕對不能待見。他們若順利登基,李中丞絕對沒有好果子吃。
他也是如一隻穩打穩紮的小蝸牛或者勤勤懇懇不願停歇不停往前爬的小烏龜一樣,一步一步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到了今天這個位置,誰不想光耀門楣?誰不想庇蔭子孫?
太子不能給他這個機會,沒關係,皇帝的兒子這麼多,他就親自選上一個,李中丞不僅要得了玄宗的霈澤,下一任帝王包括下一任太後他都要一並拿下。
隻可惜,李中丞看走了眼。
彼時,李瑁坐在他李府的正堂主位上,廢話不說,開口就玩得很深沉,“中丞哪,裴禦史的事咱們就掀過去啦……”
李林甫:“……”
幾個意思?
裴光庭一事,雖然因為武氏那個女人結尾收得不太漂亮,李林甫自問總體做得還算流暢,可聽王爺的口氣,怎麼有點秋後算賬的意思?
他還沒想明白,李瑁又接著來了一句,“忠嗣的事過了……”
李林甫:“……”
嘖!怎麼如此地不通透呢?李瑁不耐煩,又多說了幾個字,“這回沒討著好,把你的人都收了吧!”
李中丞迷惑地抬眼衝王爺望去,不能怪他無禮,實在是王爺的意思太高深,他隻用耳朵聽,完全參透不了其中深意。
李林甫瞧見壽王眯眼看著自己,眼神一點也不淩厲,表情似笑非笑,他雖然被王爺繞得腦子一團漿糊,不明其用意何在,但這個王爺精明伶俐他素來是知曉的。
李中丞心想,王爺隻怕有更周密的謀劃,我絕不能壞了王爺的大事。於是,俯首行禮,恭恭謹謹回道,“是!”
李瑁對他的態度比較滿意。可他轉念一想,自己動動嘴皮子,就把李林甫給降住了,這也太便宜王忠嗣了,壽王有點意猶未盡。
不得不說,後世對李林甫的評價有幾點比較統一
——口腹蜜劍,媚上欺下,排除異己。自己無真才實學,卻嫉才妒賢,讒害忠良。
李中丞諸多不是,罪大惡極,但有一條優點他還是能站住腳的——禦人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