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馬丁·路德與宗教改革(1 / 2)

在整個中世紀,德意誌國王和教皇之間的較量持續了百餘年,雙方互有勝負。正當教皇在為世俗權力爭奪得焦頭爛額的時候,一場轟轟烈烈的宗教改革運動又在德意誌的土地上興起了,這場運動的領導者就是16世紀著名的改革者、德意誌農民的兒子——馬丁·路德。

路德的準備

1483年11月3日,馬丁·路德出生在德意誌東部的一個偏僻小山村裏,他的父親是一個小場主,靠開煉鐵工廠養活全家老小。當時的德意誌地理位置優越,是整個歐洲的心髒,但是和其他西歐國家相比,它有著致命的弱點,那就是政治上四分五裂,諸侯國林立。此外,羅馬教廷派出的教士們在德意誌為非作歹,國家被他們折騰得烏煙瘴氣。教廷每年從德意誌搜刮的金錢比皇帝搜刮得要多20幾倍,德意誌成了教廷的“奶牛”。更讓人氣憤的是教士們利用各種偽造的聖物來詐騙農民的血汗錢,什麼“天使的羽毛”、“耶穌誕生時馬槽裏的稻草”都在德意誌各地大肆販賣。

在這種環境中成長起來的馬丁·路德目睹了教士腐敗糜爛的生活,他決心發動一場宗教改革,革除教會的陋習,整頓教會的風氣。從神學院畢業後,馬丁·路德沒有像親朋好友期待的那樣,進入大城市的教會撈個“肥差”,而是到雷爾福特聖奧古斯丁修道院當了一名普通的修道士。馬丁·路德在修道院裏刻苦鑽研神學,他潔身自好,品行端正。經過多年的修行,他在1508年成為了維登堡大學的神學教授。更高的地位並沒有抵消路德改革的決心,反而讓他切身地感受到了教皇和教會的奢侈無度,更加堅定了他進行宗教改革的決心。可要消除教會現行的弊端,就必須有一套自己的學說來指引改革的方向。經過仔細地思考,馬丁·路德創立了自己的宗教學說——因信稱義說。他認為一個人隻要靠個人虔誠的信仰就可以拯救靈魂,而與繁瑣的教會儀式無關。他的這一學說對於教皇來說簡直是晴天霹靂,從根本上就否定了教皇的權威。

反叛教會

馬丁·路德在理論上打造了自己武器的時候,一個偶然的事件徹底點燃了他的反抗之火。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1517年,教皇利奧十世想重修聖彼得大教堂,可錢從哪裏來呢?教皇大人看上了靠賄賂當選美因茲大主教的亞爾伯特教士。千萬別小看了這位主教,它不但是德意誌的七大選帝侯之一,還管轄有廣闊的教區,每年的稅收都是一個天文數字。亞爾伯特為了幫助教皇大人完成夙願,也為了還清自己當選前欠下的高利貸,他開始在德意誌大肆兜售“贖罪券”。“贖罪券”是教廷從老百姓手中榨取財富的一種東西,教士們宣稱不論犯下了什麼罪,哪怕是殺人、搶劫這樣的惡行,隻要購買了“贖罪券”,上帝就可以格外開恩赦免本人或其親屬的罪過。對於那些已經去世的人,隻要親人幫他購買了贖罪券,他們的靈魂就會被從地獄中拯救出來,這就是所謂的“錢幣叮當一聲響,靈魂立刻出煉獄。”亞爾伯特教士的所作所為很快就傳到了馬丁·路德的耳中,他氣憤不已,決定同教會徹底開戰。

1517年萬聖節前夕,馬丁·路德在維登堡的卡斯爾教堂大門上張貼了一張署名的《九十五條論綱》。這篇文章痛斥“贖罪券”製度的種種罪惡,提出了“信仰耶穌即可得救”的口號,反對用金錢來贖罪的荒謬行為。馬丁·路德在文章中寫道:“任何一個基督教徒,隻要自己虔誠懺悔,即便不購買‘贖罪券’,同樣能夠獲得上帝的赦免。當錢幣扔在錢櫃中叮當作響的時候,隻能增加貪婪和欲望。至於購買‘贖罪券’是否可以贖罪,這個完全以上帝的意誌為轉移。”整篇文章雖然是用拉丁文寫成的,但是很快就被人們翻譯成德文,並迅速傳遍了德意誌的每個角落,在老百姓中引起了強烈的共鳴。教皇利奧十世知道這件事後,深感權威受到了挑戰,就命令馬丁·路德到羅馬接受詢問。而當時的薩克森選侯腓特烈很同情馬丁·路德,在他的力保之下,教皇沒有立即對馬丁·路德下手。1519年,路德參加了在萊比錫舉行的宗教辯論會,他和天主教著名的神學者艾克展開了一場唇槍舌戰。任憑艾克如何恐嚇,馬丁·路德始終堅持自己的觀點,辯論雙方針鋒相對,不能達成一致意見,都憤憤地離開了會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