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3年3月17日,卡爾·馬克思的葬禮在倫敦的海格特公墓舉行。前來參加的隻有馬克思的三個孩子、管家琳蘅,以及馬克思的一些朋友。葬禮舉行前,容貌憔悴的恩格斯以沙啞的嗓音為自己的老戰友致了悼詞,這篇充滿感情和理性的悼詞後來被整理為著名的《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成了一段高尚、純粹的友情的偉大見證。
初見不快
1842年11月的一天,一位金發青年敲開了《萊茵報》編輯部的大門。正當編輯們惴惴不安地猜測這位陌生來客是否是新聞部門的檢查官時,青年彬彬有禮地道明了自己的來意——他是來找人的,拜訪的對象就是《萊茵報》的主編卡爾·馬克思。
這位金發青年就是近代史上另一位偉大的革命導師——弗裏德裏希·恩格斯。恩格斯出生在普魯士的萊茵省,他的父親是當地紡織行業的大亨,母親是一位教授的千金。恩格斯17歲的時候,他的父親強令他輟學回家,幫助料理家裏的生意。有這樣一位父親,恩格斯也沒有辦法,不過他並沒有就此放棄學習,他自學了哲學、物理、化學等科學知識,還掌握了英語、法語、西班牙語、拉丁語等十幾門外語。在自學期間,恩格斯最喜歡讀的書就是黑格爾的哲學著作。漸漸地,民主主義思想的火花開始在年輕人的頭腦中閃動。1841年,恩格斯進入了普魯士軍隊服役。在此期間,他經常來到柏林大學旁聽講課,和“青年黑格爾派”中的鮑威爾兄弟相見甚歡(鮑威爾兄弟和馬克思也非常要好)。從朋友的口中恩格斯知道了馬克思的為人,向往之下他還寫下了一首名為“特利爾之子”的詩歌來讚揚馬克思,這時候的恩格斯對馬克思已經是“素未謀麵,神交已久”了。1842年11月,恩格斯被父親派往英國的曼徹斯特學習經營管理,路過科隆時他順道拜訪了馬克思,這才出現了前麵的一幕。
不過這次會麵卻沒有人們想象中的融洽的氣氛,兩人之間不但沒有熱烈的擁抱和有力的握手,據說馬克思連煙都沒有讓給恩格斯一根,兩個人的談話禮貌而有分寸。馬克思詫異於一個大商人的兒子怎麼會對自己感興趣,恩格斯則激動地辯解著“商人的兒子未必就是一個商人”。其實馬克思會有這樣的態度很自然,他曾聽說恩格斯和“青年黑格爾派”中的一個名叫“自由人”的組織過從甚密,而這個隻會誇誇其談的組織一向讓馬克思深為厭惡。而恩格斯的出身又讓馬克思覺得這個金發青年和自己並非誌同道合。最終馬克思冷淡地送走了客人,恩格斯也有些失望地離開了科隆。這時兩人還不知道,在後來的偉大鬥爭中他們必將重逢。
再見傾心
1843年,《萊茵報》被普魯士政府查封了,馬克思和妻子燕妮輾轉來到了巴黎。在美麗的塞納河畔,馬克思開始主持進步刊物《德法年鑒》的編輯工作。而在一海之隔的曼徹斯特,恩格斯正在刻苦學習,不過他學習的可不是父親安排的經營管理,而是整個資產階級的經濟理論。在曼徹斯特的所見所聞,尤其是英國工人每天從事著繁重的體力勞動,仍然過著牛馬不如的生活景象深深觸動了恩格斯,他逐漸明白了經濟才是決定政治狀況的根基,他開始刻苦研讀亞當·斯密的《國富論》等資產階級古典經濟學著作。就這樣,恩格斯從經濟入手,逐漸走上了曆史唯物主義的道路。不久,恩格斯寫下了著名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幾經周折,恩格斯將文章投給了馬克思主持的《德法年鑒》。這次他沒有遭到上一回的冷遇,馬克思看完這篇文章後如獲至寶,當即決定將文章放到《德法年鑒》的第一期出版。甚至在回到家後,馬克思還激動地對妻子燕妮說:“恩格斯,那個商人的兒子,他居然這麼透徹地認識到了無產階級的使命。”這時馬克思隱約感覺到自己在上次見麵中有些武斷,以至於錯過了這樣一位懷有崇高理想的知己。
不過馬克思並沒有遺憾太久,1844年8月的一天,恩格斯專程從英國來到了巴黎,第二次拜訪了馬克思。這次見麵,馬克思從恩格斯的眼中看到了坦誠與直率,恩格斯則從馬克思的眼中看到了欣賞和鼓勵。為了彌補自己第一次見麵時的冷淡,馬克思熱情地邀請恩格斯到自己的家中做客,恩格斯欣然赴約,還給窘困的馬克思一家帶來了禮物和食物。在接下來的10天裏,26歲的馬克思和24歲的恩格斯形影不離,他們一起參加了巴黎工人的集會,一起拜訪旅居巴黎的工人運動家,一起到法蘭西劇院廣場旁的咖啡館喝咖啡,還一起撰寫了近20萬字的著作《神聖家族》。馬克思的夫人燕妮和管家琳蘅都對舉止優雅、彬彬有禮的恩格斯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她們感受得到這個金發的客人給馬克思帶來了真正的歡樂;而恩格斯對馬克思一家的招待也非常感激,他回到英國後還專門給馬克思寫了感謝信,信中反複地提到在馬克思家度過的10天是自己一生中最愉快的日子。
患難與共